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人物 >> 正文
吴光亮 驻台总兵抗倭名将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南方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3-2-3         ★★★★★

吴光亮 驻台总兵抗倭名将

核心提示:

  他曾官至台湾总兵、记名提督,他是英德籍人在清末最后一位朝廷大官,他是一位具有高度爱国精神和崇高民族气节的抗倭名将。他就是———吴光亮。

  吴光亮一生征战南北、战绩显赫,其管辖台湾时间之长,为清代台湾文武职官所罕见,对近代台湾的发展作出了较大贡献。100多年后的今天,吴光亮在台湾仍享有较高知名度,其逝世100周年之际(1998),台湾竹山、鹿谷、社寮等地还特意举办了一系列纪念活动。

历史镜头

少年失学壮而从军

  吴光亮(1834—1898),字霁轩,书名家霁,英德黎溪松岗村人,生于道光十四年,卒于光绪二十四年。官至记名提督(二品官),赏戴花翎、赏穿黄马褂、赐诚勇巴图鲁名号,赏给三代正二品封典(其妻刘氏封一品夫人”),御笔梅花寿等字。

  据英德政协文史资料《人杰地灵的黎溪》介绍:吴光亮出生于黎溪松岗村的一个贫困农家。据吴氏后人称,吴光亮的曾祖父吴举文生了两个儿子:一为吴武汉,一为吴武宣。吴武汉即为吴光亮的祖父,生子吴世承,吴世承即为吴光亮的父亲。吴世承娶邓氏,生下兄弟三人。吴光亮为长子,吴光忠为次子,吴光明为季子。吴光亮做官后还收养了其堂弟吴光熙,后人称他们是吴家四大人。《英德县续志》(宣统版):吴举文、吴武汉、吴世承皆因吴光亮被敕封建威将军名号,其三人的妻子均被敕封一品夫人。《吴光亮墓志铭》有载:“吴光亮五年(公元1879)署理福建建宁镇,十一月补授福建南澳镇,赏给三代正二品封典。吴光亮娶刘氏,共生17个儿子,据吴氏后人称,2个夭折,8个跟随其渡台湾(至今下落不明),7个留在家乡(均已故)

  吴光亮早年靠父亲砍柴割草,将其兄弟三人抚养成人。他童年曾读过两年私塾,终因生活贫困而辍学。后跟随伯父给财主做长工,从小养成了吃苦耐劳、坚强不屈的性格,立志长大从军报国,出人头地。13岁那年,吴光亮毅然离家出走,走上了从军之路。

  开山抚番驻台20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六月初八,办理台湾等处海防兼理各国事务沈葆桢、福州将军文煜、闽浙总督李鹤年等以吴光亮打仗勇敢,会衔奏调渡台湾,统领开山抚番事宜。所谓开山抚番”,就是对台湾东部(后山)地区进行开发,并对沿途居民(包括少数民族)进行安抚教化,令民众归服朝廷。六月十五日奉准,光亮即于原籍招募军勇1000,至七月成军,分飞虎左营及飞虎右营渡台,他担任中路统领(当时分南、中、北三路同时开路)。光绪元年(公元1875),开通彰化林圯埔至后山璞石阁之道路。事成,沈葆桢奏奖,请以记名提督简放。翌年,补授福宁镇总兵;三年(公元1877)调任台湾镇总兵,兼任台湾后山中、南、北三路诸军办理开垦抚番事务统领,驻兵后山。五年(公元1879),才正式赴任台湾镇总兵。十年(公元1884),调署漳州总兵,旋回任台湾镇。十五年(公元1889),卸事。

  吴光亮从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至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期间,除有短暂的调动外,大部分时间均在台湾度过。他在台湾时间之长,为清代台湾文武职官所罕见,对近代台湾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影响深远。吴光亮在台湾的经历可大致按时间先后分为:开山抚番、招垦后山及内山埔里社一带、台湾总兵镇任内、率飞虎军抗日等四个阶段。其中,“开山抚番是吴光亮在台湾作出的最大贡献,也是其毕生最重要功绩。他督办开通的八通关古道可说是台湾第一条横贯公路”,既起到巩固边防、阻遏外敌的目的,又造福了沿途百姓。如今,该古道已列为国家一级古迹。此外,他还捐款修建道路、渡口、祠堂等公益设施,深得当地原住民的拥护和爱戴。

