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无锡吴文化节回眸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单红  文章来源:无锡日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4/21 18:30:31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传承创新惠民 2011中国(无锡)吴文化节回眸

  这是淄博电视台记者徐东的吴文化之旅:为了不错过2011中国(无锡)吴文化节的每一个活动,他和同事一起,在买不到坐票的情况下,在火车上从淄博一路站到无锡,站了整整7个多小时。徐东们来锡,带着一个问号,也带着一个任务:作为“国内最受关注的十大节庆活动”之一,吴文化节为何后来居上,越办越红火?淄博已连续办了八届的齐文化节,要向成功连办了六届的吴文化节取经。本届吴文化节,让徐东们找到了答案。  

  传承,推进城市文化建设

  10日,吴文化节开幕。人们惊喜地发现:一座高8米、重达3吨多的泰伯铜像,出现在新区吴文化广场,成为广场上醒目的文化符号,同日,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授牌;13日,吴都阖闾城外景基地奠基。  

  每一年吴文化节,都有文化新气象呈现在人们面前:新的文化工程或启动、或竣工、或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文化建设的新进展通过吴文化节对外展示,让人倍感振奋。本届吴文化节,除泰伯铜像、吴都阖闾城外景基地等文化工程外,《无锡文库》首批书目、无锡城市历史文化动漫片《阿福漫游记》于14日首发、首映,彰往昭来的经典巨制、以动漫趣说“城事”,折射出建设社会主义新文化的文化新追求。而一办六年的吴文化国际研讨会,以“吴文化与现代化”为主题,对吴文化的深入研讨取得了新的成果,为传承吴地文明、实现文化振兴提供了学术支撑。  

  “展示”与“出新”的办节思路,使吴文化节成为一个重要的时间节点,倒逼城市加快文化建设的步伐,让节庆活动有效服务于“实施‘文化振兴’策略,加快文化强市建设”这一主题。  

  创新,为节庆注入新动力

  15日,一场流光溢彩的水文化夜宴,在大运河无锡段盛装亮相。作为本届吴文化节的新增特色项目,彩船巡游首航之夜吸引20余万人争睹盛况。  

  从2006年创办以来,吴文化节一路走来获得殊荣无数,这离不开坚持的力量,更离不开创新的驱动。时间是塑造经典的保证,而创新,更是创造品牌的前提。以吴文化节为例,城市在坚持与创新找到了平衡点。  

  本届吴文化节上,中国文化遗产保护无锡论坛关于“运河遗产保护”的研讨主题,打开了运河申遗新视野,无锡也因此占据了中国文保的先锋地带;祭祀乐舞中,带着国际元素的少儿经典诵读,让人耳目一新;无锡首次举办的彩船巡游,使吴文化节的活动空间首次实现了由陆地到水面的延伸;徐悲鸿馆藏中国画精品展中,46幅齐白石精品画作以及徐悲鸿、张大千、傅抱石作品首次联袂亮相无锡博物院,成为美术界一大盛事;闭幕演出《刘天华阿炳作品音乐会》汇聚当今国内一流的民乐演奏名家,完美演绎两位艺术大师的艺术创造,再现美轮美奂的艺术境界……   在

  坚持办节的基础上,坚持创新,也正是因为此,一年一度的吴文化节,总呈现不同的精彩。  

  惠民,城市推开幸福之门

  10日晚,市演艺集团无锡市锡剧院推出《五女拜寿》,吴文化节开幕式当晚的这台演出,在向来自四海的宾朋展示锡剧魅力的同时,也为高校师生打开了锡剧之窗。  

  “文化的盛会、人民的节日”成为举办吴文化节的不懈追求。翻开吴文化节活动指南,人们可以发现,本届吴文化节在活动内容策划中,着力向“文化民生”倾斜,十个活动中,大型公开文化活动占据大多数等,彩船巡游、惠山庙会、无锡画家走进惠山古镇、评弹会书、惠民电影、民乐讲座等,吴文化节为不同层次的人群提供了不同的参与平台,每个阶层的文化诉求,都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在锡期间,徐东们与无锡市民一起看彩船、逛庙会、听锡剧,他们说:“锡剧听不懂,但旋律很好听。”彩船、庙会巡游的现场,他们看到每个人脸上都写着快乐。这座城市,用文化打开了幸福之门。  

  16日晚,当2011年吴文化节的身影在二胡的优美旋律中渐渐远去,这个节庆活动为这座城市镌刻的文化符号却随处可见,永远不会消失。(单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