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邑之良令吴大训——深圳前身新安县的首任行政长官
汉代推行盐铁官营政策,设番禺县的盐官“东官”的职位是正三品,东官场就是现今深
圳市的南头(今深圳南山区),这是深港地区古代历史上最早的,并且是极为重要的行政管理建制。三国时领有交州的东吴为便于管理,从交州划出一个州,叫广州,州治在番禺城,下辖南海等四郡。东吴在东官盐场设置了司盐都尉所,并在南头城修筑司盐都尉垒,又称“芜城”,司盐都尉的职位品级比郡太守还要高。这个情况一直延续到东晋初年。
明朝初年(16世纪初叶),刚刚完成航海大发现的葡萄牙国力强盛,海上势力席卷全球。明朝中叶,葡国占领了马六甲海峡,控制了南中国海的交通要道,随后进逼广东沿海发展势力范围。1518年前后,葡萄牙驻马六甲总督安达拉率战舰强行进入今天的香港屯门(今香港新界西部),在屯门设置堡垒,并携葡萄牙国王的书信直驶广州,要求拜见中国皇帝,开展海上贸易。但是明朝自1368年建国便禁止臣民进行海外贸易,唯一被允许的形式是朝贡贸易,明朝廷断然拒绝了葡萄牙人的强制要求。1521年,葡萄牙人悍然在屯门发动战争,广东海道副使汪鋐率屯门和当时的东莞地区的居民反抗,最终击败了葡萄牙人。
深港沿海官民合力对抗外来侵略者也付出了沉重代价:明隆庆元年(1567年),原东莞守御千户所正千户李茂才在征伐倭寇的战斗中牺牲;隆庆四年,倭寇先占领石排(今香港仔),后在南头附近登陆,百户吴纶率乡兵抵抗,力竭战死;翌年,倭寇包围大鹏所城长达40余日。
当时,深港沿海地区隶属东莞县管辖,距离东莞县府一两百里。1572年,广东参政、巡海道副使刘稳巡察民情来到南头,当地百姓一致推举乡绅吴祚向刘稳请求单独建县,保护沿海地区长治久安。吴祚说:“吾侪老且死,独子孙世沦郁陷,何由见天日”。
刘稳(?-1578),字朝重,号仁山,湖广酃县(今湖南省炎陵县)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考中进士,授南京武选主事的职位,后提升为广东南韶兵备佥事。因抚黎有功,任南韶兵备副使,后调广西提刑按察司副使。隆庆六年(1572),调补广东提刑按察司副使。
由于设县兹事体大,需要朝廷批准,刘稳找到在朝廷做高官的广东籍官员、礼部尚书何维柏求助,何维柏十分赞成,认为这是“安内攘外,一举而众善得矣”。于是,刘稳拟订了东莞分县计划,呈给广东都府殷正茂。万历元年(1573年),朝廷颁发分县诏书,批准现在的深圳和香港地区从原属的东莞县版图分离出来,设立新安县,取名立意“革故鼎新,去危为安”,
地盘主要是东莞守御千户所城所管辖的旧编户五十六里。全县设三乡,七都,五十七图,五百村,境内外地乡宦的田都附藉于五都二图。从原东莞县分出民户7608户,男女共33791口,田地、山塘、海疆共2911顷多,县府33791设在今天的南头古城。首任知县吴大训“奉命宰邑事,区划营建,百度聿新。”至此,现今的深港地区在历史上第一次单独组建成为一个全新的县级行政区——新安县。
这一年,公元1573年,明神宗万历元年。10岁小皇帝朱翊钧登基,他的老师张居正成为首辅大臣,开始推行一场轰轰烈烈的政治经济改革运动。张居正整饬吏治,发展社会经济,改革赋税制度,让万历初年的明王朝盛极一时。
吴大训,号涧泉,广西马平人,岁贡出身,万历元年(1573年)任新安知县,是新安县的第一位知县。他宽厚慈祥,一到任就积极筹划县城的建设。县城仍选在南头的城子岗,将旧东莞守御千户所城加固而成。城墙是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由广州左卫千户崔皓开筑的,周围连子城,共长578丈5尺,高2丈,底宽2丈,上宽1丈,有东、西、南、北四座城门。吴大训认为“北门当县治之背,地脉非宜塞之”,只开通东西南三门,门前都设有吊桥,城楼、敌楼各4座,警铺25个,雉堞1200个,另外,在东南隅、西南隅分别建有水关。他还负责建起县城建有城池、县署、仓廒、谯楼、馆驿、监狱、城隍庙、社稷坛、风云雷雨山川坛、学宫、演武场、道路、水井、牌坊、城隍庙、汪刘二公祠、养济院等公共设施,分布有序,错落有致。为县学购置了《四书》(一部十本)、《礼记》(一部四本)、《书经》(一部六本)、《诗经》(一部六本)、《春秋》(一部),供学生使用。县志里称赞他“百度草创,悉心经理,动合时宜,且寓作法于凉之意”,被人们称为“开邑之良令”。
万历二年(1574),刘稳再次来到新安,看到万象更新的景象,感到万分欣喜,赋《入新安喜而有感》诗一首。这是一首五言律诗,收录在康熙《新安县志》卷之十二艺文志题咏和嘉庆《新安县志》卷之二十四艺文志里。
巡行边海上,此地几经过。
县治从新建,人民比旧多。
风清无鼓角,夜永有弦歌。
睹洛如思禹,应知绩不磨。
自从刘稳走后,当时的百姓只要谈到他,无不唉声叹气,就如同失去了慈母,耆民吴祚等人找到知县吴大训,要求为刘稳立生祠。吴知县非常赞赏这个提议,并亲自率领众人去勘察选址,最后决定在南门外崇镇沙铺涌的风云雷雨山川坛之侧。吴知县带头捐资,大家慷慨解囊,数月就建成了海道刘公祠。万历四十三年(1615),经朝廷批准,入祀名宦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