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春节之后回广东,路过才子之乡江西抚州(临川),这是王安石汤显祖的故乡,也是去年江西钱明奇5.26连环炸进攻政府大楼的地方,在抚州的南城县,我注意到这个县有个泰伯东路,在网上一查,才知道这个泰伯是李泰伯(李觏 字泰伯)。有意思的是,我在注意到这个泰伯东路的时候,有一个没挂牌照的小汽车在不远不近的地方盯着本人。呵呵。似乎与那个连环炸有关,连环炸使那个小车里的人的上司的上司杯弓蛇影而成为惊弓之鸟。
这是在江西抚州南城县凤岗公园盱江书院里的李觏塑像
李觏(“觏”发音是“够”)(1009-1059),字泰伯,北宋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住县城北街瑾睦坊。
李觏家世寒微,自称"南城小民"。自幼聪颖好学。5岁知声律、习字书,10岁通诗文,20岁以后文章渐享盛名,但科举一再受挫,仕途渺茫。从此退居家中,奉养老母,潜心著述。李觏家在盱江边,于庆历三年(1043)创办“盱江书院”,故又称“李盱江”, 同年受郡守之请主学事,课业授徒,慕名求学者常有数百人。“为盱江一时儒宗”,人称“盱江先生”。
李觏是儒家学者,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改革家、诗人。他生当北宋中期“积贫积弱”之世,虽出身寒微,但能刻苦自励、奋发向学、勤于著述,以求康国济民。他俊辩能文,举茂才异等不中,讲学自给,来学者常数十百人。李觏博学通识,尤长于礼。他不拘泥于汉、唐诸儒的旧说,敢于抒发己见,推理经义,一生以教学为主
曾巩和任过御史要职的邓润甫等,都是他的高徒。王安石与他也有交往,其《答王景山书》一文中就提到过自己曾采纳过李觏的意见,而邓润甫更是积极参与了王安石变法。范仲淹于皇祐元年(1049)上书,称李觏“讲论六经,辩博明达,释然见圣人之旨;著书立言,有孟轲、扬雄之风”。后经范仲淹、余靖等人多次举荐,乃授为太学助教,历任太学说书、海门(今江苏海门)主簿、太学直讲等职,后人称他为“李直讲”。嘉祐四年(1059)权同管勾太学,以迁葬祖母,请假回乡,八月病逝于家,享年51岁,葬于凤凰山麓。
李觏是北宋中叶一位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他著书立说,大胆创新,在哲学上持“气”一元论观点,认为事物的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在认识上,承认主观来自客观,“夫心官于耳目,耳目狭而心广者,未之有也。耳目有得则感于心,感则思,思则无所不尽矣。”成为宋代哲学中唯物主义学派的先导,在我国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李觏还具有比较进步的社会历史观。他卓有胆识地提出功利主义的理论,反对道学家们不许谈“利”言“欲”的虚伪道德观念。他从实际物质利益是人类社会生活的根本这一基本观点出发,解释社会历史现象。他认为“治国之实,必本于财用”,所以,他反对把实际物质利益和道德原则(即“利”和“义”对立起来)。李觏认识到,物质财富多寡不均的症结所在,是由于土地占有的不合理。为了解决土地问题,他专门写了一篇《平土书》,提出“均田”、“平土”的主张,并引经据典,寻找解决土地问题的历史借鉴。为了拯救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缓和阶级矛盾,李觏提出了“富国”、“强兵”、“安民”的主张,写了《富国策》、《强兵策》、《安民策》各十篇,阐述自己的见解和主张。
李觏在哲学上的唯物主义观点和政治上的革新思想,在当时的思想界是独树一帜的,为王安石变法进行了哲学理论上的准备。由此看来,他的弟子邓润甫等人成为王安石变法的得力助手, 那就是很自然的事了。他主张“文以经世”、“致用为贵”,所以他的文章内容比较充实。即使是解经之作,也常常以古说今,有着浓厚的政治色彩。《潜书》十五篇,即是出于“愤吊世故,警宪邦国”,“以康国济民为意”纂写而成。《庆历民言》三十篇,更是“言吉药石,字字规戒”的为民请命之作,人称“药国之书”。这些政论文章,大胆指责时弊,阐发己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战斗性。
