鄱湖之子吴官正 庙堂之高 江湖之远
吴官正出生于1938 年8月,是余干县乌泥镇人。是一位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他从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水乡走向全国最高学府清华园,走进中南海那扇红门,在党的十六大上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成为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
吴家祖祖辈辈都是种田为生,吴官正的祖父吴禾太,父亲吴恩水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当时国民政府抓壮丁,派捐税,保长刮地皮,吸民血,横行乡里,社会非常黑暗。吴禾太乐于助人,村子里的穷人有事总爱找他帮忙。当时乌泥村里有两个恶霸,他们欺负吴禾太,其堂兄强行把吴禾太家的屋角锯了,其堂弟还要强占禾太家的地基。吴禾太决定要打这场官司。然而“旧时衙门八字开,有理无钱莫进来”,吴禾太拿着请人写的状纸向县长告状,结果被轰出了县衙。他这才真正认清了国民党的官不能为民办事的,不是为百姓说话办事的官。恰好这时孙子出生,家人让他给取个名字。他想了想,语重心长地说:“我孙儿属‘正’字牌,就叫‘官正’吧!我们吴家祖辈受穷,读不起书,更无人当官,所以受尽欺凌。将来就是砸锅卖铁也要送孩子读书,希望他能有出息,能为我们穷人当上一个好官,一个堂堂正正为民办事的清官!……”
吴官正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吃不饱饭,他每天跟着父亲下河捕鱼,到湖里摘菱角和芡实,到了上学的年龄也上不起学。直到吴官正11 岁那年,全家人节衣缩食,省下了三担谷,才将他送进了私塾读了一年书。1951年,13岁的吴官正进入乌泥小学直接读四年级。吴官正非常珍惜这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非常勤奋,成绩很快就赶上去了。吴官正在学校里表现出相当的组织能力,担任了村里的儿童团长。他还在第七区(即乌泥区)政府里,当了个义务通讯员,又是乌泥村治保会的“编外”治保员。
吴官正小时候最喜欢听“包公”的故事,他从小就在心里默默地发誓,要象包拯一样处事公正。
有一次吴官正一位亲戚与邻居发生纠纷。原来,邻居的猪践踏了他亲戚的庄稼,他亲戚一气之下把对方的猪打死了,双方为此争执不下:一个要对方赔偿被打死的牲口,一个要对方赔偿被践踏的庄稼,双方在赔多赔少的问题上反复了多次,都未达成一致意见。吴官正把双方请到村里的治保会,平心静气地说:“庄稼遭践蹋,只要加强管理,不会影响收成。邻居应该给践踏的庄稼施农家肥两担;牲口被打死不能再生,我亲戚必须照价赔偿,按价赔400斤稻谷给邻居吧。”话音刚落,在场人齐声叫好,双方也表示赞同。为此乡亲们都夸赞道:“官正小小年纪办大案,这个‘官’当得真公正。”
后来,吴官正以优秀的成绩考入余干中学。因为家境太困难,上不起学,只好辍学一年。在这一年里吴官正一方面在家自学,一方面想尽一切办法省吃俭用,他搞副业,起早摸黑,拾猪牛粪,捉鱼摸虾攒钱。后来,学校设立了助学金,救助贫困学生学习。吴官正才有机会重新进入学校读书。因为穷,他更加懂得学习的重要,学习更加吃苦,成绩总是名列前茅。期间,他曾担任过班主席,学生会干部,团支部书记等职,是一个德才兼备的好学生干部。
而且,在那个政治狂热的年代,他就懂得如何用自己的头脑独立思考。一次他听到广播里喊“毛主席万岁”的口号,吴官正对其他同学说:“‘毛主席万岁’的说法我认为不科学,如果改成‘毛泽东思想万岁’还差不多。一个人寿命再高也活不了万岁,能活到一百岁就不错了。”他的这种说法让同学们非常吃惊。
