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殿邦简介
吴殿邦,字尔达,号海日,海阳西关厢(今枫溪区)人,明代潮州名士,书法名家,官至大理寺尚宝司正卿。他天资颖异,博学能文。早年精研历代碑帖,既能融铸百家,博采众长,又能独出机杼,自成面目。其用笔收放自如,结体寓险于稳,注重章法结构,讲求疏密配合,格调高古雄舰灵气飞动、气势轩昂,名重一时,在书法界享有崇高地位。
吴殿邦的传说故事
(一)大宫门上的对联
明朝崇祯年间,枫溪要建山国王庙,山门柱石要打制对联,找谁来撰写呢?主事直想起了吴殿邦。
吴殿邦当时正在外地做官,见家人来请题字,欣然应允。此时离三山国王庙建山门择定的时日已十分逼近,吴殿邦写好后,立即命书僮日夜兼程,送回家乡。
乡里的主事们展开条幅,只见一张横幅上写着“山国枫芘”四个打字,笔墨飞舞,这是宫门内面横幅;大门的对联是“枫老山门古,溪深国泽长。”写得刚劲圆润,且一“丰溪”二字为冠首,令人拍案叫绝。就叫石工细摹刻。
庙落成后不久,吴殿邦回乡省亲,当他来到庙前,一见庙门上的对联,立刻大喊:“假的!假的!”责问谁偷改了他的字,主事者再三声明是按原字样叫石工刻制的。
吴殿邦用手扣着下联说:“这‘国泽长’三字,分明不是我写的,还说无假?”
乡绅们连声叫屈。
吴殿邦听了书僮的话,开始还微微点头,一会,他又不高兴了,他的字,哪是一个书僮所能代替的!他要来了文房四宝,提笔又写了“国泽长”三个字。
主事人明白他的用意。但庙已建成,大门的对联是不能打掉冲刻的呀。为圆满处理这事,他们请人把这三个字刻在门内石柱上,说是供人观摹、对比。
(二)
明朝万历壬子年间,吴殿邦上省去应试。赶到省城的时候,接近夜半时分,城门已经关闭了,吴殿邦无奈,值得央求守关将士行个方便,给他开门。数次的要求都没有回声。吴殿邦焦急地再次央求说:“我是来省城赴考的,因为路途太遥远来迟了,麻烦了诸位。望多多谅情,给我开门,我自当感激不尽。”这几句言语,使守城的将士十分感动,便问过吴殿邦的籍贯姓名。吴殿邦一一如实回答。内中有一门吏笑着说:“听说你是个写字名家,又善于猜谜,是一个才子。今天你来了,我出一条“遥对格”的谜给你猜,看你能不能猜,猜中了我才开门。”吴殿邦说好,请他把谜做来。她便念出了谜题: 开关早,关关宴,阻行人过关 吴殿邦听后,知道是一个对子的上联。句子虽然粗俗,但很不容易对上,他想了一下,就易守为攻地说: 作对易,对对难,请守者先对 这倒把“守者”难倒了,便破例开关,让吴殿邦进城去。 吴殿邦的传说还有好多,相传枫溪附近某村,有个财主叫王凤书,为人刁钻刻薄。他母亲七十大寿前夕,想得到名家吴殿邦手书的寿屏来装点门面,以便在母亲寿辰那天豪绅亲友时,炫耀一番。怎奈吴殿邦一向不买他的帐,他以前碰过不少钉子,这次自己不敢去惹了。于是就请一个与吴殿邦有交契的朋友去说情。 果然,吴殿邦因碍于朋友面子 ,无法推托,只好勉强应允。 做寿那天,凤书一早就派人到吴家抬来寿屏,高挂到厅堂中央,吴殿邦的字,写得龙非凤舞,此时凤书更觉得满座生辉,满堂宾客都称赞凤书有办法,居然请得动吴殿邦的大驾。说的凤书飘飘然。他走到中间,装腔作势地看了一会儿不禁手舞足蹈地念出来: 赤松太百星高映, 龟鹤遐龄两端祥。 老来斑衣呈百子, 婆莎荏苒进云觞。 凤迎朱履三千客, 书咏鳞凤九如章。 之日之年同悠久, 母福母录永无疆。 生身坚壮如松栢, 日臻安康赛天仙。 作满蟠桃三千舍, 帐入舒仪第一班。 真是瑶池金母寿, 不比凡间老年人。 自兹护福东海大, 量盖颐寿南山长! 念毕,周围又是一片叫好声,凤书更加得意,就在此时,有一位老先生把凤书拉到僻静的地方,问:“你把寿屏看仔细了没有?”“难道这个几字我还不认得嘛,好诗、好字!”凤书说,“我看你受骗了,这是一首藏头诗,内中奥妙,横读就知,横读就知……” 凤书将信将疑,再次走到那寿屏前,照那位老先生所说的,横看着在内心暗念:“赤龟老婆,凤书之母,生日作帐,真不自量。”顿时如雷击顶,脸色铁清,大声叫喊:“快把寿屏撤去!撤去!”