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声演员郭德刚先生,被人问及个人成功的关键要素时,曾经这样感叹说,三分才华,六分机遇,一个贵人。
笔者大以为然。对于一个成功人物而言,才华固不可缺,机遇固不能少,但最终帮助其人推开成功巨门的还得指靠一位至为难得、于己有益的“贵人”。
对青年袁世凯而言,吴长庆就是他的贵人。
吴长庆(1834—1884),字筱轩,安徽庐江沙湖山人,与笔者是同乡。其祖居之地离现在庐江城东南约二十余里,因其生前做过晚清提督,统兵一方,累建军功,死后清廷诏建专祠,谥“武壮”,被乡人习惯称为“吴大帅”,至今如此,未见改口。长庆其父吴廷香当时以文名见闻庐江,为当地有名乡绅,故在太平军乱清“祸害两江三省”之时,得以受命于清廷地方,办理庐江团练。长庆少年随侍其父左右,由此后来进入淮军系统,与袁家一门数人结下不解的历史之缘。
庐江顾名思义,近临长江,取“临江好结庐”之意。因其势当时地处太平军交通要道当口,贯通皖中东西各府,东边经和县直达太平军首府天京金陵,东南出皖南宁国府,可抵浙江、江西二省,西南与安庆省府相连,西北接三河镇与庐州府相连,故为当时太平军与清廷周旋的必经之地。
自古必经之地必有大战。庐江居此要冲,太平军岂能放弃争夺?故1854年,太平军将领曾天养部一支,以重兵包围庐江,庐江遂成死地。城中守将吴廷香情急之下,派遣吴长庆到宿州向身兼督办安徽团练大臣的清军统帅袁世凯叔祖袁甲三、袁甲三求救搬兵。当时甲三长子世凯堂叔袁保恒、甲三侄子世凯嗣父袁保庆二人俱在军中效力,袁甲三对是否援救庐江踌躇不决,问计于子侄。袁保恒畏惧途远,长途奔袭恐成疲兵,为太平军所趁,所以不愿分兵驰援。独袁保庆力主增援,争执不下之时,竟然独自率兵前往!让吴长庆大为感动。
后来虽然庐江城破,吴廷香死讯传来时,袁保庆军队尚未动身,但袁保庆的赴危救难的仗义行为,无疑赢得了吴长庆的心,二人结为兄弟自是人情之必然。
佛家讲究因果报应,俗世注重感恩图报。
吴长庆父亲死后,清廷谕旨赐恤,赏云骑尉世职,由吴长庆袭职,此后长庆因父仇与太平军多次恶战,累军功逐渐升为守备,而后至湘、淮军营官,直至任职提督,成为统兵一方的吴大帅。
吴长庆的官运步步亨通时,袁家却一步步落败。等到袁世凯成人后,袁家一门自叔祖甲三至堂叔保恒、保龄及其嗣父保庆皆死,可谓满门贤长尽谢。而偏偏信奉“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袁世凯本人交游广泛,挥霍无度,乃至家财散尽,几至破产,一时生计都成问题了。
这时,袁世凯计算起这位父亲好友,时驻登州帮办山东海防军务的吴长庆来。
袁世凯这个人的确了得,换个旁人,走投无路之下,也许只想谋个出路,找个地方吃碗干饭,哪里还会有心思算计?
