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合山吴文军宗亲寻找本支源流
宗亲们好!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合山市吴文军,先祖吴之先公是河南光州固始人,我想寻找本支系的宗亲。联系电话:13807823620。
吴氏始祖泰伯公
合肥吴氏家谱序
吴之先,本河南光州固始人也,自远祖十八府君可中公于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任直隶庐州通判,生二子,长官保,次官佑,佑早逝,至庚寅年,公卒于官,官保同母翟氏,卜室于城之东南寓宅焉,生计资产,亦颇自裕,官保生三子必鲁.必迟.必退,于宝佑五年秋八月(公元1257年)回禄为灾,屋字灰烬,诸兄弟乃捐其业徒居合肥县西乡三十一堡,其必迟.必退皆卒不祀,吴氏之衰于斯甚矣,独必鲁生赤乖,赤乖生弥金、弥玉、弥石,弥玉弥石又以货殖为事,往钱塘等处遂立家焉,弥金支持门户,无黍于人,生子阿逊,少好读书,晓音律,舆单轩先生薛君,以诗相唱和,予亦舆焉有小村吟桥一帙,观者嗜之,时阿逊仅生斗观,斗观年尚幼,一日阿逊喟然告于予曰,逊先世可中公以出仕之故,忽丧家谱以来,后代零替路绝光州,其谱谍无传,因以至此,今将可中公为始祖,且修其概,使子孙传诸无穷,何如,予曰得之矣,图成遂徵予为序,予遂次第其寔。使吴家之后,知其身之所出。祖宗艰难之业,不可不守,子孙睦族之義,不可不敦,共相激励,永绍箕裘,庶有祖而有宗,不致乱伦而失敘,则吴氏之胤不绳绳而无疆矣乎,是为序。
大元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歳次乙丑春邑人曹鲲撰
吴氏家谱引
谱谍之设其来尚矣,盖自汉唐迄今,昭崇彛典,莫不以谱为至要,夫谱者正家之本也,谱存则亲亲之义明,是谱有功于世教大矣,盖五服之未尽,名分之未亡,不谱可也,至于服之已尽,分之已疏,不谱则不可也,所以重于是而不可忽焉,自宋朝以来,谱法惟欧阳文忠公之谱,则五世一卷,三十年为一世,辑其宋系,整整有常。今观吴公阿逊有志如此,可谓知所重矣,予舆辱交,故为之引其首,俾千子千孙,傅诸不替云乎。
大元泰定乙丑年(公元1325年)夏四月望日单轩散人薛默谨赞曰:光州积德,吴氏流芳,螽斯蛰蛰, 允灯且昌,官拜庐州,烈祖荣光,爱辑谱谍,庆绪绵长。
吴氏家乘记
谱者,叙昭穆,贻继承,重彛伦,敦睦族,義由此也,盖自上古迄今,未尝不重于世,况吴氏之先,本光州固始人,族甚盛簪缨代不乏人,岂无谱谍之作乎,然自可中公任庐州通判,卒于官,其谱遂舆固始不相联属,今六世孙阿逊,慨然有志于此,乃列其前代为图,既请单薛二先生序之矣,又请予为记,予谓宗者人之至要也,自一身至于千百年之数,犹一本而达诸万枝也,夫吴氏盛于固始,而复衍于庐州,所谓积善之家也,将来之子孙由微而著,由晦而显,不卜而可知矣,谱谍之功,于是乎。始见其大,敢为君记之。
大元泰定丙寅年(公元1326年)仲春朔后五日博士鲜于乾谨撰
吴氏家谱跋
