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故道情 博浪拾惠风  —黄河与新乡之七(原阳篇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河南吴峰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25 18:05:36  文章录入:河南吴峰  责任编辑:gohwu
 

悠悠故道情 博浪拾惠风  —黄河与新乡之七(原阳篇下)
源之远者流之长,根之深者叶之茂。仓颉造字开人类文明先河;黄河岸边人眼光最敏锐,韦承庆早在1300多年前,第一个提出三农问题之重要性;黄河岸边也是中原逐鹿之地,官渡之战确立了曹操的霸主地位;黄河岸边人最具权谋,深谋远虑的西汉开国元勋陈平生于此……
走出黄河岸边的历代彦俊如鲲鹏展翅,竞相走进凤阁銮台,鼎鼐递袭,簪缨相望,挽狂澜于既到,安国邦于若定,为滔滔黄河,悠悠故道留下一道独特的人文景观。

文明鼻祖仓颉生于黄河岸

凡华夏儿女,都知晓仓颉乃创造文字的先贤圣哲,并对其智慧顶礼膜拜,却很少有人知晓,仓颉乃黄河儿女,出生于今原阳县齐街乡留侯村。

史书中的仓颉

5000
多年前,仓颉凭着在劳动中的体味,凭着洞察世事的慧眼,在黄土地上圈圈点点。谁也不知他心中的块垒有多大,日积月累,孜孜不倦,创造了华夏文明。

相传仓颉乃黄帝史官,史书称其好书作书。《通鉴外传》上有黄帝命仓颉为左史,制字,使天下文理必归文字。《史记》云:仓颉为皇帝史宦,体类相形而制字。《竺典》上说:造书之主凡三人,曰梵,曰伽卢,曰仓颉,梵传于印度,其书右行;伽卢创于西域,其书左行;仓颉居中夏,其书下行。

不管汉字始于伏羲还是黄帝,不管是黄帝命仓颉造字还是仓颉生而能书,都证明了汉字是经仓颉总结创制的。传说,仓颉形貌奇特,形容古怪,长相似大鸟,有4只眼。黄河岸边之天地变化,斗转星移,莺飞草长,仓颉观其形,听其声,体其义而归之于符号、图形。符号与图形就是最初的文字。

仓颉是咱原阳老乡

史书关于仓颉是原阳人的记载,最早见于南宋罗泌所著《路史禅通记》:史皇氏仓帝名颉,有睿德,生而能书。及长,登阳墟山,临洛水之汭,灵龟负书,丹甲青文,苍帝受之,遂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圜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而创文字。文字成,天雨粟,鬼夜哭。居阳武而葬利乡。

葬利乡者,即埋葬在阳武县杏兰村(今原阳县王杏兰乡马杏兰村)。圣哲长眠的杏兰,堪称人杰地灵。马杏兰村沙丘连绵,颇有龙虎之势。原阳县志办副主任吴峰说,马杏兰位于黄河故道,可环境却很幽雅。过去,马杏兰多植杏树与兰草,春花烂漫,秋兰丛生,芳香遍野。

留侯村后人说仓颉乃古代五侯之一,细究是哪五侯,村中无人知晓,县志办专家疑为五帝之误。吴峰说,《楚辞》中有五方天帝之说,东方乃是仓帝,但把他与仓颉对等,有些牵强附会。村中曾有仓颉庙,占地540余亩,门前立有石人石马,碑林牌坊。如今,仓颉庙不复存在。

马头觅踪古官渡

官渡、黄河、原阳,要把三者联系在一起,不得不说说官渡之战。那是一场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它使曹操确立了霸主的地位,形成了历史上的三国鼎立时代。

马头村为古官渡的证据

前些年,在位于黄河故道区的大宾乡马头村,发现了两通刻有古渡官字样的石碑。

一通石碑为大明万历二十四年的《皇经碑记》,高1.2米,宽0.49米,厚0.20米。碑文中的首起句为阳武县古官渡居民善行记。史志专家分析,今马头村当年隶属阳武,碑上直呼阳武古官渡居民,可推断马头村与古官渡方位一致。

另一通为清乾隆五十九年的《重修碑记》,高1.62米,宽0.66米,厚0.31米。碑文记载:原村古官渡,汉建安五年秋,袁曹会兵立此高阜,相拒匝月。曹操袭破辎重,袁绍远遁,阅千有余年,遗址犹存,询博浪之区也……”史志专家认为原村古官渡这句碑文,表明该村原来就是古官渡。

