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化的特征与溯源 (一) |
|
作者:吴学剑 文章来源:吴氏族谱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06-6-11 热 荐 ★★★ |
|
|
看法、说法、做法)产生影响,尤其是对那些科学思想并不看重的远古的人们,更是这样。科学思想的特征是实证与质疑,远古的人们也许并不太重视实证与质疑,后辈的只管听长辈的,下等的人只管听从上等的人,不需要实证,也不需要质疑,正因为如此,在这种氛围下,远古的人们的创造性来得艰难与缓慢,想有个创新,是多么地难,要过多少年多少代,才会出现一个创新。这从犹太人因为“以色列人是神的特选民族”这一传说而对犹太人文化与禀性所产生的影响,就完全可以看得出来。总之,深切的仰慕与积极的模仿是这一传说的第一特色。
第二件有特色的事就是“遗弃”。一个婴儿,也就是那个伟大王朝的先祖,刚出生不久就被遗弃,这件事情,以及被遗弃之后所呈现出来的事情,对其后人的影响(当然包括文化影响),可以说也是很大的。一个小孩,一个人,被遗弃了,失去了生活保障,仍然不哭不闹,不惊不惧,安祥自在,只管自己自由的一呼一吸,等待着死神的照面,接受着生灵的照顾。这种对待噩运的态度,对其后人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包括对不窋与公刘,对泰伯的影响,都是不可低估的。
上述两件事,似乎是个对立的统一体,前者姜嫄履迹,是对先进事物(巨人之足所表现的,姜嫄与巨人相比,在能力方面不是一个层次)的追求,后者“弃”(那个小孩后来被命名为“弃”,也就是后稷,主管农事的官或神)被成年人(他的母亲)遗弃,是被先进事物(那个小孩与成人相比,在能力方面也不是一个层次)的抛弃。一个追求,一个抛弃,一个是对巨无霸的仰摹,一个是被基本生活轨道所排斥,这种强烈的对立面现在被统一在一件事情中,这对其后人在精神上思想上的影响,应该是件可以引起震憾的事,这种震憾会烙印在其后人的心灵深处并指导着这些后人的行为。
这一系列的事件,其中的文化元素就是:履行神迹--建立巨业;被遗弃而安祥--落入噩境而坦然。后来。后稷的第n代孙不窋的投戎(逃到戎狄之地)与公刘的兴于戎狄,以及后稷的第n+m代孙泰伯的奔吴,这一切基因与文化,都被泰伯带到了古吴故地,影响着古吴的民众,成为吴地文化的源泉。(实际上,后稷的第n代孙、泰伯的第m代祖先--不窋与公刘的投戎落荒,也是抛弃先进的环境,离开文明之处,进入蛮荒之地。不窋与公刘的行为,对泰伯来说,可以说是直接的模仿对象,是对奔吴的泰伯的想法、看法、说法、做法的直接影响。尤其公刘后来的伟业,对泰伯更有直接的影响)
实际上,历史的史实,也印证了这样的情况:泰伯的侄子与侄孙子---周文王姬旦与周武王姬发所表现出的,正是这样的对立统一体,周文王就如同那个被遗弃的小孩,当他被投入纣王的牢笼中的时候,就如同一个小孩被遗弃于原野,人为刀俎,我为鱼肉。面对无法反抗的强敌、无法摆脱噩运,周文王所持的,正是他的先祖“弃”(也就是后稷)被遗弃所表现出来的一样,安祥自在,料理着自己的一呼一吸,等待着死神的照面,接受着天地之灵气。传说周文王在狱中还创作了《周易》,他一心一意做自己的事,完全置恶劣环境于不顾。周文王的这种处事态度,不能不说与传到他耳中的他的祖先“弃”的传说有关系,也不能不说与他血液中含着后稷的基因有关系,实际上,后稷作为中国农事的神,就象一个农民,除了专心料理农作物生长之外,其它的事也管不了,在古代,农作物的生长,旱涝不保,都是靠天收的,那时人们,能奈天何?能怨天吗?如同后稷在婴儿时期被弃于原野,能对他的母亲怀恨吗?而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所表现出的,正是姜嫄所做的事---履神迹、履巨人迹,模仿巨人的行为,按佛教中所说的,就是转轮圣王
|
|
【发表评论】【加入收藏】【告诉好友】【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
●免责声明: 本站属非营利性纯民间公益网站,旨在对我国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
为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做一点贡献。所发表的作品有来自本站特约网友个人原创作品,有部分转贴自报刊、杂志、互联网等图文,在此发布作品、留言、评论等请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互联网规则。作品中
所涉及的思想、内容、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果涉及到您的资料不想在此免费发布,请来信告知,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予
以删除。全部资料都为原作者版权所有,任何组织与个人都不能下载作为商业等所用。——特此声明!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