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族谱 >> 正文
左台豸岭吴简介
作者:豸岭吴    文章来源:豸岭吴的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9-5-9           ★★★

   吴义方在唐初以博学闻名,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朝廷大招天下名儒讲字于新安歙州(今安徽休宁),吴义方也参加了这一盛会,由于喜爱当地的山水之美,遂举家由豫章(今江西南昌)迁居于此。至此,祯字宗始祖吴猛的一支后裔由江西豫章迁入新安歙州。

    吴义方娶程氏,生3子,长子吴太微、次子吴少微、三子吴宝微。次子吴少微,字促材,号迁谷,嗣圣元年(公元684年)进士,授晋阳尉,累官至左台监察御史。史载吴少微以文学见长,与富嘉谟、魏谷倚并称“北京三杰”。当时天下文人撰写文章皆以徐、庾为宗,文风浮俚不竞,唯独吴少微、富嘉谟的文章以经典为本,雅厚雄迈,文风为之一变,受到当时人的推崇,被称为“吴富体”。吴少微对宗族历史非常关注,曾主持修纂《吴氏正宗谱》。吴少微移居休宁石舌山(今称凤凰山),离年87岁,卒葬新安休宁北郭外老柏墩,后代世居于此,子孙繁衍,形成了左台吴氏。左台吴氏是吴姓宗族中发展颇为兴盛的一支,枝繁叶茂。据《左台吴氏大宗谱》的记载,新安的左台苗裔就有70余支,总支为五大派,分别为莲塘派、金竺派、石岭派、城门派、丰溪派,其宗族发展之繁盛由此可见。所谓左台吴氏是指奉唐代左台监察御史吴少微为始祖的吴氏支派,新安是左台吴氏分布的重要地区,吴姓人口数以万计,人丁极为兴旺。据《左台吴氏大宗谱》的记载,新安的吴姓中,奉吴少微为始祖的占了九成。吴少微娶武阳公李大亮之女,生3子,长子吴隆术、次子吴巩、三子吴筠。吴筠,字文彬,曾任河东节度使,后裔迁居四川。豸岭吴就是次子吴巩的后人,属于左台吴氏五大派中莲塘派下桐城吴氏中的一支(桐城吴氏包括豸岭吴、麻溪吴和高甸吴)。

    一世祖太二(小六次子)。行太二。宋末同兄太一、叔小七由婺源(有说是婺源大树村,也有说休宁长丰)迁桐城,居马埠山。太二生三子,长道一为豸岭吴二世,次道二形成马埠山吴,三道三后世不祥。现今,豸岭吴和马埠山吴两家吴姓子孙约有二十万人之多。

    豸岭吴分东西两股,西股间隔97年(第八次修谱是1911年)未修谱了,许多珍贵的资料在第九次修谱(1945年冬季)准备过程中流失,后又经土改、文革等时期包括家谱在内许多书籍丧失,随时间的推移现存的家谱很少见到,见到的多半是不完整的孤本;东股的总谱还存有一套(1923年修),谱上面记载了豸岭吴各次修谱的“序”、豸岭吴世系总世表、东股各房头繁衍详细情况。豸岭吴东、西两股前七次修谱是统一的,后一次(第八次)不统一,其原因是因“吴镇卿谋杀吴子英”事件之后,两股在修谱上未能达能统一意见。豸岭吴东股总谱约三十余册,其中可分为三个部分:一、豸岭吴总世表及每次修谱的“序”;二、知名人士的表彰;三、各支(六大房)的详细繁衍世系(截止到1923年)。豸岭吴的世系字派为:一正贤学,元世光昌。家法可遵,礼义文章。昭兹来许,福禄尔康。聿修厥德,长发其祥。(我是“文”字辈)

    有关马埠山吴的资料几乎没有,只知道一位人称“皖山先生”的吴檄,字用宣,是马埠山吴,为正德十六年(1521年)进士,曾任湖广参议,又转任山东云南副使、陕西参政,卒于任,著有《兵部集》。

    我有几点疑问:

    ①究竟豸岭吴是马埠山吴的分支,还是马埠山吴是豸岭吴的分支?因为最初太二是迁往马埠山的,按照常理,在马埠山附近繁衍的太二的子孙应该称马埠山吴,他的子孙有迁往豸岭的,之后才形成豸岭吴,由此看来,应是先有马埠山吴,后有豸岭吴。

    ②马埠山吴的字派是什么样的?是和豸岭吴共用一套吗?如果是的话,那为什么我认识的很多枞阳那边的集中在“礼义文章”几个字辈的宗亲们都自称是豸岭吴,却从未听说有自称马埠山吴的,而且桐城吴氏中也并没有马埠山吴一席之地,难道马埠山吴消失了?或者我可以大胆地推测一下,马埠山吴其实就是桐城吴,所谓的后来的三支桐城吴——豸岭吴、麻溪吴和高甸吴,其实都是马埠山吴的分支。

    ③根据豸岭吴家谱记载,泰伯70世孙淙是68世孙道兢的孙子,但是很多比较权威的谱系,比如《左台吴氏大宗谱》上都记载为晋长子道隆的孙子;还有78世孙士暌究竟是用清公下福公的后人还是进公的后人,已见过有不同记载的。此两处争议,还有待进一步考证。

    ④至于有人提出少微公非季札的后人,也就是说左台吴氏不属于延陵郡望,而应该是渤海郡望,本人虽然不能提供有力的证据,但还是有点赞同这种说法。因为,延陵郡望特指的是季札的后人,而渤海郡望包括除季札后人之外的所有吴姓后人,照理说,渤海郡望人数应该比延陵郡望人数多的多,但由于季札的名气,很多古人在修谱时未免有附会的嫌疑,将本支的脉络硬拉到季札的支系下,自称是延陵吴氏,以此以示荣耀,造成现在好多吴姓分支都归在延陵郡下,这是不合常理的。左台吴氏究竟是不是延陵郡望,也有待进一步考证。

    以上几点疑问,还望感兴趣的朋友一起研究,给予指点。

 

文章录入:吴卫东    责任编辑:吴卫东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