歙县石潭吴氏叙伦堂后裔迁居浙江、江苏各支 |
|
作者:laowu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17 ★★★ |
|
|
歙县石潭吴氏叙伦堂后裔迁居浙江、江苏各支
石潭吴氏宗族,自北宋年间吴唯祖公迁居石潭后的近1000年间,人丁兴旺,于南宋期间就衍派成文、行、忠、信四支,其中应元、应龙两支为石潭叙伦堂和春辉堂,应韶迁居北京河西务,应熊迁居洋波宅。四支后世又迁居在石潭周边和全国各地,其中以石潭为中心的九坑十八(士太),成为石潭吴氏的主要居住地之一,从这些村庄又向各地外迁,就石潭叙伦堂和春辉堂两堂迁居各地不下二百余支,成为歙县向处人口迁移的主要宗族之一,以下是叙伦堂迁居外地的世表:
(根据光绪绍周版石潭叙伦堂吴氏族谱整理) 【96】世 社祥 从利石迁富阳 【92】世 禋保 从方村迁浙江开化 【93】世 尚忠 从柯村迁昌化 【103】世 道士 从南村迁昌化 【98】世尚富、良宣、良明 从南村迁浙江 【98】世 尚路 从南村迁浙江常山县 【98】世 长贵 从棋盘石迁浙江淳安 【99】世 有元从棋盘石 迁居淳安 【94】世 明阳 迁杭州青山 【100】世灶喜、添喜【100】迁淳安 【101】美寿 迁淳安茶源山(甘山) 【97】登文、登金迁南京 【101】冬喜 迁姑苏 【103】绍杨 迁泰州 【102】正松 迁武进 【103】灶富 迁武进 【94】良虎、良宠 迁富阳徒山孙家庄 【100】治德、治顺 从方坞迁严州 【96】志德 迁广信府 【104】大治 迁居苏州 【104】大宝 迁居常熟 【97】士启 迁绍兴义桥银浦 【103】寿妹 迁昌化 【96】志楷、志梧迁镇江 【102】正兴 从大宅坞迁富阳 【104】瑞连 迁姑苏 【98】文晃迁居六合县 【100】治廷 从方坞迁严州城外 【98】文龙 迁浙江绍兴 【95】本修 迁浙江。 【100】瑞有 从博文汰迁上海 【101】观庆、有恒 从博文汰迁姑苏 【101】叙伯 从博文汰迁姑苏木铎 【102】正凤 从博文汰迁淳安茶园山 【97】允价 迁佘坑 【89】贵童 迁佘坑 【94】社凤 由佘坑迁安庆 【96】敏云 从半源迁巨州 【96】社大 迁孝凤县 【97】继学 迁开化 【91】赵旻 迁浙江淳安**背岭
歙县石潭吴氏春辉堂迁居浙江、江苏各支 (根据民国寿根版春辉堂宗谱整理) 【92】世 周虎 由利石迁昌化 【102】世 瑞桃 迁歙城上路街 【97】世 德业 德兴 德祯 德基 迁江北 【96】世太甯 迁淳安 【97】德业兄弟 迁江北 【97】德兴 迁江北 【97】德祯 迁江北 【97】德基 迁江北 【97】世文确 从坝坑头迁富阳 【94】世 志仁迁北京 志信迁富阳 【92】世 汪锦 迁开化 【94】世 玄禟迁北京 【104】世 文瀓 住杭州 【100】世 永熙 由相公亭迁苏州 【102】世 有本 由相公亭迁苏州 【102】世 有根 由相公亭迁金华府方堵(曙)岭 【100】世 天六 宝六由四季士太迁居严州 【101】世恒法 由四季士太迁浙江萧山西舆 【101】世 恒志 恒益 由四季士太迁淅江肖山 【101】世四德 由四季士太迁浙江拔院镇 【101】世茂五由四季士太迁江北桃源县众心镇西大街 【101】世 瑞永 由四季士太迁居杭州 【102】世茂堂 由四季士太迁往浙江 【101】世 锡林 迁上海乡间 【101】世 锡快迁南京 【98】世 天育 天寿 社法兄弟迁浙江常山玉山 【102】世 正元 从北山岭迁居淳安 【102】世广来 从北山岭迁居上海 【97】世德连 迁浙江富阳 【101】世 正法 迁寿昌县 【101】世 茂香 迁东洋 【95】起大 迁居浦口 【94】世 社遂迁浦口 【98】伯鑑 由塞坦头迁富阳 【100】世 光耀 由石潭迁浙江衢州花团冈 【94】世 元孙 迁富阳 