古者家谱之作,本其所自出,而併及支派之分,后世谱法寝失其傅,祖自高曾以上,则有不及考,况其远者。吴君同族有服之亲,或相视如路人,况其疏者乎,吴君阿逊公作是谱也,虽可中公以前不可考矣,但可中公至今有六代,自是而后子孙有知所重者,逐一增修,则千万载之下,亦知源流之所自出,而有系于人伦世教之不小矣,昔苏氏允氏自引其谱,后世宗以为始,吴君之用心,其苏氏允氏之遗意欤。
大元致和戊辰年(公元1328年)秋八月
大尉史葉谨跋
梅州吴氏重修宗谱引
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有史,则往事有可稽,家有谱则世系无所序,其关系不小矣,夫梅州吴姓者鲜,吴之先本河南光州固始人也,号称望族,世膂顕荣,然否泰相交乘,雖天地有所不免,而况人间之世代者乎,自可中公负文章政事之才,而仕未能展尽底蕴,而竟贫志告终,此固公之不幸也,然六世阿逊公愽学能文,仰可中公为始祖,是可中公不以文为庐州倡乎,继而斗观弃文就武,举室南迁,使千子千孙,又仰斗观为始祖,是斗观不以武为梅州倡乎,乃今庠生吴子达英聪伟俊,文雅过人,一日揖言于予曰,某去始祖可中公已十代矣,宜重修谱谍,敢求一言以序,予遂奋笔书之,以为吴氏将兴者乎,以文倡者,既未收效于文,以武倡者,又未收效于武。安知文武之才,不出于子孙乎。谨述其概,以为将来者勉诸,亦为将来验诸。
大明成化辛丑十六年(公元1481年)歳次庚子春吉旦程鄉儒学训導胡芳 谨叙
吴氏重修家谱遗训
吴家宗谱六世阿逊公所修固已明矣,此修而后容可不續之耶,盖七世祖斗观公也,八世祖咬儿公也,二公俱生于合肥,斗观公于丙申年二十二岁负晓勇之才,就葉元师下归附从军彼时阿逊公已谢世矣,故少时轻生之性,谁能遏而止之耶,至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调发潮州衙后所陞小旗,九年闰九月,併鎗陞总旗,二十六年卒咬儿公顶補,又于洪武二十八年秋八月(公元1395年)併鎗陞寔授縂旗,就本年转调程乡守御千户,斯时则咬儿娶卓氏无嗣卒矣,次年冬娶石井张氏,生佛养公,吾高祖也。
公生三子长棨,次宗,三隆,试观三代以前,先祖随从分而顶军役,三代以后亦照先而顶补,乃隆从事于军顶役,终于军事轮至启之孙连乃泮庠人物虽素志科目,亦思祖宗重役,各有分属,弗敢坠先人之志,于是奋然去文就武,顶理军事,至正德皇癸酉年,连陞百户,可见天生文武,良不偶然,文不获名,武亦就绪,始先人以武倡斗观公也。今以武而克继先人之志者连也,光前裕后卓然可观,一家命脉于此克培,后日子孙
若能奋发而有为,待夫莫之而为耳,岂我所能必哉。
吴氏家谱重修跋
家谱之作,岂偶然而已哉,盖所以统宗族辨次序,凡尊祖敬宗之道,水木本源之義,毕书之矣,近世谱法不立,使卑者踚尊,疏者踚戚,强者凌弱,农者暴寡,富者吞贫,其视天序天秩,果安在哉,噫风俗如此,甚谓衰也,吴氏之谱,自六世阿逊公修以前,则可中公以下数世书之矣,今庠生十一世孙,又重修以后,则斗观公以来,数世又书之矣,谱成请题其跋,予见其上下二三百年,由宋而元,由元而今日,世次明白,可敬可慕,诗不云乎,绳其祖武,其子孙达之谓舆。
大明成化丁未年(公元1487年)秋八月吉旦程鄉儒学教諭福靖陈璜跋撰,大明弘治庚戌年(公元1490年)夏五月吉旦江右吉水儒士夏候仁拜题
候仁拜题 赞曰:
吴门积德自流芳,乔木风声已显扬。
拾壹世孙知重本,二三百载发生光。
亲疏族属尊卑别,昭穆彛伦齿序彰。
一派流传传世久,子孙孙子更无疆。