袁世凯就是袁世凯,什么时候都忘不了算计。何况此时袁世凯的怀中正揣着一份别人写给当时权势如日中天的李鸿章的推荐书呢,找碗饭吃,实在与其大志相违。
袁世凯投靠的这个人,必须能够对他做到三点:
第一、能看重他;第二、能重用他;第三、能放心快意地提携他。
而其时位高权重的李中堂,虽说袁家叔祖甲三等人是其故旧,恐怕除了给他这位22岁袁家落魄公子一碗饭之外,别无另赠。因而,袁氏才会转奔山东吴长庆门下。
因为此前已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并且还有一段随叔父们游历京师,帮办左右阅历的袁氏,其时早已号准了吴长庆大帅的脉。
一来,嗣父袁保庆于吴长庆有恩,吴长庆本就是一位急公好义,重情知恩的人,将来必不会看不重自己这位子侄。
二来,吴长庆在同辈带兵将帅当中,素有儒将之称,好读书,爱人才,今后必能懂得袁世凯这位胸怀大志,立志大事的青年后辈的价值。好玉卖与识玉人。
于是,袁世凯这位中国近代史的风云人物,毫不忧虑地弃大就小,不投李鸿章反投吴长庆而去。
袁世凯,后人称其为“治世能臣,乱世枭雄”。由是观之,足见其人见识果然非同一般。
正是在吴长庆提携之下,这位年少科举不第即“倾箧举所作诗文付之一炬,曰“大丈夫当效命疆场,安内攘外,乌能龌龊久困笔砚间,自误光阴耶”的青年袁世凯,在朝鲜的舞台上,得以崭露头角。不久即在整军纪,平朝乱等一系列军事外交活动中,大见事功,惊动中外朝野,居然获得了“非唯知兵,亦长外交”的政治声名,积累了丰厚的政治资本,并因此获得了北洋大臣李鸿章的大力推荐,接管李死后遗留下来的政治权力。
如果说,朝鲜是袁世凯的政治福地,那么,吴长庆无疑就是袁世凯的政治贵人。
++++++++++++++++++++++++++++++++++++++++++++++++++++++
吴长庆的父亲叫吴廷香,太平军转战安徽,吴廷香创办团练,对抗太平军。咸丰四年(1854 年),战死庐江,清廷谕旨赐恤,赏云骑尉世职。五年,吴长庆袭职,安徽巡抚福济委其统领舒城、庐江团练。吴长庆痛父殉难,誓与太平军为敌,不共戴天。
吴长庆的起步就这么简单,杀父之仇不得不报,但是英勇善战且足智多谋的他绝不是仅仅起步而已。
吴长庆率乡团练参与镇压太平军,先后占庐江、舒城,升任守备。咸丰十一年创建淮军,长庆以所部500人组成“庆”字营,曾国藩亲手书写“忠孝坚定,不可挠折”八个大字,赞其“忠孝”,以励庆军将士。次年率部从李鸿章援上海,同治二年(1863)回籍募勇与李秀成部交战,守庐江,后率新募五营赴沪、浙克枫泾、嘉兴等地,以总兵记名。同治七年(1868)随李鸿章镇压豫、鲁冀一带捻军,后调防江北,驻军徐州。同治九年1870年天津教案发生后,中外关系紧张,为加强江南防务,移驻扬州、江浦、江阴。同治十三年(1874),日本侵入台湾,他至江阴查看炮台旧基,为防务需要,添募四营赶筑鹅鼻嘴、乌龙山、焦山等地炮台。此间,他还率士兵参与兴修水利,在扬州疏盐河,在江浦治理黑水、四泉、玉带河,奋战两年完工。光绪元年(1875)任直隶正定镇总兵,光绪六年(1880)授浙江提督,旋调任广东水师提督,均未到位。十月受命帮办山东海防并节制全国防军,率所部仍驻登州。
吴长庆彪炳于世,也是和一对父子有关。不过这是一对国家型的父子,是一直为中国的宗藩国的朝鲜,这个名字都来源于朱元璋钦赐的而直到吴长庆的清兵进入时还在用着崇祯年号的所谓的国家。
光绪八年朝鲜禁军叛乱,进犯王宫,杀戮大臣,王妃失踪,并火烧日本使馆,杀害使馆人员,日发兵干预。虽为宗藩,中国在朝鲜也向不设官。中国驻日使节黎庶昌至8月1日得知后电告北洋大臣张树声,遣兵轮3 艘前往按治。但所派兵轮驶抵仁川停在日轮后部,士气沮丧不能济事。
