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族谱 >> 正文
江苏丹阳:延陵吴姓始祖——季札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0-10           ★★★

延陵吴姓始祖——季札

吴地与吴姓

中国古代称之地有三处,一叫西吴,在今陕西陇县的吴山,又名吴岳;一叫北吴,就是西周虞仲封地,在今山西平陆吴城;一叫东吴,在今江苏吴县。另又有三吴之说,十道四番志》以吴郡、丹阳及吴兴为三吴。

目前,姓氏学著作普遍认为,吴姓主要有四个不同的来源。一是其远祖于上古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颛顼的辅助大臣吴权。二是舜帝的后代有的被转于虞地,虞就是吴人,上古吴、虞不分,舜的后代有一支以吴为姓。三是夏代国王少康时期吴贺的后代。四是以国名为氏,源于姬姓,为吴国始祖太伯、仲雍的后代。事实上,秦汉以来乃至当今吴姓族人,绝大部分承认是姬姓太伯、仲雍的后代,是当今吴姓最主要的来源,而其它三个来源的吴姓则因历史或其它原因而日渐衰落,宗族消亡,或转而归属到姬姓吴氏中去了。

姓、氏异同

姓氏是人类个性与生俱来的第一符号,也是具有血缘传承关系的家族或宗族的群体标志,是人类社会维系血亲、区分族别的重要依据。

姓氏的合称。二者皆具有家号、族号、宗号之含义。但在先秦时代”“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男子称氏,妇人称姓,姓别婚姻、氏明贵贱。国语·周语》云: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因此姓不改。族者,属也,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即姓表示宗族的起源、出处,是原有的,大宗的旗号;氏是后起的,是分支的,小宗的族号。先有姓,后有氏,姓大于氏,氏统于姓;姓是氏的源头,氏是姓的分支。因生赐姓,胙土命氏高度概括了姓与氏的本质区别和内涵。在先秦时期,姓氏相别,界定明确,不得混为一谈。

三代(夏、商、周)之后,姓氏相别的社会功能,演变为在家族徽号中以郡望门阀为帜志。融入了封建宗法,伦理道德,社会等级等文化内涵,也融合了各个氏族不同地域的文化特色。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姓氏的起源、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缩影,文明进化的轨迹。

姓别婚姻,氏明贵贱,这种姓氏相别的制度,历经夏、商、西周,一直延续到春秋末期。战国之际,由于社会处于急剧变动之中,姓氏相别的制度发生动摇,虞、吴也开始区别。

至秦汉“氏由姓氏通用至合而为一。

太伯、仲雍奔荆蛮建句吴

古公父乃黄帝后裔,源于姬姓。在今西安市西建立周国,史称周太王。

长子太伯、次子仲雍为让位王季(季历),最初奔走离周国不远的西吴,这里一直是古老狩猎民族吴(虞)族居住地。

太伯、仲雍逃避到这里后,成为当地吴族的酋长,建立起氏族部落,号称句吴 ”,与季历的周政权相互呼应。吴本族名,后才成为地名、国名。古公 父病逝,太伯、仲雍三让王位,避让不成,带着族人远走高飞,举族南迁,奔向荆蛮。

江南吴地古人类是中国本土起源的蒙古人种南方类型,具有地方特色,但一直受到北方的影响。吴地的原始居民主要有四支构成;创造太湖流域的马家浜——崧泽——良渚新石器序列文化的主人以及后来的荆蛮;创造宁镇地区北阴阳营文化及后来湖熟文化的主人;可能来自南方地区的(包括今江西、广东、浙东等地)文化主人;来自北方的商、先周文化主人。吴地原始居民构成了后来吴国居民的主体,他们的活动奠定了吴国文化乃至吴地文化的基础。

古资料中称南方为荆蛮之地,论衡·书虚篇》云,禹时,吴为裸国,断发文身。这应和江南气候温湿、水网密布、主食稻鱼、崇拜图腾等相关联。现学者指出,中国古人类已经在吴地活动了30多万年,最初主要在宁镇丘陵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扩大到太湖流域;到新石器时代,太湖流域创造了发达的新石器文化,水平超过宁镇地区。大约在四千多年前,良渚文化突然消失。商初,宁镇地区水平又超越太湖流域。

