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人物 >> 正文
与古为徒---吴昌硕书画篆刻澳门研讨会与作品展与专辑序言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12-15           

与古为徒──吴昌硕书画篆刻澳门研讨会与作品展览及其专辑的序言

兹值晚清艺坛巨擘吴昌硕逝世八十周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澳门特区民政总署辖下澳门艺术博物馆特联同故宫博物院、浙江省博物馆、南京博物馆、上海博物馆、上海吴昌硕研究院、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院、西泠印社、澳门基金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旅游局、澳门日报等机构合办吴昌硕作品展,藉此体现一代宗师之艺术发展历程。浙江省博物馆、西泠印社庋藏丰富中国古代书画文物,其中尤以收藏吴昌硕作品富甲一方,为此两机构特借出吴昌硕精品送澳门展出其中有部分作品从未展出或从未出版。

特展于2007年9月7日下午6时30分于澳门艺术博物馆开幕
地点:澳门 冼星海大马路 民政总署澳门艺术博物馆 4楼 中国陶瓷馆

2007年9月8日---9月10日,澳门艺术博物馆邀请海内外学者参加,在澳门文化中心会议室举办吴昌硕书画篆刻学术研讨会,为这位艺坛大师之作品、生平、艺术成就等作深入全面探讨,实为学术盛会。

吴昌硕曾为美国波士顿博物馆题匾“与古为徒”四字,鲜明地说明自己的艺术观。“与古为徒”句出《庄子.内篇.人间世第四》,原句是“独行其是,不计其他,与古为徒,遗世独立,蝉蜕尘秽之中,蜷曲斗室之内,诗曰我心匪石,不可转也,我心匪席,不可卷也。” 徒在此作“党徒,同类或一派”解,这话意思就是和古人一派(古人一般是高尚的象征),不与尘世(一般是市井,俗气等象征)同流合污。

吴昌硕,一八四四年九月十二日生于中国浙江省安吉县,一九二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卒于上海寓所。他是中国近代书法、绘画、篆刻巨擘,又是诗人。生前有多种书画集、篆刻集、诗集行世。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吴昌硕少时即喜作书刻印。楷书始学颜真卿,继学锺繇;隶书学汉碑;篆学《石鼓文》,用笔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文》中融汇变通,糅合钟鼎、陶器文字体势,独具风格。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又受北碑书风及篆书用笔之影响,遒劲峻险。

篆刻从浙派入手,复受邓石如、吴熙载、钱松、赵之谦等人的影响,后专攻汉印。三十一岁以后移居苏州,往来于江苏、浙江之间,得睹大量金石碑版、玺印、古书画,眼界大开。后定居上海,广收博取,诗、书、画、印并进;晚年风格突出,成为一代宗师。吴氏将诗、书、画、印熔为一炉,开辟篆刻艺术新境界,其创作成就对中国篆刻艺术有划时代意义。

吴昌硕逝世至今八十年,但至今天学习其篆刻的人很多。日本篆刻巨子河井荃庐在一八九八年开始来华向吴昌硕执弟子礼,并向日本篆刻界介绍,故吴昌硕之书、画、印艺术在东瀛产生极大影响,许多人对吴氏顶礼膜拜,故在日本亦为殿堂级人物。


会展招贴画
 

会展场景之一
 

会展场景之二
 

展馆陈列的吴昌硕作品
 

与古为徒:吴昌硕书画篆刻学术研讨会 会场
 
 

与古为徒:吴昌硕书画篆刻学术研讨会 场景
 

 

 

与古为徒:吴昌硕书画篆刻学术研讨会 论文提要封面 


吴昌硕逝世八十周年书画篆刻特展与吴昌硕书画篆刻学术研讨会之后,澳门艺术博物馆出版《与古为徒 吴昌硕逝世八十周年书画篆刻专辑》上下卷,澳门艺术博物馆馆长吴卫鸣为此书作序,序言内容如下:
                                 
“动之以旋,润之以转,居之以旷,出如截,入如揭。”石涛如是说。二百多年后,吴昌硕以乾净利索的笔墨,对这位划时代巨匠的绘画最高准则作出坚定果断的回应。

云行雨施,品物流形,浩瀚大自然无时无刻不展现盎然生机,即使渺小如花草鸟虫,亦散发瑰丽动人色彩,体现著生命的丰盛与顽强。在我国,以花木禽鸟为主体的绘画出现很早,但作为独立的专门画科却直至唐代方开始流行,此时的花鸟绘画以设色工笔为主导。随著文人画的兴起,宋代出现的墨竹、墨梅等花木画法在元代日臻成熟。明代中叶以后,陈淳、徐渭以泼墨手法开拓出花卉创作的新天地,对明末及清前、中期的花鸟创作造成巨大影响。此阶段之后,画道后劲不继,直至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海上画派迅速的冒起,才一扫传统画坛柔弱的主流风气,迎来花鸟画的另一鼎盛发展阶段,吴昌硕正是这场风云际会的核心人物。

