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复古年谱 59-69岁
仁宗嘉祐七年壬寅(1062)至治平元年甲辰(1064) 五十九岁至六十一岁
先生或在京师。
英宗治平二年乙巳(1065) 六十二岁
约夏秋间,学士院试策,优诏苏轼直史馆。
据《苏轼年谱》卷六。
苏轼直史馆时,尝及接见先生先侍讲宗统。
《苏轼文集》卷五十七《答吴子野》其五:“少时在册府,尝及接见先侍讲下风。”
按:此函一见同卷《与吴将秀才二首》之第一首,意属误收。因先生未尝任侍讲,而其父宗统则曾任翰林侍讲。若然,则宗统时在翰林侍讲任上。暂系于此。
英宗治平三年丙午(1066) 六十三岁
先生或在京师。
英宗治平四年丁未(1067) 六十四岁
先生或在京师。
九月壬寅,曾公亮自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加尚书左仆射。
《宋史》卷二一一《宰辅表》。
神宗熙宁元年戊申(1068) 六十五岁
神宗即位,曾公亮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
《宋史》卷三一二《曾公亮传》:“神宗即位,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
神宗熙宁二年己酉(1069) 六十六岁
先生或在京师。
十月,曾公亮进昭文馆大学士,累封鲁国公。
《宋史》卷三一二《曾公亮传》。
先生从登州李师中(诚之)游。师中尝与先生书,独奖以“白云在天,引领何及。”并言于苏轼,轼因知其为人。
《苏轼文集》卷五十七《与吴秀才》第二简:“与子野先生游,几二十年矣。始以李六丈侍制师中之言,知其为人。李公人豪也,于世少所屈伏,独与子野书云:‘白云在天,引领何及!’”
《苏轼文集》卷十二《北海十二石记》:“熙宁己酉岁,李天章为登守,吴子野往从之游。”
按:李师中(1013-1078),字诚之,楚丘(今山东曹县)人。举进士,知洛川县。庞籍为枢密副使,荐其才。召对,转太子中允、知敷政县,权主管经略司文字。提点广西刑狱。还,知济、兖二州。迁直史馆、知凤翔府。熙宁初,拜天章阁待制、河东都转运使。西人入寇,以师中知秦州。师中以持重总大体自处,简善守者列塞上,而使善战者中居。约束既熟,常以取胜。后坐以奏报反覆罪,削职知舒州。徙洪、登、齐,复待制、知瀛州。又乞召司马光、苏轼等置左右。师中言时政得失,为吕惠卿所劾,贬和州团练副使安置。还右司郎中,卒,年六十六。其志尚甚高,每进见,多陈天人之际、君臣大节,请以进贤退不肖为宰相考课法。在官不贵威罚,务以信服人,至明而恕。去之日,民拥道遮泣,马不得行。杜衍、范仲淹、富弼皆荐其有王佐才。然好为大言,以故不容于时而屡黜,气未尝少衰。《宋史》、《东都事略》有传。
时解贰卿致政居登,于海岛得秀石十二株,先生庆得其石,海运回潮,置于岁寒堂下。苏轼后为作《北海十二石记》。
《北海十二石记》:“时解贰卿致政,退居于登,使人入诸岛取石,得十二株,皆秀色粲然。适有舶在岸下,将转海至潮。子野请于解公,尽得十二石以归,置所居岁寒堂下。近世好事能致石者多矣,未有取北海而置南海者也。”
按:据黄挺、马明达先生《潮汕金石文征》,解贰卿疑为解宾王。苏颂《苏魏公集》卷三十四有《太子宾客解宾王可守工部侍郎致仕制》。宾王初为登州黄县令,宋仁宗宰相陈执中一见,即大用,敕举京官。及后作相,又荐馆职,宾王仕至工部侍郎,致政。家雄富,诸子皆京秩。年七十余卒。苏轼《北海十二石记》作于元祐八年,记中言十二株石置于岁寒堂下,未知是否熙宁二年即已建有岁寒堂,抑迨至元丰四年(1081)稍前“又以余力葺治园沼”时始建成岁寒堂?待考。
神宗熙宁三年庚戌(1070) 六十七岁
九月,曾公亮以老避位,拜司空兼侍中河阳三城节度使、集禧观使。
《宋史》卷三一二《曾公亮传》。
神宗熙宁四年辛亥(1071) 六十八岁
六月,苏轼除杭倅。
据《苏轼年谱》卷十。
曾公亮判永兴军,旋以太傅致仕。
《宋史》本传。
神宗熙宁五年壬子(1072) 六十九岁
轼三子过生。
据《苏轼年谱》卷十一。
此数年,先生当仍从李师中游。
青州签判俞汝尚曾招先生游东山,有诗。
《宋诗拾遗》卷八俞汝尚《东山招复古》:“闻道广文客,东来欲载书。志勤甘淡薄,情旧免生疏。野饭多无菜,溪羹或有鱼。小心新买得,且遂带经锄。”
按:熙宁四年四月苏辙有《送青州签判俞退翁致仕还湖州》诗,汝尚有《汝尚将归吴兴,齐州记室苏子由辱诗送,因逐韵谢之》诗,知汝尚四年四月前在青州签判任上。东山疑即青州西南昌邑县城东二里处,为该邑之胜。汝尚东山招先生时间不详,以其明年四月致仕,故暂系于此。
俞汝尚,字仁廓,一字退翁,号溪堂居士,湖州乌程(今浙江湖洲)人。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知导江县。 神宗熙宁初,签书剑南西川判官。王安石当国,欲置为御史,力辞。从赵抃辟入青州幕,以屯田郎中致仕。卒年七十馀。有《溪堂集》四卷,已佚。《宋史》卷四五八有传。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