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人物 >> 正文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吴氏院士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26           

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吴 奇
现有院士

高分子化学家。1955年生于安徽芜湖。1982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化学系,1987年获纽约州立大学博士学位。曾任德国BASF公司研究总部激光光散射实验室主管。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化学讲座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兼职教授。 主要从事特殊高分子的表征、高分子链的构象变化和组装以及高分子凝胶方面的研究。设计了高温激光光散射仪,并测定了聚四氟乙烯的分子量分布和链构象,观察到高分子线性长链可随溶剂性质的变化,从伸展的无规线团蜷缩成稳定的单链小球,揭示了链折叠不是一个“全有或全无”的过程。其有关微乳液的数据处理方法被称为“安吴氏作图法”。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浩青
资深院士

化学家。江苏宜兴人。1935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复旦大学教授。对电池内阻测量方法做过重要改进。对中国丰产元素锑的电化学性质做过系统研究,利用微分电容─电势曲线确定了锑的零电荷电势为-0.19±0.02V,校正了文献数据并得到国际公认。在应用研究中取得不少成果,如为储备电池的生产提供了有关氟硅酸的电导率与其浓度关系的数据;研制了海军用海水激活电池,数字地倾斜仪中传感器用电解液和飞行平台用电导液等。在高能电源锂电池(Li/CuO电池)的研究中提出了颇有创见的嵌入反应机理,确认阴极反应是锂在氧化铜晶格中的嵌入反应,达到一定的嵌入度后可引起氧与铜间键的断裂而析出金属铜,修正了前人的观点并得到国际上的确证。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吴新涛
现有院士

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家。生于福建石狮。1960年毕业于厦门大学化学系。1966年福州大学物理化学专业研究生毕业。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主要从事结构化学和簇化学研究。在过渡金属硫化学及簇化学领域总结出硫原子配位构型与元件组装的关系表,阐明了硫原子的孤对电子数与配位数对合成的重要作用,为设计合成新原子簇化合物提供了理论依据。设计合成了一系列作为首例的新构型原子簇化合物。基于对簇化学的贡献,他被美国发行的《簇科学杂志》称为该领域的“国际带头学者”。开拓出自组装合成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的新体系,探索了阳离子的价态和大小对阴离子元件组装的影响,成功地合成了一系列新构型的无机一维高聚链化合物。1999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学周
已故院士

化学家。江西萍乡人。1924年毕业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数理化部,同年冬毕业于东南大学化学系。1931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48年选聘为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环境化学研究所所长。早年从事多原子分子的紫外、远红外光谱研究,发现了一些新的光谱带系,阐明了若干典型的重要多原子分子的结构和化学反应机理。亲自领导核燃料前、后处理中的化学问题的研究;开展超纯分析和痕量分析,以及后来的环保分析;主持光谱、波谱、结构化学研究工作;晚年组建了激光化学研究室并应用光谱法研究生物活性物质的氧化机理。1955年选聘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吴养洁
现有院士

有机化学家。1928年生于山东济南。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化学系,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大学有机化学副博士学位。现任郑州大学化学系教授、河南省高等学校应用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主任。 长期从事物理有机、金属有机及大环化学等领域的研究工作。提出并证明在某些邻位取代芳基汞分子中分子内配位键的存在,以及由此对反应活性、波谱性质与化学动力学特征的影响。提出芳亚甲基芳胺希夫碱的汞化反应经历四元环过渡态,而非五元螯合环;通过金属转移反应开拓了制备手性二茂铁环金属物的新途径,进而发现二茂铁亚胺环钯化合物作为Heck反应的新型催化剂。制得了一系列大环配体及其与金属离子或中性分子形成的配合物、包合物和超分子,其中与糖或氨基酸络合的杯〔4〕芳烃硼衍生物可应用于生物传感器的制备。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吴征铠
资深院士

化学家。江苏扬州人。1934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化学系。中国核工业总公司总工程师、教授。早期工作以分子光谱学为主,对四氯化碳喇曼光谱的精细结构和同位素效应及有关液氮温度下固态氯化氢、磷化氢及砷化氢分子的红外光谱进行过研究。在分子力常数与核间距关系的研究、铀酰化合物的红外及喇曼光谱的研究,以及80年代后开展的反斯托克斯喇曼光谱、低温基质隔离傅里叶红外光谱、激光四波混频光谱等方面,均有成果。60年代在核工业部工作中,对解决六氟化铀生产及气体扩散厂生产及膜的研制等方面有较大贡献。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