聚历代宗公百子千孙名著子斯发见
吴氏先祖宗图
弥金公妻宋氏生一子阿逊 妻龚氏生一子斗观
阿逊公妻龚氏生一子斗观 妻余氏生一子小名咬儿又名镛字大洪,斗观公在葉元帅下赐封武畧将军
妻余氏生一子小名咬兒又名镛字大洪 妻张、卓氏
镛公字大洪妻张、卓氏生一子佛餋字在明 妻彭氏生三子,会合先祖分枝万派原来在兹。
吴氏族谱列
一:以五世为图盖倣欧阳谱法,一世至五世,五世至九世又一图,九世之后,亦各以五世为图,而衍其庆于无穷也。
二:凡祖宗名字及生卒年月塋葬处所,各附于世系之下不可失也。
三:凡后世子孙定名字者,须详观斯谱,不可悮犯先世讳字。
四:自修谱以后子孙当守祖训,如有少凌长强欺弱者,及磨减改失宗支者,以不孝论。
五:养男多凭本姓,傅之既久,或冒入宗支,或吾家子孙不肖受其贿赂而兴窜入者,各点之。
六:本宗后裔或涉他方为不道之恶者,谱中点之,庶俾改行。
七:各派无嗣者则书无嗣,或取别房之子为嗣者则书某人之子为嗣矣。
大明嘉靖壬戌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 春月吉旦庠生书记
合肥吴氏家族发展简史
我们这个家族原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人,南宋宝庆年间十八府君出任庐州通判(司职:从五品),随官把家迁居合肥,是为吴氏家族的始祖。
八世祖吴镛公,随军把家迁往广东梅县,结束了吴氏家族居住在合肥的历史,开创我们祖先在嘉应州的枝繁叶茂,家兴业旺的时代,
清乾隆初年,北龙公的长子啟东公迁往广东恩平县,是合肥吴氏家族发展的第三个阶段,这时族人居住在嘉应州已经长达两百四十多年,根据家谱的史料来推测,居住在嘉应州(今广东省梅州市)的族人应该是一个相当大的家族了,可惜年代久远彼此早已经失去联系,那边的族情已经很难了解。广东嘉应州人都是讲客家话的,而恩平县的本地人主要是讲四邑话,我们的祖先来自嘉应州,当然属于客家人,客土之分,彼此的语言和风俗习惯不同,啟东公一家人迁来恩平县后,和本地人不能和睦相处,时常发生矛盾,甚至相互发生械斗。客家人少,处于劣势,家境就更加艰难,所以到了乾隆年间的中后期,啟东公的后代就有一部分人,先后迁往广西。
太平天国期间,广东四邑一带社会治安出现大动乱局面,本地人向客家人大肆进攻,焚烧客家人的房屋,格杀客家话人,根据元義公的曾孙升祥公的回忆,到了清咸丰.同治年间,啟东公的子孙基本上已经全部逃离恩平县,远走他乡了,自乾隆初年,啟东公迁到恩平县至咸丰.同治年间的四散逃生,我们的祖先居住在恩平县时间大约为一百三十年。
合肥吴氏家谱自六世祖阿逊公重新编写之后,十一世祖宗明公续编了一次清康熙三十二年(大约在北龙公时期)又续编了一次,从那时到现在已经有将近三百年的岁月了。近年族中贤达之士很想重修家谱,把后续的世系分房续入谱谍使合肥家族渊源流长;承前启后,永放荣光。
值此重修家谱之机会,我参考家谱中的有关史料,并整理老一辈长者相传下来的家族秩闻详加核对,把自可中公以来的七百六十多年来的家族发展的迁移概况综合写成这篇《合肥吴氏家族发展简史》。希望它能有助于族中子弟比较系统地了解我们这个家族发展和迁移的概况。由于收集的资料不够齐全,核对的史料不够详实,错漏之处一定不少,希望族中知道家史的人,加以修改补充和订正。是所至盼!