  至今,在台湾老一辈人中,“吴大人的事迹仍众口皆碑、耳熟能详,台湾省文献委员会将其收录入《台湾先贤先烈专辑》,并出版发行《吴光亮传》。《英德县续志》对其在台湾的事迹也有记载:“时台湾前后山生桀骜不驯,朝命渡台统领全台军务,督办开山抚番事宜。光亮以宽猛相济为宗旨,命弟光忠率军深入,破其砦,擒其首,胁从悉解散;因犒以酒肉,给以爨具,教之烹饪,以举礼义廉耻孝弟忠信八纲,著《抚番俚言书》,开垦荒芜,教耕织,延师设塾,岁试月课,选其俊秀,送考道试,有进庠者。自此,诸番怀德归化,皆光亮导之也。

热心公益捐资办学

  吴光亮虽为一介武官,但从不重武轻文。《英德县续志》载:“(光亮)以少年俭于学,在官犹自力读书,能作公文赋诗。在台湾开山抚番过程中,吴光亮大力扶持教育,开山所过之处,延师设塾,岁试月课,选其俊秀,送考道试。光绪三年(公元1877),吴光亮在台湾水社仔兴建正心书院,同年又与福建巡抚岑毓英共募建两广会馆。

  在家乡,吴光亮也曾创办两所学校:一所是创办于同治八年(公元1869)、位于黎溪镇的公和社学;另一所是创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的松岗书房,即现在的光亮小学。他曾语重心长地对乡亲父老说:“你们要送子弟入学读书,有文化才能才能治国,有武艺才能保国。因此,两所学校均设文武科,要求学生文武双全。文科聘请博学严师执教,武科则诚邀天下精良武士当教头,日夜操练。两所学校招生不分种族姓氏,凡有守土爱国之志的青年壮士均可入学,学成后直接送到吴光亮所率领的飞虎军”,为该军输送大量文武双全的志士,使这支军队在南征北战中屡立战功。

  据《英德县志》记载的黎溪籍名人来看,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当年跟随吴光亮的飞虎军出生入死、英勇作战而获取功名的。在抗倭战争中,跟随吴光亮战死在台湾的黎溪人更是不计其数,仅松岗围就有几十人,这些忠勇志士的芳名现被收入公和社学的表忠祠内。

晚年抗倭誓保台湾

 台湾自古以来就是我国的神圣领土。光绪二十年(公元1894),中日甲午战争爆发。次年,清军屈辱求和,签订《马关条约》,将台湾、澎湖、辽东半岛等割让给日本,台民群起奋勇反抗。

  当时,年届62岁的吴光亮本已在家安享晚年,但不忍眼见曾亲手开发的一片沃土沦陷异族,于是毅然接受福建台湾巡抚汤景崧的征召,召集旧部再次渡台参与抗倭,誓死保卫国土。然而,清政府采取割地求和政策,拱手将台湾让给日本,并下令吴光亮撤回广州。

  吴光亮与台湾地方军政要员同仇敌忾,一致认为守土有责,卖国无权,誓与国土共存亡。清政府因此下诏说吴光亮违抗圣旨,断绝了飞虎军粮饷,但他与弟弟吴光忠仍分兵驻守台南、大港口(一说大湖口)等处,与倭寇相持数月,终因孤军无援,伤亡惨重,不得不撤退。

  据传,受此打击,吴光亮返粤后茶饭不思,不久便精神失常。光绪二十九年(1903),吴光亮忧愤成疾逝世,葬于黎溪串珠山。

治军有方清廉为官

  吴光亮为官清廉,乃一代清官。《英德县续志》载:“(光亮)持节高尚,不乐逢迎,晚年休致回粤。后来他忧愤成疾,有乡亲来看望,他什么也不知,只顾骂道:“矮子(倭奴),你想霸占我国疆土,万万不能!我要把你们斩尽杀绝!”他临终前只留下两句话:“子孙不似我,要钱干什么?子孙肖过我,要钱干什么?”语意深长,饱含哲理,彰显出一名清官应有的廉洁自持的品德,至今仍流传乡里,为后人所传诵。