1956年夏,吴官正初中毕业了。当时,每年学校都有一定数量的保送读高中的名额。班主任聂老师和当时在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刘校长打算将吴官正保送到鄱阳中学读高中。当时能保送高中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好事,征问吴官正意见时,不料他却拒绝了,他选择的是读师范。经过一再询问,吴官正道出了原委:“我家里生活穷,一时拿不出这么多钱.读了师范,就可以早点出来工作,为爹娘减轻生活负担。”刘校长耐心说服他说:“官正,建设新中国需要你这样的优秀人才,栋梁之才,象你这样品学兼优的人员只读一个师范学校,以后发展的空间就小了。我们不能只顾眼前的目标,把眼光放大,你去读高中,也许将来能考上清华大学也说不定,能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至于学费的事,我和鄱阳的孙校长是至交,我可以以学校组织的名义与鄱阳中学协商,请孙校长帮忙,根据你的学习情况和家庭经济状况,给予照顾。”
正是他们在关键时刻为吴官正作出的正确抉择,为吴官正后来梦圆清华,走上重要领导岗位,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基础。
“没有刘校长和聂老师,就没有我吴官正的今天。”每每回忆自己走过的人生之路,吴官正总是这样感慨地对人说。
在鄱阳中学,吴官正学习更加刻苦,生活异常节俭。细心的班主任饶老师发现,吴官正每天都穿同一件蓝褂子,一问才知道褂子只有一件,只好当天晚上洗了,第二天一早又穿上。为此,饶老师总是从各方面帮助接济这位贫困的优秀生。一次,看见吴官正的头发长了,但没钱理发,饶老师拿出两毛钱让吴官正去理发。
高中三年,吴官正成绩一直很优异。1957年,江西省教育厅命题并派员在鄱阳中学举行统考,吴官正的数学还得了满分,喜讯传来,同学们纷纷对他表示祝贺,并向他请教学习方法,他只是谦虚地笑了笑,说:“我只是多加了一把劲,并注重采用了科学的学习法,从而才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959年夏天,对于吴官正而言,这是人生搏击的一个关键时节。吴官正躇踌满志,他将目标锁定中国最高名牌学府——清华大学。他想假如能梦想成真的话,他的智慧才华将在一个更广阔的空间能得到淋漓尽致地发挥,他会把学到的更多知识更好地回报那含莘茹苦望子成龙的双亲,回报可爱的家乡,回报祖国。
然而,在高考前夕预考这个关键时刻,吴官正却因一场伤寒,高烧不退,病倒了。饶老师为他着急万分,向校领导打报告,请求让吴官正专门开一个考场,让他边输液边考试,校领导同意了。就这样,学校的医务所成了特殊的考场,而这个考场只有一个考生,这便是一边打点滴一边挥笔答题的吴官正。半天的考试终于结束了,吴官正把考卷交给饶老师,饶老师为他送来了一碗热气腾腾面条,吴官正感动得眼泪在眼眶中打转……
在报考志愿时,好心的老师和同学纷纷劝他:“官正,你的学习成绩虽然一直很好,但你这些天患了重病耽误了这么长时间,为了求稳,你就不要报清华大学,报其他重点大学也行。”面对老师同学们好心规劝,吴官正坚定地:“我是看准了目标就不再犹豫的人,我决心报考清华大学,我认为问题不大,即使今年不能录取,大不了明年再考。”
这年金秋八月,吴官正如愿以偿终于拿到了清华大学“赣字一号”通知书。
吴官正在清华大学上的是动力系热工测量及自动控制专业,后继续攻读硕士。1959年至1968年间,吴官正在这所被誉为中国“工程师的摇篮”的清华园学习了9年。这期间,他曾在学校里担任过团支部书记、党支部副书记等。因爱人张锦裳在乌泥小学教书,他还经常利用假期到乌泥小学当代课教师。
1968年,吴官正分配到湖北省武汉市葛店化工厂当一名技术员不久,就被派往日本考察化工业。这次考察,让他眼界大开,让他深深感受到我国的轻工业、特别是农业生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他意识到,要发展工农业生产,就必须特别重视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先决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