(一) 合肥时期的家族发展概况
我们吴氏家族原是河南光州固始县人,位于河南省的东南,与安徽的合肥相隔三百余里。可中公出生于固始,南宋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出任庐州通判官(从五品),做了四年通判官,便卒于任上,他的儿子官保公在父亲卒后并没有迁回固始老家,而是侍奉母亲继续住在庐州城里(庐州的州治就是现在的安徽合肥市)
可中公本来有两个儿子。长子官保,次子官佑,官佑于年轻时已经死去,所以可中公卒后,实际上只剩下官保公传宗接代。官保公生了三个儿子,名曰;必鲁,必迟,必退,他们居住在合肥城里,又在合肥的乡下购置有田地.屋宅,生活是比较富裕的。不幸于宋宝佑三年(公元1255年),家中遭受一场火灾,把城里的房子都烧光了,不得已,兄弟互相商议,决定迁出合肥城里,搬到西乡三十一堡去居住。
关于河南固始老家,家谱里记载得很简单,只是说族盛簪缨代不乏人,就是说我们的远祖在固始县是一个声名显赫的望族。历朝历代都有人外出做官,是个官宦世家。
官保公虽然有三个儿子,但是次子必迟和必退,都没有留下后代,唯独长子必鲁生了一个儿子名赤乖。是吴氏的四世祖 。赤乖公也生了三个儿子,名曰:弥金,弥玉,弥石,长子弥金在家主持家务,支撑门户,次子弥玉和三子弥石,都是做生意的人,暨前往浙江钱塘等地经商。
这个时候,已经是南宋末年,异族金人占领了黄河南北大片土地。宋王朝早已迁都到浙江的杭州,过着苟延残喘的偏安日子,当时钱塘一带(即杭州)是南宋京城所在地。
许多北方逃来官僚富商巨贾都集中在江苏,浙江一带,商业很是繁荣昌盛,弥玉,弥石到了钱塘一带做生意,后来便落籍浙江绍兴,没有回合肥老家,所以合肥的吴氏,只剩下弥金的一个宗支。
弥金公只生了一个儿子,便是六世祖阿逊公。弥金公在世时,家境很好。家谱中说;弥金支持门户,无黍于人。这说明他们的生活过得很不错。阿逊公自幼酷爱读书,又喜欢音乐,是一个文化人。和他来往的人,都是邑中的文人学子。时常以诗相唱和,他有一本诗集,名曰(小村吟桥)颇得邑人的好评。
阿逊公鉴于固始家谱已经失传,合肥吴氏家族到了他这一代,已历六世,应该重修谱谍,把吴氏的世系重新谱写成册,传诸后代。于是他便编写了一本家谱,奉可中公为始祖,是为(合肥吴氏家谱)重修的时间是元朝泰定二年(公元1325年)距可中公出任直隶庐州通判的宝庆二年(公元1226年)刚好九十九年。
从弥金公到吴镛三代都是独子单传。弥金公只生了一个阿逊公,阿逊公只生了一个斗观公,斗观公的儿子是镛公,这几代人都是在合肥出生的,吴氏家族在阿逊公以前没有出过武官,到了七世祖斗观公却一反历代祖先的志趣,弃文从武,去投军了。这也有历史原因的,斗观公少年时期,正是汉族不堪蒙古异族的统治,纷纷起来反抗蒙古王朝,斗观公就是在这种风起云涌的抗元烽火激励下,二十二岁那一年,毅然投奔到一个姓叶的元帅账下,到了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调往广东潮州,在后卫所升为一个小旗的统领,他英勇善战,洪武九年,再升为总旗头领,斗观公从军三十七年, 累功赦封为武畧将军(五品副千户)。于明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死于军中,享年六十岁。
斗观公去世后,他的儿子吴镛公(小名咬儿)奉准顶替父亲的军籍,到军队中去工作。他很有军事才能,参军两年,便实授总旗(正七品)。并于明洪武二十八年(公元1395年)调到嘉应州的程乡守御千户。
