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派写吴史,喜将吴国称“勾吴”,出处是古藉《春秋》、《左传》、《史记》。考古人提到春秋吴国、从不称“勾吴”,原因是出土吴国金文近百件,没有一位吴王自称“勾吴王”。
1、历代吴王自报国名:、工、攻敔、吴。
史学界认泰伯奔吴,建立吴国,但从未在江南发现考古依据,也从未发现过有“吴王泰伯”的铸铭青铜器,更没有“勾吴王泰伯”的铸铭青铜器。
泰伯往后数三代的周章,被西周康王封为宜侯。但当时仅是封侯,尚未称王,不能算立国。
镇江丹徒出土的《宜侯夨簋》中(上左图为全铭),宜侯称他的父亲为“虞公父丁”,其中“虞”字放大见上右图。这个“虞公”应该是山西的北虞。
吴国称王,是在春秋中期,公元前690年前后。自称䱷国,可能要到者减的上一代,江西清江出土的《者减钟》是证据,者减自称其父为攻䱷王。
自称王、䱷王、攻䱷王的,还有:寿梦、诸樊、余祭、余昧共六代吴王,还有诸樊的四弟,王储季札也自称䱷王之弟,寿梦的弟弟自称工䱷大叔。所以自立国起的二百年间,始终自称国,不称吴国。
到阖闾当权,夫差灭国,这国最后两代王时,改称敔王、攻敔王、禺邗王、吴王,按出土阖闾、夫差青铜器铭文的件数算,称吴王的仅占26%。但中原列国,如晋、蔡、楚、中山等的青铜器铭文,一律都称吴王、或攻吴王。中原史籍如《春秋》、《左传》、《国语》等均称吴国,因此约定成俗,称吴国。
在江南吴地,先后滋生了六个吴王、吴国:春秋-姬吴;西汉初-刘吴;三国-孙吴;五代十国-杨吴、钱吴;
元末明初-张吴(张士诚)与朱吴(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