众人见他莫名其妙,见他暴跳如雷,只好听命抬走。 原来,凤书的父亲,土名“赤龟”。吴殿邦利用了这一机会,使他、当众出丑。 据说,吴殿邦未发迹时,家境贫寒。当时,吴家借用本乡谢家的一块地,很久未归还。谢家催讨再三,吴家还一拖再拖。 一日,谢家秀才没有办法,只好亲自出马,向吴家索地。 吴殿邦既赔不是又致歉意,还大谈两家的情意,弄得谢秀才很难再开口。 谢秀才碰了软钉子之后,终于想出一个办法来。他对 吴殿邦说:“你我两家,素来是文字之交,这样吧,我出一联语,你若对出下联,此地就不再索讨,你若对不出,就必须立即归还,不得再借辞拖延。” 吴殿邦欣然应允,谢秀才便说出上联: 谢秀才出身讨地这一联语看似平常,实则厉害。他把自己摆了进去,“谢”字出了“身”字,便是“讨”字,联中藏谜,一语双关。 吴殿邦是何等样人?哪能被他难倒?思索了一下,变脱口对了下联: 吴殿邦反口吞天吴殿邦把自己摆了进去了。“口天”为“吴”,吴字反口为“吞”,口要吞天,天大于地,根本不想把地归还了。 这下联对得绝妙无比,谢秀才输了讨地的事,也就只好暂时作罢了。
资料来源: 《潮州民间故事集成》
吴殿邦智避阉党祸
明朝万历癸丑年,吴殿邦上京赴考,中了个“三甲进士”。这三甲进士,潮州人俗称“进土母”,按例是没有封官赐爵的,只捞得一个空衔而已。吴殿邦不肯就此而归,就凭着他一手好字,在京都盘桓。
有一天,吴殿邦在街上闲游,行经魏忠贤府前,但见府外车马云集,府内鼓乐笙歌,热闹非常。吴殿邦私下打听,原来今天是魏忠贤做生日,文武百官,前来祝寿。
吴殿邦心中暗想,魏忠贤不外是个内宫总监,因为对上善打马屁,很得皇上欢心,才被委以重任。他大权独揽,结党营私,横行霸道,一帮无耻之辈为依附权势,都来登门巴结他,才弄得这般热闹。想到这里,他不由走近魏府前,想看个究竟。
那魏忠贤府前,有个大鼓,但没有鼓槌,倒是摆着一条铁棍,门上只有一边挂着一只大灯笼。这分明是一个哑谜。当下吴殿邦拿起铁棍,不由分说,“咚”的一声,对准那大鼓就是一棍。回过头来,又一棍把大灯笼打下来。
魏忠贤在堂上听见外面鼓响,便吩咐武士将击鼓人带进来。魏忠贤问吴殿邦为什么要击鼓?吴殿邦随口回答说:“操彼于戈,一鼓灭明。”八个字,说中魏忠贤下怀,因为魏忠贤早就蓄意谋反夺位,文武百官没有一人知道他的心思,倒是这个三甲进土一下就看穿了。魏忠贤认为此人才学非凡,将来必有用处,当即许以官位,要把吴殿邦拉到自己门下。
吴殿邦内心明白,跟魏忠贤造反将来定落得个死无完尸、遗臭万年,但又不愿放弃做官机会,就对魏忠贤假说要到地方上好替他募贤招能。
魏忠贤信以为真,就给他弄上了个电白县令。吴殿邦走马上任,以为电白离京城很远,再也没事了,谁知魏忠贤并没有忘记他,不时派人送来信札礼物,想进一步笼络他,这使吴殿邦十分为难。收下吧?他不甘心投身阉党门下当走狗;不收吧?魏忠贤权倾一朝,杀人不眨限,激怒了他,便性命难保。经过再三考虑,还是把礼物收下来,并恭恭敬敬地写了感谢信。
后来,魏忠贤的阴谋败露,各地追查魏党,有人检举了吴殿邦,可是当查到魏忠贤送吴殿邦的礼品时,但见他样样保存完好,并且每样物件的后面都写有“屈从”两字。至于吴殿邦给魏忠贤的书信,在魏府中却查无只字。
原来吴殿邦给魏忠贤写的信,都是用墨鱼腹中的墨写的,初时颜色如墨,放久了就逐渐消失不留痕迹。他就这样巧避了阉党的纠缠和阉党之祸,后来还升到通政参议,赐尚宝卿。
吴殿邦的金文手迹
吴殿邦是明代潮州书坛一位卓有建树的名家。他天资颖异,博学能文。早年精研历代碑帖,既能融铸百家,博采众长,又能独出机杼,自成面目。其用笔收放自如,结体寓险于稳,注重章法结构,讲求疏密配合,故其书法作品常给人以格调高古雄舰灵气飞动、
气势轩昂的感受,名重一时,尤以擘窠大字著称。
吴殿邦的传世书作,包括手迹、匾额、摩崖等不下十余处。今存澄海莲花古寺的“福”、“寿”两字,高2.8米,宽1.8米,面积竟达5平方米有余,堪称巨构。而最脍炙人口的当属原立于潮州太平路的“三世尚书”石牌坊的匾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