  吴光亮治军有方,爱兵如子。《英德县续志》载:“治军台湾时,凡病亡士兵,悉令其亲属携骸归里安厝,捐廉仁欠给,数逾钜金万,其好学乐善,为诸将所罕匹。他不但捐资抚慰病亡战士,而且在家乡创建慰忠祠,祠内墙上刻有随他征战而牺牲的战士姓名,每年春秋二祭,以作纪念。在吴光亮故居,现仍保存一通坑口文笔塔石碑。

【史迹遗存】

    吴光亮开山抚番过程中,曾留下甚多轶闻、史迹,如八通关古道及道旁的晚年亨衢,集集镇上的开辟鸿荒碣、化及蛮貊碣以及正心书院、大埔城、永济义渡等,如今在台湾都成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开辟鸿荒碣

  位于南投县集集大桥北端下方,紧临浊水溪。为公元1874年日军侵台后,清廷为加紧治理台湾,派命吴光亮率军勘查地形,筹备开通中路时所题(据说因集集拦河堰兴建缘故,每字价值在5000万元台币以上)

 八通关古道

  又称玉里古道,建于1875(清光绪元年),是台湾清治时期所建横贯台湾本岛东西部的三条道路之一,也是目前仅存的一条,现被列为国家一级古迹。当时,为了开发山区,加强防务,清政府组织人力,筑成北、中、南三条横贯台湾山脉的道路,中路即为八通关古道

 两广会馆

  据说清光绪初年,吴光亮任台湾兵备道道台,福建巡抚岑毓英巡视台湾(时属福建省管辖),其陪同巡视各地,发现两广人士来台经商旅游定居及服务公职者甚多,但没有聚会处所,众乡亲都感独独处异乡的落寞和不便,于是倡议台南府城(当时台湾的政经文化中心)兴建两广会馆”,获得台南两广乡亲的热烈响应,募集白银八万两(一说六万两),在岭南公所旧址兴建。所用材料均自潮州运来,匠师亦聘自广东。竣工後的两广会馆,规模宏伟堂皇,为当时全台之冠。1945年太平洋战争末期,两广会馆被美国军机轰炸,夷为平地。

 吴光亮墓

  位于英德市黎溪镇串珠岭北麓的半山腰,坐北向南。墓两侧及背后是大山,前山脚有一块小水库。墓占地面积约300平方米,结构以花岗岩、青砖、灰砂砌筑,为单室拱形推棺墓,是英德目前发现的最大一块墓地。

 吴光亮功德碑

  现保存在黎溪镇松江村委会松岗村。高200厘米,65厘米,15厘米。楷体竖书阴刻。该碑文原在文笔塔前竖立,“文革毁塔时被人抬至公社门前做洗衣板,后由其后裔经有关领导同意运至松岗村存放。

 光亮小学

  前身是松岗书房”,建于清光绪六年(公元1880),由吴光亮出资建造。书房坐北向南,一间正厅,左右共有课室八间。课室上有楼棚,可供学生住宿;正厅前有一座凉亭,亭柱上有一副对联霁月风光永享清平盛世轩明亮阁安居乐业宏基。联中既嵌入吴光亮的三个名字霁轩光亮永安”,又概括凉亭的风格特点,还表述了主人翁的志愿和情趣。书房四周有围墙,四角建有四座炮楼,楼高三层半,楼与楼之间有走廊通道相衔接,大小房屋共24,柱、梁、墙壁均雕龙画凤。中间是练武场,四边有土方,种有各种奇花异草。整座书房占地2000多平方米。

 松岗书房1930年更名为黎溪乡第九保国民学校”,解放后更名第五村人民小学”,后又改为松岗小学1989年全面校舍改危时,吴光亮后裔将学校的土地与建筑物赠给政府。为适应形势发展需要,英德政府在原址新建起两座新教学大楼,并将学校命名为光亮小学”,以纪念吴光亮的丰功伟绩。

 

文章录入:吴金全    责任编辑:吴金全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