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名宦吴元珪 |
|
作者:gohwu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2-6-14 ★★★ |
|
|
吴元珪(?一1324年),字君章,广平(今永年西部吴庄村)人,元朝名宦。父,吴鼎,曾任燕南提刑按察副使。
元珪自幼稳重,深沉好思,深得父吴鼎征谋、法律、令章之学问。至元十四年(1273年),被元世祖召见,令侍左右,授后卫经历,佩金符。十七年(1276年),随元世祖巡幸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受命他到大都(今北京)万岁山取药,盛传不到一昼夜而至,元世祖对他办事之神速深感惊讶,倍加赞赏,于是授他为枢密都事(正七品),不久又加升为经历(从五品),二十六年(1289年)任参议枢密院事(正五品)。
当时,朝廷对宫城进行修缮,尚书省上奏折说需要军士上万人。元珪急忙上书,陈述其利弊,朝廷便设立武卫,对宫城进行修缮,并任命留守段祐兼都指挥使,规定对兴风作浪者,由枢密院治其罪。不久元珪升枢密院判官。元珪上奏朝廷,规定万户用军士八人,千户四人,百户二人,超过规定者要进行惩罚。二十八年(1291年)升左司郎中(从四品),三十一年(1294年)任参议中书省事(正四品)。
成宗(铁木耳)即位后,授元珪吏部尚书(正三品),大德元年(1297年),曹铨注任吏部尚书,在任用官员上多采用他的同乡和故人,元珪说:“这种风气不可助长,宋朝之所以灭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时的川党、朔党在用人风气上不正造成的。”奏请尽快进行调查,制定措施,杜绝这种风气的蔓延。大德三年(1299年),元珪宣抚燕南,弹劾贪吏数人。不久迁升为工部尚书(正三品),恰值河朔连年遭遇水旱,庄稼收成大减,元珪说:“《春秋》之义,以养民为本,凡用民力者必书,盖民力息则生养遂,生养遂则教化行而风俗美。”得到宰相的赞同和肯定,朝廷大兴土木状况得以停止。大德六年(1302年),元珪拜江浙行省参知政事。当初,石朱清、张塇以财多称雄江南,他们采用金银等手段勾结官员,后因犯法被诛杀,抄其家,查出具体记载所交往的达官贵人,而当时名单上江浙省的官员最多,惟独不见有元珪的名字,由此可见元珪之清廉。
武宗(海山)即位后,元珪由佥枢密院事(正三品)升枢密副使(从二品),诏元珪等二十人为议政中书。辅佐武宗在定制用人、严格选举、节约财用、修定律令、劝课农桑、淘汰冗员等方面,均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初,为加强沿海的军事,朝廷征发上万余军士在沿海驻军屯田,因海都之乱,许多军士被俘虏,忍受了残酷的虐待,饥寒交迫时,甚至出现了为活命不惜吃掉孩子,元珪从逃脱的回来的军兵中听到此事,上诏朝廷,用钱财将他们赎回。武宗在军中就闻听到元珪的名威,特加平章政事(正二品),赐白金二百五十两。
仁宗(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后,诏元珪十六人为议政大臣。皇庆元年(1312年),出拜江浙行省左丞。时江淮漕官言:“江南殷富,多匿腴田,再行检复之法,当益田累万”。元珪力陈其害,说“江南平几四十年,户有定籍,田有定田,若在检复,势必大乱,变生不测,非国之福。”皇帝接纳了元珪的奏言,江南避免了一场大祸。延祐元年(1314年),元祐拜甘肃行省左丞(正二品)。不足一年,召还,复为枢密副使,被召见于嘉禧殿,仁宗说:“卿乃先朝旧臣,宜在旧服。”特加荣禄大夫(从一品),赐予钞五千缗、貂裘二袭。元珪上奏说:“当初元世祖在世时,限田四百亩,以给军需,余田悉贡赋税。今经理江淮田土,逐步增金,加以有俸禄供养足够养生,现在大元百姓,困苦日益加剧,我担心变生不测,这不是国家之福,希望陛下少加为好啊!”仁宗说:“凡是你的军士之田,遵守旧制。”
至治元年(1321年),英宗(硕德八刺)即位,英宗因自幼受儒家教育,通汉族封建文化,掌权后积极推进汉化政策,元珪、王约等人受到擢用。元珪以年老致仕,商议中书省事。至治三年(1323年)卒,泰定元年(1324年),赠光禄大夫、河南等处行省平章政事、柱国,追封赵国公,谥号忠简,三年后加推诚佐理功臣、光禄大夫、司徒。
注:据清《广平府志》载:吏部尚书吴元珪墓在县临洺镇西赵庄(今西召庄)村。
|
|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
我要投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