“三十学诗、五十学画”。众所周知,吴昌硕习画较晚,绘画内容多以花卉蔬果为主题,他那气势磅礡的大写意水墨杰作一改传统花鸟绘画予人娇俏、温柔的印象。吴昌硕的文人修养十分全面,诗、书、画、印俱精,他在绘画艺术上所取得了骄人成就,除了善于把前人经验融合贯通之外,更重要的是得力于他深厚的书法功力及印学上的高深造诣。

受其父亲的影响,吴昌硕少年时代对刻印已怀有极大的兴趣,唯受限于当时条件,只能在砖头瓦块上刻苦地反复啄刻。他早期刻印受浙、皖两派的影响,后直宗秦汉印、古玺,又吸收石鼓、钟鼎、砖瓦、碑碣等文字之造型特点,最终形成一种圆润雄浑、沉厚庄重的自家篆刻风格。吴昌硕操刀刚劲古朴、字体结构变化紧凑、而空间布局又虚实呼应,使印章上的方寸空间形成一个结构完美的自足小乾坤。故此,当我们把眼光从篆刻转向他的绘画作品时,便不难发觉吴昌硕笔下的花草树石,总是给人一种强烈的秩序感、结构感。吴昌硕写于七十四岁的力作──《四季花卉图》的《茶花》立轴中,一组枝叶茂盛的茶花在窄长画面上拔地而起,笔直的树干与横枝以直角相互紧扣,织结成一个如铁架般坚稳的张力架构。明显地,如此豪迈的绘画布局得自于吴昌硕深厚的金石修养,只是原本聚结在小小印面上的气度因画幅的瞬间增大而获得更高的释放,当然亦不应忽略,色调浓淡变化丰富的茶花及叶子自由穿插其间,散发出一股传统文人特有的书卷气息,令观者如痴如醉。吴昌硕在意像处理方面同样匠心独运,在茶花前方,艺术家安置一株巨型石块,使之成为整丛茶树重力的最大支撑与依靠,这样一来,原本温顺娇艳的花卉倒显得特别刚劲及意气风发,反而沉甸甸的大石则虚化为一团似是轻盈通透的云朵,对照效果令人再三回味。

《墨葡萄图轴》是吴昌硕另一帧畅意之作。只见轻快的笔触如舞者般在雪白的宣纸上游走运行,一枝一叶皆似信手拈来,带领观者进入一处忘却时空限制的节奏旅程之中,吴昌硕对笔墨的掌控是如此的炉火纯清,当中墨色阴阳互渗,整体效果浑然天成,既散发著艺术家的独特个性又充满著天真与纯朴的才情,不禁想起去年在我馆展出的,叫人激动无比的徐渭佳作。在《墨葡萄图轴》的右上方,吴昌硕题上了青藤名句“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可见他对这位个性特别强烈的艺术先行者之尊崇与景仰,同时更说明吴昌硕对前人珍贵文化资养的继承与确认。吴昌硕绘画作品充满雄健的气象,构图刚劲严谨,一洗宋元以来水墨创作崇尚淡、雅、逸的柔弱特质。人们一旦感受到蕴含在他作品中的那份纯粹艺术形式审美时,充满变化的色墨渲染及线条便会成为自在之物,且在不觉间盘旋荡漾在观者的内心深处。

杭州──自古以来一直以其优美的风光和悠久的文化历史底蕴倾倒无数骚人墨客,山明水秀的西湖景色为世人所赞羡。每当春雾飘至,苏堤、白堤若隐若现地烟没在一片白色迷茫之中,为西湖增添几分妩媚,就在两堤之间,一座小山浮躺于碧绿的湖水之上,这就是有名的孤山,也是吴昌硕结社交友,留连忘返之所。全国著名的文博单位──浙江省博物馆及西冷印社就座落在这片郁郁葱葱的树丛之间。这里收藏著吴昌硕最具代表性的书画及篆刻精品,吸引著无数艺术爱好者慕名而至。

传扬灿烂中华文化,是艺博馆的重要工作目标之一。因此,多年来,我馆在北京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上海博物馆等友好机构的倾力支持下,先后展出了中国美术史上独具时代意义的大师作品,引起海内外书画界的重视及受到广大巿民的喜爱。今年秋季,澳门艺术博物馆十分荣幸首次与浙江省博物馆及西泠印社携手合作,共同举办“与古为徒──吴昌硕逝世八十周年书画篆刻特展”。是次吴昌硕的代表性作品来澳展出及相关学术研讨会的举办,正是以往基础的进一步深化及延续。于此,本人谨代表民政总署辖下澳门艺术博物馆对浙江省博物馆、西泠印社,及其领导、同仁的倾力支持表示衷心感谢!同时对一直以来对我馆给予极大关怀、协助的澳门基金会、旅游局及澳门日报致以由衷谢意。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精心组织的每一个展览、认真编印的每一部画册都将成为一方坚固的基石,为艺术家、美术史论家、学者塔建起相互交流、研究、讨论的重要台阶。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前人踏过的足迹无疑为后来者提供前进所需的线索及指引,“与古为徒”是每位艺术家成长的必经过程,在吴昌硕潇洒雄浑的书画杰作中,我们确实看到了青藤、白阳、八大、石涛等巨匠对他的深刻影响。然而,吴昌硕作为一位感知敏锐的艺术家,自然更加明白,一切历史存留下来的法度也会是艺术创造的桎梏,一切熟悉的经验都会与自由发挥相冲突,吴昌硕却自觉地把握自身的独特气质。他那气势强劲及任情挥洒的艺术创作风格造成对传统文人审美习惯的不断偏离,但这种徧离却恰恰使水墨创作走出昔日贵族化的狭隘视野,而为更多的大众所接受和喜爱。在新旧时代交替中,吴昌硕写下我国近代水墨发展的里程碑,使之成为继任伯年之后海上画坛的新领袖。他在《刻印偶成》有言:“不知何者为正变,自我作古空群雄。”作为带领水墨创作在二十世纪重新出发的代表性人物,他的自诩岂虚言哉!

