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底云烟——吴待秋与吴子深 |
|
作者:芥子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7 ★★★ |
|
|
【曹可凡 著】
上世纪四十年代,许多人都喜欢将吴待秋、吴湖帆、吴子深以及冯超然的山水画配成一套四幅山水屏,并且风靡一时,故海上画坛有“三吴一冯”之称。吴待秋古拙厚重、吴湖帆丰腴秀润、吴子深萧疏清远,冯超然清隽逸丽。吴湖帆与冯超然时下常被人提及,他们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也奇货可居。相对而言,吴待秋与吴子深则被冷落得多,甚至被美术史所忽略,令人唏嘘。
吴待秋自幼随父亲,清末山水画家学习山水。他天资颇高,十二岁便能诗作文,曾有“地中鸣玉宽,天上走神龙”佳句,有“神童”美誉。十八岁考中秀才,尝作咏伍子胥《芦中渡》一诗,其中“苍天留将相,渔夫识英雄”,让一贯严厉的父亲也点头称是。吴滔与吴昌硕往来密切,吴待秋又投在缶翁门下学习书法篆刻以及大写意花卉,父亲去世后,吴待秋只身来到杭州,与陈叔通、丁辅之、高野候、王福厂等人订交、往返不绝。“西泠印社”创建前夕,他忙前忙后,无怨无悔。二十七岁那年,得到著名的藏家李嘉笛赏识,并和李氏千金结为秦晋之好。李嘉笛对王簏台很有心得,落笔苍润纯雅;妻子李隐玉长年受家庭氛围熏陶,擅丹青,又懂画理。受妻子影响,吴待秋也研究起了绘画理论,他曾深有感触地说:“初学画时,下笔无神,着墨无法,久久运腕,心中自有波澜汹涌,笔墨自有千变万化,却似天然造就。”又说:“画论曰:"画山容易点苔难。"余曰:"然也。"点苔须从石缝中出,若水之源。水流缓急,点苔有浓淡,有多少,有一点不可多,一点不可少之妙,才称上乘。”因此,这段婚姻对吴待秋的绘画产生巨大影响。
新婚后不久,吴待秋赴北京准备就任京兆尹。但沈钧儒和陈叔通都不约而同地劝他远离政治漩涡,潜心绘事。因为当时袁世凯使出各种卑劣手段,拉拢沈、陈二人。对当官本来没有多少兴趣的吴待秋决定采纳两位好友建议,还是以鬻画为生。在北京逗留其间,他结识了当时北京画坛的领袖人物金城(著名收藏家王世襄舅父),并加入了由金城创办的“中国画学研究会”,得以与黄宾虹、张大千、于非闇、溥心畬、溥雪斋、胡佩衡等京城一流画家交流切磋,一时声名鹊起。他还为“荣宝斋”绘制了红梅、白梅、绿梅、雪梅、赭梅及五色梅等多种梅花画笺。鲁迅和郑振铎曾将清末至民国初年的北京画笺编成《北平笺谱》,其中就有吴待秋的作品。鲁迅在序文中指出:“齐白石,吴待秋,陈半丁,王梦白诸君,皆画笺高手……”这说明吴待秋在当时北京画坛的地位举足轻重。
袁世凯皇帝梦破灭后,北京局势混乱,百业萧条,吴待秋萌生去意。他托吴昌硕荐书陈叔通,有意进入商务印书馆谋职。商务印书馆馆长张元济在日记对此曾有记载:“一九一六年三月十五日,叔通来信,有吴君者,石门人,为吴滔之子,能画山水,花卉,已保举县知县,不欲往。吴昌硕邀伊来沪售画,亦有意来沪。如本馆需用人主张绘事可托吴昌硕函商。仍任其售画,大约所费无多也。”接替黄宾虹担任商务印书馆美术部主任后,吴待秋勤奋刻苦,由他主编的《古今名人书画集》等画集一上市便销售一空。他还和印刷工人通力合作,创造了珂版在宣纸上印刷的奇迹。仅这一项发明创造就使商务印书馆的利润增加三十多万元。吴待秋的才华令张元济刮目相看,向来重视人材的张元济也将他引为知己,每逢外出,买书观画总会拉着他一块儿去。他在日记中有“是日偕吴待秋赴扬州何氏观旧书并看字画”的记录。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