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族谱 >> 正文
第四章 吴姓祖籍的变迁
作者:吴春荣    文章来源:吴氏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2-5           ★★★★

第四章  吴姓祖籍的变迁

第一节  姬姓吴氏祖籍的变迁

初祖黄帝长期居住姬水流域,至夏朝时,黄帝五代孙“弃”(后稷)被“舜”命为掌管农事的稷官,封在邰定居。弃之子不窋继承父业作夏朝的农官,夏太康时,政治腐败,不重农业,废农官,不窋逃西北游牧民族戎狄部落,致力农桑,自食其力。直到不窋的孙子公刘执掌谈族时,不断受到戎狄的骚扰,公刘带领族人自鄙远的邰地迁居到豳地(又作邠,今陕西西邑西南。不窋一族从此世居戎狄之地,历时数十年。公刘执掌该族时他摒除慵懒,力倡耕勉,注重农桑耕织,族人强盛起来。

公刘子庆节,庆节继承父权时,以豳为都,开始营建原始部落国家。庆节起直到古公亶父,历九代。九代以来,世居豳地,守住了公刘的事业。古公亶父不但继承而且光大了后稷、公刘为之奋斗终身的事宜。积善行德,有口皆碑。当时中原已值商殷之世,西北戎狄游牧民族也强大起来,豳地时常遭到该民族的骚扰,威胁和侵犯。于是古公亶父决定进行以此大迁徙。他带领人民渡过烟波浩渺的凌、沮二河,翻越巍峨的梁山,南迁到岐山麓下的周原地区。他定居后,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移风易俗,建立城廓都市和村邑。同时还在氏族组织的基础上开始建立各种国家统治管理机构。他建立的诸侯国得到了商王朝的认可,因地处周原,故姬族从此称为周人。建立的国家称为周王国,古公亶父又称为周太王。

第二节  吴氏远祖祖籍的变迁

古公亶父生有三个儿子。长子泰伯姬姓吴氏的开氏始祖;仲雍是姬姓吴氏的传代始祖;少子季历是历史上著名的周文王的父亲,他继承了古公的姓氏姬姓。

我吴氏的最初祖籍是句吴,后又从句吴迁到江苏无锡梅里定居。前在“姬姓吴氏的来历”和“吴姓始祖三让天下”两节中已谈到泰伯、仲雍让位到荆蛮建立了句吴,诞生了吴姓。后不久古公病逝为照始祖传统留下遗嘱,要季历依照遗命要将王位让给泰伯,泰伯坚持不受,季历又不依,泰伯多次逃避不成,只好带着族人远走高飞,举国南迁,从陕西西部的句吴出发,直达长江流域入海处的江苏无锡的梅里定居,建立最早的城市。泰伯、仲雍奔吴,给落后的江苏带来了北方文明种子,他们在这新的生存环境中,不畏艰辛,勇于开拓,数年之间,便使江苏人民殷富起来。终于在东南地区牢固地站稳了脚跟,为后世强大的吴国打下了基础。

武王灭商时,泰伯、仲雍开拓的吴国已历四代。泰伯无后,仲雍生子季简,简生叔达,达生周章,武王寻到周章时,周章已承父位,担任荆蛮句吴的首领。武王依其既成事实,正式分封周章为句吴国君,又将周章之弟仲封于周原之北的夏墟。仲以国得姓,是为虞仲。周章所封之地是东南的江苏无锡。

周章正式封吴之后,后世绵绵不绝。历熊遂至去齐十三君,四百余年。公元前585年,仲雍的十八代孙寿楚继承父亲去齐的君位,并正式称王。

王寿梦生五个儿子,长子诸樊,次子余祭,三子余昧,四子季札,是我祖重道之父,五子厥由。诸樊继寿梦位后,传位二弟余祭,祭又传位给三弟余昧,昧传位给我祖季札,我祖不受,并有意将王位传给余昧之子,以报答余昧。诸樊之子公子光认为季札若不嗣位而位应是他的,因而造成专诸刺王僚,盖余和烛庸二公子投楚。

公子光(就是阖庐)篡位登基后,但能重用贤能,求才若渴,治得吴国声威显赫,使天下人刮目相看。阖庐文有伍子胥,武有齐国著名的军事家孙武。他为国富民强,整饬朝纲,发展生产。接着营建苏州城,将国都从梅里迁到苏州。

他在国力强大后,用伍子胥和孙武为军师。亲自带兵攻克楚国。这时吴国声威大振,不可一世。阖庐去世后,儿子夫差继王位。

夫差继位后,继承父志,致力于国富强兵之术,三年后,大败越军。但夫差目光短浅,不能近贤臣而近奸佞,同时不修先祖之德,图享受,近女色,不理朝政,乱刮民脂民膏,耗大巨资建姑胥台,使得国人怨声载道,以致后来被越国灭亡。夫差之亡国,造成吴姓的大流亡。祖籍也随之流亡而变迁了。

吴王寿梦在位时,曾封季札为渤海王,渤海吴氏从此由来矣。季札避位,逃耕延陵,兄长诸樊又将延陵赐给他作为采邑,所以我吴氏祖籍又可称延陵。“延陵”和“渤海”都是我吴氏祖籍籍贯。

