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廉吏吴品珩
吴品珩(1856~1928),谱名世箈,乳名祖俭,字韵瑲,号佩蔥,一号纬苍,又号亦园(也作“逸园”),晚号定农,品珩为庠名。东阳巍山白坦人。生于咸丰六年丙辰九月十一日酉时,卒于民国十七年闰二月十九日申时。
吴品珩自幼身体强健,姿禀颖异。6岁入私塾,适值太平军进入东阳,吴品珩随其祖父母避乱于山中。其时邻村西田太学生金国镛一家同避一处,吴品珩之祖父锡畴见其女端庄静穆,有大家风范,于是为其订了娃娃亲。因遭离乱,长吴品珩五岁的金氏自幼即至吴家。吴品珩曾被太平军所掳,后赎还,时为1862年。1863年,局势渐趋稳定,吴父志澄为吴品珩延师课读。
吴品珩白坦祖居居内景
吴品珩17岁入庠,18岁完婚。20岁时负笈杭城,就读于紫阳书院。1876年,中浙江乡试副榜第11名。中副榜后,例为副贡生,候选儒学教谕,仍留杭城肄业,攻苦益力,文名大噪。1882年,中光绪八年壬午科第66名举人。次年考取觉罗官学(为宗室子弟设立的官学)教习第99名,任镶白旗觉罗学汉教习。1886年,光绪十二年丙戌会试中式第81名贡士,保和殿复试一等第43名。殿试赵以炯榜二甲第13名进士。殿试总名次为第16名,系东阳人在元明清三朝300余年中殿试名次最高者。朝考二等第10名,钦定主事,签分刑部贵州司行走。
吴品珩会试朱卷上的履历,其上之生年被推迟了三年
中进士之次年,即1887年,携眷入京。在刑部任职5年,历任主稿帮办、现审案件秋审处总办,鞠疑定谳,廉明公正。派充大清会典馆协修。1890年,永定河决口,京郊许多村落被淹,吴品珩与在京同乡筹办义赈,并亲赴灾区,按名册发放钱米,力求灾民都能受益。赈灾事竣,顺天府尹叙功上奏,诏加四品衔。1892年,又因办理山东赈务得力,赏戴花翎,补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章京,专管英股,凡通商各埠的关税均在其管辖之内。
1894年,甲午战败,京畿震动。吴品珩让长子昌鼎送二老回东阳。次年冬,吴品珩因其父十一月初三去世回乡丁忧。1896年,丧事毕,受浙江巡抚廖寿丰之聘作其幕僚,依据《马关条约》实施中日杭州通商事宜,反复筹商,与日本总领事订立《杭州商埠章程》,尽最大努力保证中方利益。其间,与同乡官宦李福简、龚启芝陈请革除东阳钱粮浮收贴解费三千数百串。因1867年时,东阳县令胡日宣以收税以制钱(铜币)为多,运至兰溪,兑成银元从水路解送藩库。贴解费为以钱折银过程中的损耗及运费,每1000文加收40文,每完银1两加收84文。改收银元后,此费依然征收,积弊已30年。由于吴品珩等人的努力,得以革除。此举为减轻东阳民负贡献良多。
同治初年,左宗棠任浙江巡抚时减收浮粮(以粮食成色及损耗名义额外征收之钱粮),东阳比其他七县所收数量要少。金华知府继良想统一所属八县的浮粮定额,这对东阳而言,名为减,实则增。吴品珩得知此事,援引文档向巡抚廖寿丰反映。廖寿丰同意东阳的“浮粮”钱数在原已减少的基础上再减去一半。这样一来,又减征浮粮数百串,进一步减轻了东阳人民的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