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吴村位于永康市南部历山脚下,村前有一座酷似屏风的巍巍青山,全村有800多户3000多人,地势开阔而平坦,前有屏风映翠,后有锦溪迂回,山青水秀,环境幽美。该村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宋嘉定十五年(1222)建村以来,至今已有770多年的历史,在此其间,人才辈出。吴氏后裔中,曾出过著名"吴氏三相"龙图阁学士吴芾,左丞相吴坚和大中丞吴时来。由于人才辈出,也给后吴村带来了经济繁荣,文化昌盛,文化积淀丰厚,为永康名村之一。虽历经沧桑,全村至今保留着永康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据有关资料初步显示,计有明清时期建造的祠堂、厅等建筑十多处,古民宅大院,精舍20多幢,其中吴氏宗祠建筑占地1140多平方米,始建明嘉靖26年(1547),已有450多年历史,吴氏宗祠结构合理,技艺精良,分前、后、后三进两厢,前厅三开间,中厅五开间,后寝七开间,为五明二暗,两蝴蝶均施高深精美浮雕。人物、走兽飞禽、花卉、鱼虫皆栩栩如生。柱头、檀坊,玲珑剔透,牌坊、桁条都金珠彩绘,且保存完整完损,真是富丽堂皇。澄一公祠,始建于明崇祯三年(1630);仪庭公祠,建于清光绪初年,均为三进三厢,建筑楼牌坊,玲珑剔珑,牌坊基座,前墙全部用水磨于砖精工雕砌,前面多数建有月池塘一口,极具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和民俗特色,为别处不多见。另外,还有其它类似的古宅 。
此外,后吴村还有30多幢多宅大院,小院,精舍,多数建自清末民初,建筑档次很高,当你走进该村"老区"时,你会感到似是而非似乎走进了陶渊明的"世外桃源",顿时产生一种恍若隔世的感觉。
1、据赐进士出身工部都水司主事吴九经于嘉靖戊申(公元1548年)冬写的《延陵屏山吴氏祠堂记》载:“……询谋佥同,酌时值赎故址,后为室以安神,前作堂以聚族。祠宇成而祀礼举……”可见,在此之前吴氏宗祠坍塌过一次,至于始建何年无考。嘉靖丁末间所建规模有所扩大,如该文所记:“见两庑缺而未就,正寝隘而不宏,无以广居,歆格式燕也,殚虑告公,为鼎新计。”
2、又据二十七世孙吴祥灏于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秋写的《重新大宗屏山祠堂记》载,由于“蚁蠹”“梁坏而摧”,“岁丁亥(公元1827年)之冬,訇倾圯。”“诸长群集而议,数旬不决。”后进行修建,“拓中厅之三为五,高逾台门”。“旧台门花砖垒叠为王氏安人母子之遗”,“营画十余载来,肇自丁亥,以迄於今(道光丁酉)”,而修建成功。
3、于同治壬戍(公元1862年)农历四月十四日吴氏宗祠毁于太平天国兵火(见《被难记》),本次兵祸,烧毁祠堂四座,民房六百余间,“人之死亡者颇多,存者仅十之二三”。(见同治庚午《重修宗谱跋》)因此重修大祠困难重重。同年每丁出钱二百文,搬去瓦砾,仿其旧规造得寝至中间一座。“越数年……每丁出钱六百文,造得东西两庑小厅六间”。至“已丑(公元1887年)春,族长倡议完建”。当年“二月至九月构得中厅七间,夹厢两间,庚寅(公元1890后)又建厅前两厢六间”台门三间由礼房效明嘉靖间“十七世孙辉守义妻王氏命子珍独造”之义举,捐资独造。至此历时三十余年,才修建完毕(以上引文摘自《重新大宗祠堂记》)。
4、关于吴氏宗祠门额右首所书“十七世孙辉守义妻王氏命子珍造是门”的说明:
吴辉,吴昭卿的第十七世孙,王氏为吴辉的继室,小吴辉14岁,19岁生子吴珍,吴辉去世时王氏23岁。明嘉靖间修造大宗祠后期,因财力不济,无法续建台门,王氏时61岁,慷慨解囊,命子吴珍独造三间台门,“守义”是对王氏德行的褒奖称颂。
5、据本村老人记忆,先人因科举获取功名,或因义举而获嘉奖,或事亲至孝,或妇女守节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