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末周族领袖周文王 姬昌
姬昌(祖甲二十八年——帝辛二十年),又称伯昌。季历之子。商纣王时为西伯侯。西周政治家、奠基者。在位50年,为灭商奠定了基础。
他少时即仁而有礼,参加农牧劳动,生活俭朴,关心民间疾苦,修养品德,到处做好事。对父季历每日三问安而视膳。继位担任方伯后,施行裕民政治,勤理国政,大力发展经济,给农民分私田,让庶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地租税,刺激农耕者的积极性;减轻税赋,商贾往来关市讥而不征,水泽捕鱼、山梁不禁止(砍柴但禁止打猎),重视农业生产,穿着庶民衣装到田间劳作,体察农夫辛劳;继承先祖后稷、公刘之业,遵守古公、王季之法,仕须布:仁者世禄,“罪人不孥”〈不把犯罪之人家属籍沦为奴〉“有亡荒阅”〈找回逃亡农奴〉的法令;怀保小民,惠鲜鳏寡,极力扶持一般平民;笃仁敬老慈小”,积善累德,宽厚待人,礼贤下士,招纳人才;“明德慎罚”。这与残暴的殷纣王对付百姓的作法形成鲜明对照,姬昌因而深受国人拥护。殷商名士太颠、闭天、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等都投奔到岐周。周方国人才济济,社会经济发展,国势日益强盛,在商朝西方诸部落中的影响越来越大。
商纣王见周的势力越来越强,就找借口将周方伯姬昌囚禁在羡里(在今河南汤阴西北)。姬昌镇定自若忍痛佯装毫无怨恨的表示,并在狄中潜心探寻天下之理,研究八卦将之演化成64卦384爻,成了我国第一部经书《周易》的基础;还发明了七弦琴,创作了名为《拘幽操》的琴曲,经常弹奏。
臣下们为了使姬昌获释,搜罗美女、良马、珍宝等,由散宜生进献商纣王,并厚贿纣王左右。纣王见到所献后喜逐颜开,又得知姬昌在囚禁期间毫无怨言,就在关押的第7年将其释放。
姬昌获释回到岐邑后,向纣王贡献洛西之地请求废除炮烙酷刑,得到纣允许并赐给他作战用的弓箭和刑罚用的斧钺,以此表示姬昌有权征伐那些不听命令的叛国者,而且继续册封姬昌为商朝西北诸侯的首领——西伯侯,企图收买姬昌以巩固对西北诸侯的统治。
西伯姬昌发愤图强,修治内政,决心使周进一步强盛起来,等待时机攻灭殷商,报仇雪耻。他手下虽已有不少文臣武将,但还深感缺少统筹全局的文武之才,便着意寻访。
一次,姬昌外出在岐周西南部渭水支流的磻溪河畔,见到一位须发斑白的老人在钓鱼。老人的鱼钓是直的,嘴里还念念有声:“愿者上钩!愿者上钩!”他很奇怪,便上前去与之攀谈。老人竟上明天文,下知地理,通晓天下灭殷形势,胸怀大志,是位难得的文武全才,就将其请回周方国首都,立为国师,不久又升为国相,协助自己总理政治和军事。这位老人就是羌人首领姜子牙。
在姜子牙的辅佐筹划下,周方国整好内部,发展生产,提倡礼仪,国泰民安,兵强马壮。于是便公开树起灭商大旗,开拓国土。先向西发展稳定后方。拒昆夷,教化当地土族,征服附近方国。击退猃狁、大犬戎、密须〈均在今甘肃灵台西〉等西北游牧部族的威胁后,亲率周军渡河东征。用钩、梯、临车、冲车等攻城器械,连克黎〈在今山西长治西南〉、〈在今河南沁阳西北〉等商纣的帮凶。接着灭崇〈在今西安沣水西岸〉后,将国都自岐下,迁至崇的故地,名丰邑。取得统一关中的决定胜利后,创建观察天象的灵台,广泛联络受殷商压迫的南方〈今陕南、四川、湖北等地〉诸侯。因周国是礼仪之邦,40多个部落方国纷纷归附。姬昌还调解虞〈在今山西平陆北〉、芮〈在今山西芮城〉两方国矛盾,使之成为周的盟国。殷人逐渐被孤立起来。姬昌晚年的时候,周的势力已达到当时殷商的三分之二,西至今陕甘一带,东北至今山西黎城,东到今河南沁阳,南达长江、汉水、汝水流域,对商朝余地已形成了进逼之势。并创造了大量物资财富。
姬昌临终叮嘱儿子姬发:“看见好事,不要懒散,要赶紧去做;时机来了,不要犹豫不决,要赶忙抓住;看见坏事,要赶快避开,别去做”。姬昌死后葬于毕原,被追尊庙号〈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所立名号〉为文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