(二)枝繁叶茂的嘉应州吴氏家族
八世祖吴镛公随军调到嘉应州之后,家室随军迁到程乡。后来落籍到嘉应州。他的原配夫人卓氏,在吴镛公调到程乡那一年,不幸死去。次年续娶石氏及张氏为继室,生一子名佛养,是因为吴氏的九世祖。因为是求神拜佛得来的儿子,所以取名佛养。
从可中公至吴镛公,前后八代人。除赤乖公有三个儿子。其余七代人,实际上只有一个人承宗接代。其余的子息或者未置家室,已经夭折;或者虽已完婚,却没有子嗣。赤乖公虽然三个儿子,又有两个因外出经商,而落籍到浙江绍兴去了,所以吴镛公迁离合肥之后,我们这一族人已经没有后代留在合肥了。从可中公到斗观公,吴氏家族住在合肥是时间为一百六十九年。
明朝军中有父死于军中,子孙可以顶替军籍的惯例。所以吴镛公替斗观公之后。吴隆公又去顶替祖父吴镛公。而肇宗公则顶替叔祖吴隆公。
十一世祖宗明公,字聪,号柏轩。是一个读书人(庠生)他生了六个儿子,是可中公以来,子息最多的一代。去顶替军战的,是他的第五个儿子肇宗公。
自阿逊公重修家谱以来到宗明公已经历了六代人,因为他本人比较有文化,和当地知名的文人,交游也比较广泛;有热心家族的事务,所以他在明朝成化二十三(公元1487年)重修了一次家谱,到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江右吉水人夏侯仁特为这次重修家谱做了一首赞歌,其词曰:
吴门积德自流芳,乔木风声已显扬。
拾壹世孙知重本,二三百载发生光。
亲疏族属尊卑别,昭穆彛伦齿序彰。
一派流传传世久,子孙孙子更无疆。
后来这首赞词,便成为合肥吴氏家族的子孙彼此相认为同一家族的重要文献。
十二世祖肇经公是宗明公的第四个儿子,因为父亲是一个庠生,所以他也很重视培养自己子弟的读书上进,根据家谱记载,他的两个儿子就有一个是庠生,很能继承祖父的遗志,自十三世祖体忠公以后,连续几代祖先,都没有出现文人和武将,族中子弟均以务农为生。
十四世祖仰松公虽然没有为官做宦,也没有货殖经商,但他为人公正仁慈,教子有方。他生了八个儿子,个个都娶妻成家,同心同德。八兄弟分居上下两个村,做事齐心协力,患难与共,深为后世所称道。
根据家谱所记载,自十一世祖宗明公重修谱谍之后。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又重修了一次,这次重修家谱,至棨公之后七个世代,相当于十七世祖北龙公年代,距镛公移居广东梅县程乡的公元1395年,已经将近三百年了。
(三)吴氏家族在客土矛盾斗争中
渡过的恩平年代
十八世祖啟东公是北龙公的长子,他于乾隆初年带着家室,到恩平县去开创自己的家业,定居在牛江渡圩附近的寨窝村。属现在的沙湖区。他生了五个儿子,即元仁公、元義公、元礼公、元智公和元信公。除元信公未婚娶前已经早逝外,其余四个儿子,均成家立业。成为后来的四房子孙。可谓家兴业旺,子孙满堂。不幸的是,他迁到寨窝村后,没有住上几年,夫妇两人便相继去世了。家谱中记载。安葬啟东公日期,是清乾隆九年(公元1744年)三月十一日。葬在寨窝村河排处。
我们的祖先,是从嘉应州迁来的客家人,而恩平县的本地人,多数是讲四邑话,(四邑是恩平、开平、台山、新会四县)由于言语不同,各自的生活习惯又有差异。我们家族的子弟和当地人之间,逐渐产生了矛盾。不能和睦相处。到了后来,土客之间,时常发生械斗。
大约在乾隆年间的中期,元義公在虎山爪村买了一块屋地,又在附近的大旺洞,买了一些田地。便带着他的家属搬到虎山爪村去居住。就近耕种大旺洞的田地。虎山爪位于风围岭。距牛江渡圩八华里。距寨窝村不过二三里路程。