 

附:
吴昌硕书画篆刻学术研讨会议程:
九月八日(星期六)
第一部分
09:00~09:30 报到
09:31~09:40 研讨会开幕
09:41~09:50 研讨会主席发言
09:51~10:10 演讲一:由吴昌硕《朱子家训》观照其早期生平及书风貌 王小红
10:11~10:30 演讲二:吴昌硕篆书的蜕变之美 一闻
10:31~10:50 演讲三:吴昌硕的《石鼓文》及其篆书艺术 尹一梅
10:51~11:10 中场休息
11:11~11:30 演讲四:“海派书法"发展溯源──兼吴昌硕与尹默书风 张伟生
11:31~11:50 演讲五:吴昌硕书法篆刻艺术 童衍方
11:51~12:10 演讲六:吴昌硕篆刻风貌初成背景浅析 范正红
12:11~12:30 演讲七:吴昌硕篆刻的第四方“木鸡" 陈茗屋
12:31~13:00 演讲者解答与会人士问题
第二部分
14:00~14:30 报到
14:31~14:40 研讨会主席发言
14:41~15:00 演讲八:吴昌硕篆刻的代笔与伪作 孙慰祖
15:01~15:20 演讲九:近现代印坛巨擘吴昌硕 孙家潭
15:21~15:40 演讲十:关于吴昌硕晚年的砚铭篆刻 任道斌
15:41~16:00 演讲十一:青石发于诗 陈志威
16:01~16:20 中场休息
16:21~16:40 演讲十二:由雅及俗——吴昌硕早期绘画考 查永
16:41~17:00 演讲十三:从“与古为徒"到“与古为新"——吴昌硕绘画的继承与创新 张毅清
17:01~17:20 演讲十四:吴昌硕二题 荒井雄三
17:21~17:40 演讲十五:吴昌硕绘画艺术的石味 单国强
17:41~18:10 演讲者解答与会人士问题

九月九日(星期日)
第三部分
09:00~09:30 报到
09:31~09:40 研讨会主席发言
09:41~10:00 演讲十六:梅花精神——缶翁写梅 薄松
10:01~10:20 演讲十七:溪堂晚色看荷花──从《墨荷图》看任吴合璧兼谈吴昌硕早期画风 丁羲元
10:21~10:40 演讲十八:破荷与八大为徒──简介佛尔美术馆藏吴昌硕跋八大山人《故国兴悲》书画合册与《荷花双凫》轴 张子
10:41~11:00 演讲十九:石全角与缶博古画 薛永
11:01~11:20 中场休息
11:21~11:40 演讲二十:从吴昌硕致顾士的信札看二人的交往 王亦旻
11:41~12:00 演讲二十一:吴昌硕与杨岘交游考 朱万章
12:01~12:20 演讲二十二:吴昌硕与韩国画家闵泳翊交游考 桑椹
12:21~12:40 演讲二十三:吴昌硕与画中师友蒲华 何晓英
12:41~13:10 演讲者解答与会人士问题

第四部分
14:00~14:30 报到
14:31~14:40 研讨会主席发言
14:41~15:00 演讲二十四:近代书画社会格局中的吴昌硕的角色价值 陈振濂
15:01~15:20 演讲二十五:大俗大雅──吴昌硕书画创作路径的时代意义与历史思考 赵雁君
15:21~15:40 演讲二十六:文人画传统的最后一次搏击──吴昌硕和海上石画派 揆一
15:41~16:00 演讲二十七:吴昌硕、海上绘画与日本的亚洲主义 陈瑞
16:01~16:20 中场休息
16:21~16:40 演讲二十八:关于“海上画派"暨吴昌硕对南画坛的影响 陶喻之
16:41~17:00 演讲二十九:从《酸寒尉图》看吴昌硕的上海崛起 赖毓芝
17:01~17:20 演讲三十:吴昌硕研究之回顾与追思 万新华
17:21~17:50 演讲者解答与会人士问题
17:51~18:00 研讨会闭幕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