李觏不仅是一位思想家,还是一位著作家。一生著述宏富,生前自编《退居类稿》12卷,《皇祐续稿》8卷。其门生邓润甫为其辑有《后集》6卷。现存有《直讲李先生文集》(又称《盱江先生全集》)37卷。1981年,中华书局整理、校点出版了《李觏集》,全集共37万字。
李觏的其它散文,如书信、志铭、碑记等,也都写得通达有理,逻辑性强,为人们所称道。在这些文章的字里行间,他的用世思想时有流露。如他的《袁州州学记》(袁州即今江西宜春),起语不落俗套,立论警切,结构严谨,文笔稳健,是一篇脍炙人口的名作。前人称李觏“著书立言,有孟柯、扬雄之风”。“在北宋欧阳(修)、曾(巩)、王(安石)间,别成一家”。
李觏也是一位卓有才华的诗人。清人王士侦在《居易录》中曾称赞李觏的《王方平》、《壁月》、《梁元帝》、《送僧还庐山》和《忆钱塘江》五首绝句“风致似义山”(李商隐)。对此,《四库全书总目》也认为,除《梁元帝》一首“不免伦父面目,余皆不愧所称,亦可谓(陶)渊明之赋《闲情》矣”。当代大学者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指出,李觏的诗“受了些韩愈、皮日休、陆龟蒙等的影响,意思和词句往往都很奇特,跟王令的诗算得宋代在语言上最创辟的两家”。李觏虽有一些描绘自然景物及酬和之作,但也写了不少有着充实内容的诗篇。他的诗歌在艺术上极力追求意境、辞何方面的奇特,在内容上则敢于大胆涉及政治得失和人民疾苦,表达了他作为一个“南城小民”的思想和情感,真挚朴实,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李觏的《老妇吟》对一老妇“寡时十八九,暮年从二夫”的悲惨生活,刻划细致,催人泪下。“我时闻此言,为之长叹鸣”。
李觏是建昌府郡人仰崇的先师,宋绍兴年间,南城建十贤楼、四贤堂,李觏与陈彭年等共祀。历代郡学大成殿都绘有李觏画像,以其为风范,激励后人。南城、黎川、资溪均有李泰伯祠堂。现存资溪嵩市镇三口村的李氏家庙乃清代李氏后裔所建,悬有“理学开宗”的巨幅匾额。新中国建立后,李觏的哲学思想被列为重要研究项目。
---------------------------
李觏本姓相传姓潘,李姓是因他先祖南唐烈祖李昪为了统治的目的乱认祖宗造成的。说起他先祖李昪那可是一位在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人物,在那战乱纷飞的时代,李昪是一个孤儿,出身低微,因聪明伶俐又作战勇敢而被当时一位叫徐温的大将收养为干儿子,于是他将本姓名潘知浩改姓徐知浩。徐知浩有勇有谋,在近二十年的精心经营中击败诸多对手,逐步建立自己强大势力,并从杨氏吴国篡得帝位。初期改国号齐,后改为国号唐(又称南唐),并乱认唐玄宗为他的先祖,又改姓李名昪。从此他将徐知浩又改姓名为李昪。
这位被后人称为南唐烈祖的李昪把南唐经营得很是有声有色,他采取轻徭役、劝农桑、兴科举、建书院等策略,促使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当时的南唐比起中原各国可以说是“世外桃源”。
李昪有一位庶出的儿子叫李景芳的人。李景芳时封金吾卫国上将军,生有三子,老大官封五中丞、老二封为六府君,老三封七大夫,这三位儿子都居住在抚临上慕镇(今天的金溪秀谷镇)。这三位据李氏宗谱记载,他们自认为“吾固南唐之裔,皆为帝王之后,竟无尺土之封”,心中愤愤不平,并同当时三齐王有隙。于是,他们与外甥彭氏一同密谋发动兵变,临兵变时彭姓外甥临阵倒戈,引兵反攻,于是这场内讧胎死腹中。七大夫临行刑前发誓说:“吾子孙与彭氏婚者,吾不佑也”。六府君名昉“初无战志”,又看见形势不妙,就携妻带子匆匆忙忙连夜从上慕镇逃至当时南城县六十三都长山隐居。这就是李觏先祖家世历史的大略。所以北宋李觏文坛好友欧阳修称他为“天潢世胄”,应该不错。
为纪念李觏,江西抚州资溪已建泰伯公园,江西抚州黎川建李觏纪念馆,江西抚州南城建盱江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