因为和当地人不能和睦相处,而客家人在当地又属少数。生存经常受威胁。到了乾隆年间后期,便有一些子侄离开寨窝村,到广西另谋生路。
清咸丰初年,太平天国在广西金田揭竿起义之后,恩平县的本地人,乘机起来,向客家人大肆进攻。他们纵火焚烧客家人的房屋,到处捕杀客家人。啟东公的子孙男女老幼一百二十多人被迫逃离家园,随其他客家人逃离到距虎山爪四十里的尖石圩,并与尖石圩为据点,同本地人对抗。这个局面持续了六七年。
到了清咸丰十一年(公元1861年),土客的大规模械斗复起。恩平四邻六个县的客家人被赶入山中在上上搭起帐篷来避难。这时山中的客家人相互商议,想通过于浪底逃往广西。阳春县有一个本地头目名叫罗升培,鼓励众人向逃入山中的客家人进行围剿,阻止他们逃往广西,天幸这一场械斗中客家人竟获全胜,把土人赶出山下达数十里之外。
土客之间的械斗一直持续到了同治三年冬(公元1864年),有一个军人头目,名叫卓兴出来调解劝说双方言归于好。并动员客家人回到自己的村庄重建家园。因为动乱时间太长我们族中的人在动乱中四处逃生,大部分人都已逃离恩平县。元義公的后裔昇祥公和业新公等,在动乱平息之后。目睹原来的祠堂和房舍,已被烧毁,家业荡然无存,便凄然离开原来的村庄,向广西方向迁移,并先后于同治二年(公元1863年)和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到达桂平县的盘古岭村,而昇祥公到盘古岭不久,又转住蒙山县的高堆村定居。
(四)落籍广西的艰苦创业历程
吴氏家族在恩平县的年代生活环境一直是不宁静的。据族中的老一辈的人说:乾隆五十年(公元1785年)来到广西桂平县的达河公和嘉珍公等,一行六人,就是因为在寨窝村与当地人发生械斗,不敌当地人,被迫逃到广西来的,后来在清同治初年搬来广西昇祥公和业新公,则因为在恩平的房屋被烧掉,家产已空,不得不逃来广西,另谋生路。
从恩平县迁来广西的啟东公子孙,住在桂平县的盘古岭村的,有元仁公生下的达河公,达国公和达潮公的后裔;元義公生下了达相公、达邦公的后裔,和元礼公的达惠公的后裔。住在蒙山县城郊高堆村的,主要是元義公生下的达汉公的后裔。现在住在桂平金田乡和罗蛟山的,是元仁公的后裔。住在柳城县太平镇的,是元礼公的子孙,从盘古岭迁住柳城的。
盘古岭村南面距木乐镇十五里,北面离竹社圩仅二.三里路程。最初从广东恩平迁来时,考察虾子塘,觉得虾子塘周围山多田少,没有多大发展场地,便到盘古岭居住。盘古岭原名草塘村,清代属于穆乐土司官的领地。后来改土归流,便属木乐管辖,我们的祖先在盘古岭定居后,曾向穆乐土司官领取垦荒的执照,开垦周围的荒地。
不论在盘古岭的,蒙山县城郊的,或者住在苍梧县腾州圩的,刚来到广西时,都是赤手空拳下,无立锥之地,完全依靠他们勤耕苦种,节俭持家,经过二百多的艰苦创业,族中不少人富裕起来,解放前蒙山县啟东公的后裔已经出现了田连千百。酿酒榨油,并在县城设店经商的富户,住在桂平市盘古岭和苍梧县腾州圩的不少啟东公后代已经可以积谷防饥,养马代步,族中人聚居的地方,砖房瓦舍,鳞次栉比,小桥流水,绿树成荫,文人学士,代代有人。可见天道周呈,物极必反,光州祖德,百世流芳。
关于各房的祖坟,据家谱所载,元字辈的祖坟,均安葬在广东恩平的故里,现在桂平市天鹅岭的元仁公祖墓,和蒙山县的元義公祖墓,均系用刻有先祖名讳的银牌代替骸骨,重新建立起来的墓室,使各房子孙每年清明节可以集中拜祭,庶几源远流长,共表怀念祖先的情意。
合肥吴氏家族二十五世孙岳英译撰.
