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捷!方便!欢迎您用QQ登录华夏吴氏网 会员区*发表文章   设为首页 繁体中文 用户登录 我要投稿

 | 首页 | 资讯 | 图库 | 社区 | 祝福 | 故事 | 企业 | 书籍 | 网建 | 纪念馆 | 手机站 | 
您现在的位置: 吴氏网 >> 资讯 >> 文籍 >> 族谱 >> 正文
吴氏族谱修谱前言
作者:未知    文章来源:莒国聊斋圆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8-6-16         ★★★
据道光谱记载,正统年间就已经修过谱《附录续引分支》,距今已经540年,比廷用公的嘉靖年间要早的多。
      家谱实为家史,它记录了一个家族在一个时代的兴衰发展的简要历史。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极为可靠的信史,就如一面镜子,忠实地映出那个时代的真实面目和风云律动。
      道光年间和民国年间的《吴氏族谱》就记载了吴姓祖先吴子仁及其僚属在当时的活动情况,既证明了世居慈利数万吴姓人民群众的族别,同时也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因为战乱,人民辗转迁徙,穷困潦倒的困苦情况。拥有这样的信史,闲时检阅,既可让人知道自家族源,又可了解当时的社会情状。况且,族谱是氏族成员敬祖亲宗、和睦族众,使亲情永依的根据。吴氏家族历代祖先把续修族谱作为族内一件大事,特别重视,曾多次筹集资金,责令专人续修。根据我们调查研究得知,最早的有正统年间续修的吴氏族谱,还有《廷用墨谱》。这部谱书,是吴廷用手写而成,故称“墨谱”,写成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已近500多年了。廷用公当时已是高龄,卒于嘉靖31年(即公元1552年)。但这部谱书始终没有刻印,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原因是明朝当时正处在走下坡路时期,社会动荡可想而知。处于社会动荡之中,族人还哪有力量,哪有条件刻印族谱。其后有道光年间的《吴氏族谱》、有同治年间的《延陵族谱》、有民国时期的《吴氏族谱》等。此外,还有与慈利吴氏有关系的《澧阳吴氏族谱》和《吴氏家乘》等。这都强调地说明了族人对家族历史的重视。过去,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30年不续修族谱的被视为迕逆不孝行为。当然这是祖宗告诫后辈的话。但是认真想想,也是不无道 理的,一个数典忘祖的人,何谈爱国爱家呢?
      真是无独有偶,不明族源的千方百计都要弄清族源。桑植县的钟姓、谷姓、王姓等白族族众就是一个特例(详见《大庸文史》第二辑)。
      他们走访云南白族,研究白族民俗;拜谒史家,查阅史料,经过数年才把将近800年来的祖源之谜解开了。他们敬祖爱宗的精神令人感动,更是给人以启发。祖先的遗风,是应该继承发扬的。
      这次吴氏族谱的续修,规模是空前的,在地域方面涉及慈利周边的桑植、武陵源、永定、桃源、临澧、石门等县,在联宗合派方面,更是令人欣喜的盛事,入谱支系共有30多支。徙居慈利和迁出慈利都有各自的原因。
      蒲圻必皗支系,先祖居湖北省武昌府蒲圻县沙洋乡六溪口,康熙年间迁徙慈利,至今已是第十代了。因为人数少没有续修族谱,八代孙吴梓林(西安半坡博物馆馆长、副研究员),从他父亲手中看到始迁祖必升以下几代的手抄谱本。口授传承,是为了后世子孙不忘祖先,不做数典忘祖的恶人。
      武岗支系原居武岗县,因为战乱,徙居慈利九都。其十二世孙吴友云(临澧县委书记)几次支持族人去武岗了解家族来源。这次联宗合谱,也得到他有力的支持。这都说明了吴氏子孙亲宗敬祖的淳厚遗风。
      桑植县岩门支系祖籍云南曲靖,明末清初因战乱,徙居桑植,至今已传十二世,族众300多人,都能发扬家风,以勤劳俭朴传家。因为多种原因,只有口授传承,没有文字家谱,深感遗憾。此次续修吴氏族谱,欣然合谱联宗,“我支系为了了却先辈意愿,派代表与之协商,达成合谱并派意愿,告慰先祖在天之灵,同时也完成了后辈之责”。敬祖爱宗的亲情,真是跃然纸上,动人心魄。