我先祖季札的家族原居住始封地延陵。吴国灭亡后,家族成员,有的离开吴国逃到异国他乡谋生,有的隐居山林,有的则坚守乡土故国。我祖重道携妻即子投东周元王,留在王室供职,定居河南洛阳。

战国时,重道九世孙吴镐(吴申)任楚大司马,他眼看秦将灭楚统一中国时为避其祸遂弃官隐居九江庐山。至泰伯70世孙吴炤迁永兴,后再迁城南烟冈。直至泰伯81世孙吴盛因为人刚直不阿,为避权贵,于淳祐年间(12411254)携全家迁入苗疆,落户今贵州天柱县远口镇定居。泰伯89世孙我支系始祖世万公于元顺帝统初弃官定居龙寨。其子孙分布于湖南、江西、广西、陕西、贵州、云南、四川、湖北。由于在现改革开放期间,因工作、经商之故,其他大部分省份仍有万公子孙定居。

第三节  吴氏近代祖籍的变迁及其他

吴世万生子品象,其徐氏生七子:富官、富昌、富保、富阶、富来、富锡、富晚;续娶谢氏生五子:富强、富赛、富鲁、富寨、富兰。共十二子,俗称十二大房。十二大房有子侄46人,从此水流支分,以百累千,子孙繁衍发达逐渐向外发展,迁居于贵州、云南、湖北、四川、江西、广西、安徽等省各地。2006年《吴世万氏族统谱》统计为十五万余人,但还有很大部分宗亲未曾入谱,由此计算,万公后裔近30万人。各支系的祖籍便是各支系的富字辈所住的村寨(见三章第七节)。板栗吴氏是由湖南芷江迁出的移民。

《芷江县志》记载:“清朝沿明制,康熙八年(1669)废坊归里。康熙十三年,因战争频繁,乡组织瘫痪,至十九年恢复,仍编为26里;乾隆元年置县,县以下辖38里,各里辖村。”“嘉庆22年(1817)析出平二、平三、平四、平五、平六和永正六里置晃州直隶厅。”晃州即今新晃县。十二大房便住于上述六里之间。

新晃县在1958年成立“新晃侗族自治县”。但侗族人口又达不到78%,为要达到此所规定78%以上,故而吴姓人(包括贵州玉屏侗族自治县吴姓人)改汉族为侗族。这就是现在万公后裔同根不同民族的原因。

板栗各支吴氏入川是因清代康熙初年,各地还有反清复明的组织,他们反清复明的行动,极大地威胁着清王朝。为消灭这股势力,康熙于十三年,重兵围剿四川,进行大肆杀戮,使众多的无辜百姓惨死于战乱中。再加当时瘟疫流行,致使天府之国的四川人口减少。康熙在平定匪患后,为恢复农业生产,下旨从湖南移民到四川居住。即所谓的湖广填四川(板栗当时属屏山管辖)。

这次填川浪潮,我湖南吴氏即从湖南移居于四川南充、岳池、武胜、安岳、乐至等县市。

四房后裔,泰伯104代孙再一之子正田、正生等兄弟七人,除正卯仍住湖南老家外,其余兄弟六人于雍正初期(雍正二年后)从湖南芷江永正里一甲蓬头坡迁入四川马湖府(今屏山县)绥江近林里(板栗乡)、山溪坝、董家山等地居住。

四房后裔泰伯105世孙正三于康熙中叶迁贵州思州府黄道司郑家塆到场坪。雍正初期正三妻姚氏携子女迁入绥江近林里庙子溪茨栗居住。

十房后裔泰伯104世孙胜芶之子秀贵于康熙33年(1694)甲戌岁迁入川东北岳池县东关中坝。两年(康熙35年丙子岁1696年)后,返楚(湖南)接胞兄四人并胜银五子达中坝有胜桥住。康熙45年丙戌(1706业于西关梅子铺;又有胜奇同年业于白家沟。雍正初期迁入近林里中坝村吴家坝住。

关口支系泰伯101世孙吴满仔生三子。在湖广填川时,长子正伍迁入岳池盐井坝的袁家坝;次子正旺迁入南充县东路长乐里八甲秋溪坝;三子正贵迁南充邬家场。次子正旺于雍正初期迁绥江板栗乡关口村。

九房后裔:乌抛、三合再三支系于雍正13年后从湖南迁入关口乌抛溪;茨竹再强支系于雍正元年从湖南迁入茨竹溪。

十二房板栗铁炉沟支系迁出情况不明,概约雍正末期迁入三合铁炉沟。

板栗乡,清代称近林里。原属彝族地区,经济文化异常落后。板栗吴氏谱记载:绥江县原属四川马湖府(今屏山县)管辖。雍正七年奉旨划归云南永善县,当时绥江名叫副官村,板栗名为近林里。板栗各支系吴氏是雍正初年(元年以后)奉旨迁移绥江近林里各地佔定居。来绥的各支先祖均先到现今的凤池坝,见凤池遍地茅草,土地贫瘠,不宜五谷生长,于是沿大汶溪河,沿流而上,进入近林里(今板栗乡)地区,见土地肥沃,才分别佔板栗各地。故板栗乡的吴姓人口最多。板栗吴氏的这次迁徙,给板栗地区带来湘、川两地的先进农耕技术和先进的中原文化,这对板栗地区的开放、文明进步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