二十八世孙文军整理
农历丙申二零一六年二月初八
附合肥吴氏家族 历 代 世 系 表
吴氏先祖宗图
十五世祖八房开列
八房
吴氏重修谱谍引
窃思家谱之设,何所倣哉,毋乃倣乎史而作之也,读国史,则知一国人物之善恶;读天下史,则知天下人物之是非;读古今史,则知古今人物之得失;读家谱则知上祖创业之劳逸,而及昭穆名分之风规,坟墓塋葬之名所。允若兹,则谱之有裨于后人也,诚非浅鲜矣,兹观吾氏家谱,则知吾先祖可中公,出仕庐州任通判职,不幸少年卒于官,子官保公,以庐州为家,后因屋宇灰灯失谱,故系绝河南光州固始,幸六世祖阿逊公,诗赋雅士,恻念失谱,恐后人莫知上下祖系出何地,故谋之于单薛二先生恳作谱序,以可中公为始祖,则可中公以前,失谱无徵,亦不序録,可中公以后,五世生卒年月日时葬所地名,极其详明,是阿逊公之功明矣,遁傅十一世祖柏轩公青衿名儒,思谱谍之不续,寔为子孙之咎,卓然增修炤欧阳谱法,宜以六世祖阿逊公为始祖,彼念斗观公武功佐明,自庐州迁潮州,以潮州历程为家,故以斗观公为始祖,俾子孙知武公之功由来,则阿逊公至佛养公,此五代生卒年月日时塋葬处所,亦一一详明,则柏轩公之为后人计亦远矣,由今观之,自棨宗公至于今,既有七世矣,增修之事,岂可少乎,此七世内雖士耀先叔,亦有志于此,未能洞悉故记之不明,今澄雖不才,读苏氏家谱,至族人犹有服者,不过百人,而崴时昔社,不能相与,尽其欢欣爱洽,稍远者,不相往来,况吾族星居尤甚,既而曰,凡我同族,丧死必赴,冠娶必告,少而孤则老者守,贫无归则富者收,无以妾加其妻,庶混其嫡等语遂掩卷而叹曰:美哉苏子,敦睦之谊,可以风矣,不觉意念遂深遂録,録裔厉其间,雖有生卒年月日时未録,因明季乱离神主失征故无传,不敢混书,其坟塋处所名号,形势山向,无不熟審载焉,以为吾族重谨叙。
大清康煕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
歳次癸酉年秋九月重阳旦澄书
吴氏家谱序文
吴姓的远古初祖居住在姬水流域(今陕西西北部),故以姬为姓。吴姓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后裔,黄帝娶有四位贤淑的妻子,生有25个儿子,其中得姓者14个,其正妻嫘祖生有两个儿子玄嚣和昌意,吴姓就是玄嚣这一支系传承下来的,吴姓的开氏始祖是吴泰伯。当代吴姓的人口2400多万,大约占全国人口的1.93%。吴姓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广东、福建、广西、贵州、江苏五省。宋代《百家姓》明确记载http://baike.soso.com/ShowTitle.e?sp=S吴姓的郡望是延陵。延陵是今江苏常州市附近地区。周朝的封国——吴国,个季札公按父亲的意愿和当时国民的要求,他应继承王位。但他为了不当国王躲到延陵乡下耕种。后他的哥哥诸樊当上了国王,将延陵封给季札。后世为了纪念他将http://baike.soso.com/ShowTitle.e?sp=S吴姓郡望定为延陵,其后裔将姓氏前冠以“延陵吴氏”,将祠堂冠以《延陵堂》。