      桃源支系的吴海源,家住黄石乡太谷村,已经双目失明,听说慈利领头续修吴氏族谱,十分欣喜。为了表达他敬祖爱宗的心意,乐捐50元,助家谱早日修成。慈利东岳观的吴扬武,已经90多岁了,身体健康状况也不是很好。他每逢有关的人就说:“族谱几时能续修完成,我能在瞑目之前看到族谱,就了了我一世的心愿”。此情此状,激励我们必须抓紧时间,努力工作,早日完成续修大事,以告慰各个关心此事的族众,但也使我们进一步认识了列祖列宗 乃至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和现代国家领导人,都曾注目于此的意义。当然统治者们的提倡或许别有意愿在,但敬祖爱宗也是其心理内容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江垭支系。这个支系包括九溪支系、玉和支系、熊庄支系、莲萍支系等各支系。其始迁祖也来自不同地方,有的是从军后落籍,有的是经商在此定居,有的是因自然灾害或战乱等原因辗转徙居当地的,大都是在二、三百年以前。他们本着“天下吴姓是一家,千溪百川归大海的精神,便于联络族谊,互相帮助”而合为江垭支系。
      “天下吴姓是一家”的说法,确也如此。成于公元两千多年的著名史书《史记》一书中,对吴姓始祖吴太伯,就列了专章,记述了吴姓发展的历史。太伯为避让其弟季历继承父亲的王位,他与另一弟仲雍徙居在荆蛮地方,“文身断发,示不可用”,“自号勾吴”。后受荆蛮拥立为太伯,是为吴太伯。太伯无子,弟仲雍继位,至季札,封于延陵号称“延陵季子”,这就是吴氏郡望延陵的由来。
      有史书记载的,容易了解传承关系,但自汉以来,历唐、宋、元、明、清诸朝,因为年代久远,传承关系就不清楚了。我们所能搜集的几部族谱,对远祖的传承,大都凭借口授资料加上分析再加想象,这已经失去历史的真实性,因为历史就是历史,分析和想象不是历史。但是为了说清族源,有的将错就错,自圆其说,有的下笔武断,失实也当真实。有的对弄不清的地方,就干脆利落砍掉了事,民国谱就将统志支系,自统志公以下删去十代,把道隆公当作徙慈的始迁祖。尽管如此,也不必苛责前人,因为那时哪有条件去考证有关历史?这次续修,我们做了大量查阅正史的工作,如统志公六代孙吴邀承袭元朝茅岗都元帅职,在《中国土家族历史人物》一书中查到“覃后土举行起义,首先推翻了元朝茅岗吴氏宣尉都元帅。吴邀仓皇逃往桃源蓼江坡。”证明了《吴氏族谱》所记吴统志因战乱徙居慈庸,并奋起取得宣慰都元帅之职和世袭传承六世孙吴邀的史实。
      再如族谱记述统志公十代孙均宝官常德府,“妻解缙姑娘”一项。查证史书也是可信的。解缙是明朝的大文人,正史有他生平事迹记载。解为江西吉水人,吴氏也是江西祖,且门当户对。解、吴结为秦晋,是完全可能的。况且族谱代相传承,虽是蛛丝蚂迹,不知详情,但足可证明均宝公实有其人,和他生活的大约年代,及其在常德的政绩,就顺理成章了。
      通过查阅历史资料,基本理顺了传承关系和关心此事的诸多族众迁徙情况。至于各支系的来慈情状,也都有一个说法,聊可告慰于列祖列宗了。
      此次《吴氏族谱》的续修,由于资料缺乏,工程浩大,会存在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只好留待我们的后世子孙补充、纠正和完善了。

 

文章录入:admin    责任编辑:gohwu 

 我要投稿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吴氏网二维码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友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数据载入中,请稍后……
    发表评论
    昵 称: 验证码:
    评 分:
    内 容:
    0/1000)

    提示:Alt+S快速发表

     

    | 关于我们 | 加入收藏 | 联系站长 | 友情链接 | 版权申明 | 管理登录 | 服务专用QQ :116539779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1015656481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1997-2014 China Mrs.Wu,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301521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