我市凤凰山马家浜文化遗址的发掘,将我市的人文历史发端可以推溯到约6000年前。

考古航拍,我市有商周台形遗址44处,土墩墓434座。因此,不能片面理解当时江南吴地是尚未开化之地。

太伯奔吴,是吴文化研究中的千古难解之谜,自古受史学界所关注。吴文化的考古实践,自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近七十余年的考古研究,太伯、仲雍奔吴有三说,传统看法认为句吴都城,早期在今无锡梅里;二说认为在宁镇地区,后三迁到今苏州;三说在今江西赣江中游的樟树、新干一带,是春秋吴国(古句吴)始建地,是吴文化的发祥地。镇江王玉国等学者在2006年版《镇江吴文化研究》一书中,以翔实资料论证,今镇江区域是吴文化的发祥地。

1953年,镇江丹徒烟墩山出土宜侯久簋,铭文记载商末这一带属于商的东国范围。当时宁镇地区广泛分布湖熟文化和商文化居民,有学者认为,太伯可能无法久留,只能奔向荆蛮聚居的太湖流域。太伯与荆蛮融合,成为最早的句吴居民。

太伯、仲雍初到江南,一改过去生活习惯,和土著居民一样断发文身,以示决不继承周国君位的决心,并带来了北方中原文明的种子,推动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太伯三让王位的高风亮节,深深感动了当地的土著居民,前来依附的不下千家,一致推太伯为部族的领袖。

因此,太伯、仲雍迁徙江南荆蛮后,建立了句吴部落。

吴人以国为氏

太伯曾孙,君系五世周章君吴。公元前1046年,周灭商后,势力进入宁镇地区,周武王(一说周康王)封周章为吴伯,分封吴于宜地(史学家唐兰先生称应在今江苏丹徒一带),吴国正式归属西周政治疆域范围,列为诸侯。鲁成公时,传至十九世寿梦,始盛大称王,逐渐成为一个春秋的强国。

西周王室乃是古公父三子季历的传承系统,长子太伯无子,其弟仲雍继任首领,其后吴君传承均系仲雍之后,但吴国王室仍宗太伯为首。因此吴王室血统为姬姓,吴氏是姬姓的分支,因生赐姓,胙土命氏

吴姓、延姓、延陵姓始祖——季札

季札(公元前576~公元前485年),吴王寿梦四子。季者,排行第四或最小的,如:伯、仲、叔、季。子者,一指儿子的称谓,《列子·汤问》: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古时还兼指女儿;二指古代男子的美称或尊称。

如孔子、孟子。春秋时,孔子弟子季康子、楚国大夫季子均称季子,今对季札的称谓,应按史书记载称季札、公子札延陵季子、延州来季子为妥。

季札有五子,长子常早逝于淄博,次子征生,三子重道,四子子玉,五子木熹。公元前473年,越灭吴,吴王夫差失国,历时700余年的吴国悲壮陨落。吴人遭越军杀戮,大多隐姓埋名,四处逃亡。季札次子征生逃亡齐国,三子重道事周,五子木熹不详,只有四子子玉一支坚守家园,奉祀延陵季子庙宇(今在江苏丹阳市延陵镇),其后代人丁兴旺,繁衍发达,宗族日盛 ;其他子孙也随着历代的兴衰交替,支分派别,播迁于神州各地,形成不同郡望的分支,构成了今天吴姓成员的绝大部分。今天的吴姓各支多以太伯为开姓始祖,仲雍为传代始祖,季札为始祖。

由于季札居住延陵,所以他的后裔又有以为姓和以延陵为姓的。因此,延陵季子又成为今日延氏延陵氏的开姓始祖,而季札四子子玉后代因世居延陵,就构成了延陵吴氏的主干。

有节”“至德第三人

吴国传至十九世寿梦时,始大称王。寿梦拟效周太王立少子季历为文王的立贤传统,遗命将王位传于季札,季札时年十四五岁。季札为效法先祖太伯、仲雍礼让王位的至德精神,三让王位,直至弃室躬耕,隐避于古延陵(今武进、丹阳市延陵镇一带)。季札礼让逊耕,不是消极逃避现实,而是他以前史为鉴,一心为国为民,为巩固皇室地位,使权力交替得以按章顺畅进行,形成吴国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使吴国赢得了一段宝贵的和平发展时期,最终使吴国雄踞东吴,成为春秋五霸之一。