慈利吴氏是札公的第五子吴木熹(化名永贵)的后裔,是嫡裔延陵吴氏。由古自今,吴人认为,族谱是神圣之物,修谱是对宗族的一大贡献。各家吴氏族谱,大谈族谱的神圣意义与作用,成为卷首谱序的主要内容。清顺治十二年《(湖南)八甲湾吴氏谱序》曾说:“夫族之有谱,所以序昭穆、考世系,以成千秋不朽之言也。”明嘉靖丁亥《延陵吴氏谱序》也说:“谱学之兴,其有益于世也大矣,盖管摄天下人心,收宗族,厚风俗,使人不忘乎本末,莫不由之。”把族谱的作用,说得神乎其神了。在古老中国,族谱的神秘意义,首在维系宗法制度,保持血统纯正。
《延陵吴氏家谱序》说得好:族谱兴起于中古而有先王之遗风。“先王宗法坏而恭敬之教亡,教亡而后谱作,谱作而后分明,分明而后义生,义生而后礼行,礼行而后祖尊。”族谱的出现,就是在宗法制度败坏后一种挽救宗法礼制、维系血统纯正的产物。有了族谱,就有了区别、分明,就知道自己是从哪里来的,属于哪一宗、哪一支,不会乱认祖先宗派。没有族谱,就等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所归属。随着宗族的发展,子孙人丁繁衍分化,族人之间就会日益疏远,甚至同族兄弟都视如路人。而有了族谱,就能联络宗族同姓之间的感情。因此,尊祖宗而联族姓,承先启后之谋,莫切于此(谱)(乾隆已亥吴以忱《丹徒吴氏续修谱序》)。在大多数吴姓宗谱的家范家规中,多把修谱系作为突出的一条。
正因族谱有如此重要的神秘作用,吴姓宗族无不重视族谱的收藏保管。每次族谱之修,都要先注明受领人姓名,开明谱牒部数。宗规要求族人对族谱要留心收藏,勿视为泛常。不得乱笔涂改或让鼠咬虫伤,潮湿霉烂,更不得贪财出典,否则严惩不贷。吴氏支谱《给谱录》就规定“公议子、午、卯、酉年清明日,各携谱齐集公所,凭值年人眼同会看,倘有毁坏者听罚,其遗失出典者,议罚不轻,严追不贷。”
各家修谱,往往都要请学者名流,政界要人或本族名人作序,吴姓族谱也不例外。一篇序文,或述本族发展历史,或述修谱缘起经过,或论族谱之重要意义。因此,一篇序文就是一篇简短的历史和道德文章,而同时,往往也是一篇散文佳作。古人说得好:敬祖尊宗,乃民族的优良传统;乐于贤事,乃人之美德;承传血统,乃人之本性;明瞭亲疏,循守班次,乃人倫所在;国荣家荣,乃族子之光。人伦永记,人丁兴旺,人文长录,非宗谱名载不可也。
农历甲午二零一四年五月初八.二十八世孙文军谨撰
自从到广西桂平市木乐镇草塘村(今盘古岭村)居住
由启东公以后在族中世代辈份(2代前2代后)顺序:
东、元、达 、珍、祥、业、德 、英、泰、广、文 、
章、华、世、昌、云、志、建、荣、帮、超、宗、智、勇、刚、伟、俊、新、宇、光……
家族文献.传世之作.吾族弟子.藏之慎矣。
祖公坟葬处
启东公乾隆九年甲子岁(公元1744年)三月十一日己时安葬在恩平县寨窝村河排处坐壬向丙.亥己分金。
朱氏婆太三月二十三日寅时安葬在晒谷石青龙砂处坐艮向坤.寅申分金。
广西桂平市木乐镇草塘村
(今盘古岭村)吴氏宗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