而朝鲜幸免于难的闵妃秘密召集侧近商讨对策,她派员潜入汉城,告知国王王妃依然健在,然后通知因事在中国天津的朝鲜领选使金允植、鱼允中,令他们以国王的名义,向清廷禀报事实真相,请求宗主国出兵靖难。
清廷闻奏,即令吴长庆率兵轮前往。由于壬午兵变使朝鲜受到日本的威胁,涉及到清朝对朝鲜的宗主权,所以吴长庆特别积极,认为这是报效朝廷的好时机。
吴长庆于8月17日亲率庆军,与丁汝昌一道,率2营4哨于登州开拔。吴长庆以3哨与丁汝昌同坐威远军舰,以2营1哨分坐招商局镇东、日新、拱北3船,并以泰安军舰装载粮械军火,计2000余人。后续部队也相继开拔,计6营兵力共3000多人。其时,吴长庆幕府中有:张謇、袁世凯、吴兆有、张光前、周家禄等一批年轻有为的少壮派人物。七月,军抵南阳府。日使挟兵前来谈判,因条件苛求,谈判不成,愤愤而去。吴长庆当机立断,先占王宫,日使悔,乃就盟。庆军入王宫时,其为首分子朝鲜王父大院君李昰应正在造兵聚党,扩大事态。吴长庆将其诱至,笔谈及暮,力劝不听,即挥队将其拥赴南海口,安置在登瀛洲船上,送往天津,后关押至保定。第二天击散乱党,迎复王妃,将事态平息。
8月30日,朝鲜大臣李裕元与日本签订了《济物浦条约》和《修好条规续约》,其主要内容是:朝鲜向日本赔款55万元,5万元为抚恤款,50万元分5年还清;允许日本在朝鲜驻兵,并开放通商口岸,允许日本人自由游历等。吴长庆、马建忠在得知此消息后,愤愤不平。然北洋大臣李鸿章对此条约是基本满意的。
但是,中国海陆大军云集汉城、仁川,在取得战略主动的情况下,居然默认了日本在朝鲜的驻兵权,为后来的中日争端埋下了祸胎,不得不承认当时中国外交上的软弱。
清廷以吴长庆功最,赏三等轻车都尉,留镇汉城。吴长庆驻朝2年,组织朝鲜人民修道路,筑桥梁,救灾恤丧,示以恩信。回国时,朝鲜人民作歌相送。
光绪十年四月,吴长庆奉命移防金州,闰五月病逝。大学士直隶总督李鸿章疏请优恤,付史馆立传,准于立功地方,建专祠,谥武壮,以其次子吴保初袭职主事。吴长庆好读书,爱人才,时称儒将。吴长庆在平定朝鲜兵变过程中,不仅身先士卒,智勇兼优,而且有“献策定乱”之功。吴长庆分金与其僚属,既说明张謇参与献策出力,也证明了吴长庆慷慨爱士的可贵品格
+++++++++++++++++++++++++++++++++++++++++++++
吴长庆(1833-1884),字筱轩,安徽省庐江县泥河镇沙岗村人。咸丰五年(1855)世袭云骑尉在职, 曾授浙江提督、广东水师提督。光绪八年(1882),朝鲜内乱,清政府应邀出兵,命吴长庆率师东征,未过数日,以计擒乱首送中国,祸乱平息,两年后回国,不久病逝。
吴长庆墓 地址:庐江县泥河镇沙岗村 墓坐南朝北,占地面积约2000多平方米。墓冢为青砖砌成。青砖外加糯米丝浇灌(即桐油与糯米饭加工成的材料),墓高3米,墓前立碑,墓前有七级拜石,拜台上置石供桌、烛台、香炉等祭具,神道两侧有石象生,羊、马、狮、四不象、乌龟驮石碑一对,该墓地名叫雁形地,依山而建,居高临下,视野开阔,气势恢宏,环境优美。
2001年被庐江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二批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吴长庆文物现状,文物保护状态令人堪忧,损坏程度极其严重,故居文物散落村间,碑刻残段,故居房屋损毁严重,唯独两个石狮和石鼓保存尚好,只有点点损伤,墓地情况更是不堪,墓地只有一个4平方土包大小,新立的石碑一块,无任何文物遗迹,文物遭此破坏,笔者看了心痛不已,本人再次呼吁社会有识之士能参与保护吴长庆文物中来
转自
http://blog.voc.com.cn/blog_showone_type_blog_id_676628_p_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