公元前544年和515年,季札遵吴王命,为了解别国国情,研究政局的发展,为吴国逐鹿中原制定策略,为一统天下铺平道路,他以文化交流为外交手段,当仁不让,不辞辛劳,多次出访中原列国,前后经历三十余年,行程数万里,以其谦和礼让,仁义诚信,睿智远见,高深的文化素养,高尚的政治品格,在中原大地,在整个华夏民族传播和展示了至德精神和吴国的风采。季札的外交活动,不但轰动了周文化中心,使鲁人肃然起敬,诸侯各国为之倾倒,而且树立了吴国在诸侯各国中的威望。

季札作为品格高尚的政治家,富于睿智远见的政治观察家、预言家,他对中原诸国政情的判断与预言均为其后的历史变革所证实,与季札同时的中原诸国的杰出政治家如晏婴、子产、叔向等,尽管均预感到中国社会将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发表了许多精辟的见解,但第一位较系统而深刻地指出春秋后期中国社会演进大势的当推季札。

季札年长孔子

(公元前552~公元前479年)二十四岁,孔子一生敬重季札,称公子札有节。孔子晚年,将全部精力用在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和平民教育上,他整理编修《诗》、《书》、礼》、易》、春秋》,孔子在编写《春秋》时,虽一向以蛮夷看待吴国,但记录季札聘鲁却改以华夏规格,这是对季札的表彰。他逝世后,其门生所编的《论语》等书,成为儒家的理论体系。在这浩如烟海的著述中,太伯、季札的精神面貌,道德风尚,言谈举止,从政治评论到审美标准,从衣食住行到待人处事,有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诸多方面,可谓无处不在,无处不见。

史学家司马迁在《吴太伯世家第一》中介绍太伯仅104个字,只占全篇3%,而介绍季札却用了50%的篇幅。详细叙述其谦让王位,弃室躬耕,出使中原等情况。司马迁高度评价季札的一生,延陵季子之仁心,慕义无穷,见微而知清浊。

鸣呼,又何其闳览博物君子也。称其为至德第三人

晋代左思吴都赋有吴之开国也,选自太伯,宣于延陵(即季札)。《战国策》称太伯和季札化荆蛮之方,与华夏同风,二人所兴

历代诗人对季札也有较高评价,笔者录其两首与读者共飨。

赞季子像

(南朝·宋)刘裕

惟王延陵,全义让国。

见礼知政,闻乐知德。

观风审音,挂剑酬心。

怀哉高风,无古无今。

陈情赠友人

(唐)李白

延陵有宝剑,价重千黄金。

观风历上国,暗许故人深。

归来挂坟松,万古知其心。

懦夫感达节,壮士激青衿。

鲍生荐夷吾,一举置齐相。

斯人无良朋,岂有青云望?

临财不苟取,推分固辞让。

后世称其贤,英风邈难尚。

论交但若此,友道孰云丧?

多君骋逸藻,掩映当时人。

舒文振颓波,秉德冠彝伦。

卜居乃此地,共井为比邻。

清琴弄云月,美酒娱冬春。

薄德中见捐,忽之如遗金。

英豪未豹变,自古多艰辛。

他人纵以疏,君意宜独亲。

奈何成离居,相去复几许?

飘风吹云霓,蔽目不得语。

投珠冀有报,按剑恐相拒。

所思采芳兰,欲赠隔荆渚。

沉忧心若醉,积恨泪如雨。

愿假东壁辉,馀光照贫女。

吴地自古精英辈出,太伯后裔中,季札堪称是承前启后的典型代表,当代学者称季札为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是德者、贤者、智者的代表人物;儒家前驱江南人文始祖;日本学者称其为君子中之君子。(本文作者系丹阳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