【95】世 益相 益青 由富阳迁浙江玉山县 【95】世 国贤 迁昌化县上七里桥 【101】世 正名 迁苏州 【95】世 国元 迁昌化县 【94】世 子松 子梁 迁金壇县 【101】世 奎选 迁居江苏常州江阴县华墅镇 【100】世迁江北南通骑岸镇 【94】世 子节 迁苏州 【97】世 其广 迁居淮安 【97】世 其球 其玉 迁居常山县 【92】世邦诺 邦诰迁苏州松江 【100】世 六贵 由霞坑迁苏州 【101】世 奎禄 迁苏州 【102】世 镇诏 迁江苏西塘镇 【101】世 天福 迁常熟县梅李老吴市 【97】世 天宝 从道士川迁常山县 【94】世 伦芳 从道士川迁开化县三十都皂角庄 【96】世 德长 从道士川迁居龙游寿昌县 【94】世 仲信从浩坑迁江西广信府 【96】世 国逊 从浩坑迁常山 【103】世 茂南 从浩坑迁南京 【90】世 仲信 迁江西广信府 【100】世 裕顺 迁寿昌县 【103】世 龙宝 迁北京 【100】大川 从向东迁北京 【98】世 灶金 从四六坞迁北京 【95】世 瑞林 迁海宁县堨石镇
花园吴氏为左台吴氏莲塘派竦公支,希禹公住澄塘,后世应从澄塘迁青阳,附近有吴家塘,洽舍长潭有吴家林均在今徽州区。
莲塘派竦公支【86】世 竦 与兄靖由休宁同迁歙西分居澄塘 【61】少微→【61】巩→【69】晋→【70】淙→【71】竦 与兄靖由休宁同迁歙西分居澄塘 竦 字叔敬行六淙次子与兄靖由休宁同迁歙西分居澄塘生于唐僖宗光启元年殁于后周世宗显德三年妻程氏又方氏生三子:昌佚、鼎、旵
莲塘派竦公支【82】世 宗信 由澄塘迁吴家林 【61】少微→→【71】竦→【77】希恺→【82】宗信 由澄塘迁吴家林
澄塘,古称澄溪、澄潭、承唐,今人书写为澄塘,方言叫“忠”塘、“井”塘。明代属歙县孝悌乡和睦里,清代属歙县十五都,村内有重升、合力两个社。解放初,曾设澄塘乡,辖葛山、水界山、陈村、古塘、盛塘、塘、山后、吴家塘、宋村、上礼庄等村。合作化以后归属潜口乡,现为黄山市徽州区潜口镇的一个行政村。 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情况下,澄塘村东南西北分别有石板路通往包塘、田、宋村、坤沙、潜口等地。村内祠堂、众厅、宫观、寺庙、尼庵、关帝庙、土地庙、私塾等设施应有尽有。当时最兴旺的街道属东三街,店肆栉比。太平军烧杀抢掠后,东三街不存。现在的主要街道原为偏街。有一条小溪穿村而过,即为澄溪。溪水把村子分成东、西两边,人们习惯地称为东边、西边。小溪南流汇入一口大水塘,称澄塘,村名缘此而起。小溪上有便于两岸往来的小桥,有“一河两岸十三桥”之称。其中三座为石拱券桥,余皆由平直石板搭置而成的便桥。 澄塘原有吴、潘、余三姓,清末又有绩溪胡氏和陈村张姓迁入。吴氏为澄塘大族,集中居住在西边;其他姓氏集中居住在东边。公共建筑有余家厅、潘家厅、花厅、胡家厅、汪家厅及初建于明代天启年间的吴氏宗祠。 澄塘吴姓,系本村第一大姓。澄塘吴氏一世祖吴竦,生于唐光启元年(公元885年),原居休宁石舌山吴里,是吴氏新安始祖吴少微后裔,五代后梁乾化年间(约公元911—915年)迁澄塘居住。至清咸丰朝已达千丁以上。吴姓公共建筑有上头厅(老祠堂),边上附有女祠,往南有关帝庙、世荣厅、六分厅、四分厅、吴怡安堂、下门厅等。关帝庙三间两进,平房厅堂,上下对廊,上堂供关帝菩萨和关平、周仓塑像。村民年年祭拜,解放前夕还给菩萨“开光”。下
廊两边设“济农仓”,是给村民储备救济粮的仓储。公社化以后,许多公共建筑都拆毁改建生产队仓库。吴氏宗祠辟为澄塘村小学。
|
|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
我要投稿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