穿越时空 重回官渡

站立于古战场遗址,抚摸残缺的碑文,脚踏松软的黄河沙地,声势浩大、惊心动魄的官渡之战,便穿越时空的隧道,清晰地再现于面前。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袁绍南下进攻许昌。曹操以黄河为天然军事屏障,率兵进军黄河南岸之黎阳,大将于禁屯守黄河南岸渡口延津,东接扼守黄河南岸之白马的太守刘延,以阻滞袁军渡河。可不久,袁军便轻易地渡过了黄河,曹操大军急忙前往解救。

曹军凭借官渡隘口步步设防,阻滞袁军南进。袁绍在距官渡前线40公里的乌巢建立后营,各自集中兵力相拒不下。曹操与袁绍相拒匝月, 有效地拖住了袁军的进攻。而傲慢轻敌、刚愎自用、优柔寡断的袁绍一再贻失战机,在官渡不但没有前进半步,反而被曹操谋袭了乌巢。袁军由强势变为劣势,数万官兵霎时间魂断官渡

马头村战后数年,遗尸露野,黑暗中白骨磷化如鬼火闪烁,寒夜里阴风怒号似冤魂哀嚎。马头村民为祈求平安,战后曾建有五佛寺土堂一座。现在,村里除了留存碑石外,还从地下挖掘出不少疑似战车残轮、马铃、船锚、兵刃等不少器物,村中至今还广为流传有五佛寺的传说颜良岗的故事
”……
在马头村,记者不仅见到明、清碑记,还看到了官渡水遗迹。明嘉靖年间,黄河改道南徙至与中牟县交界,官渡水遂被湮没于大河之中。现在马头村南边的水渠两旁,自然形成的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与颓滩断堤、沟壑杂草构成的地形地貌古风犹存,官渡水故道遗迹依稀可见。

韦氏祠堂话三相 走进韦氏祠堂,就走进了一段史书,走进了一段故事。

陡门乡韦城村的韦氏祠堂规模不大,供奉着史册赞誉为一门三相的韦氏三父子。韦思谦、韦承庆、韦嗣立同朝为官,都曾官至宰相级。

古朴典雅的祠堂

韦氏祠堂位于韦城村中心,布局合理,绘画考究。祠堂大殿内,韦氏先人牌位均以彩绘图案展示,居中的始祖为韦成,韦成右边依次为韦思谦、韦承庆、韦嗣立父子3人之肖像。吴峰说,在黄河屡次泛滥的博浪滩区,韦氏祠堂能保存较为完整,尤为珍贵。

韦思谦 据说,韦思谦性情耿直,不怒自威。据《旧唐书》记载,韦思谦最初并未得以重用,经吏部尚书推荐被唐高宗任命为监察御史。

韦思谦曾说:御使出朝,地动山摇。若不能惩治佞邪,震慑州县,实在是白担任这样的职务了!中书令褚遂良因强行购买他人宅基地,被韦思谦弹劾,降至刺史。据说,韦思谦上朝路遇王公大臣不参拜,友人劝他如此行为对己不利,可他却义正词严地说:翱翔长空的猛禽大鸟哪会和家雀一般见识,何必以庸俗客套去狎媚他们呢?况且作为朝廷命官,本来就应严格自律,不能吹吹拍拍,乱拉关系。后来,韦思谦任左丞相,制定很多规章制度,工作井井有条。武则天永昌元年,韦思谦寿终正寝。

韦承庆
韦承庆系韦思谦之子,此人因两大特点而闻名,一是所著文章其开头与结尾的语言甜如蜜糖;二是孝敬继母。

唐高宗时期,太子贪恋美色,任太子监国的韦承庆能把劝谏书写得委婉而华丽:殿下依仁孝的美德,天资的聪慧,形容如峰岳一样高大,举止如绿洲一样随和,气质比金石还要高雅,言行比美玉还要纯洁……歌妓舞女不停地在面前扭动,笙歌锣鼓,响彻内外,既扰乱视听,又污浊宫闱。因言辞温婉且做事极有分寸,后来升至凤阁侍郎,相当于宰相级别。

出身于黄河故道区的韦承庆深知三农问题的重要性。他在谏书中说:千里有劳于馈粮,三农不遑于稼 。意思就是,不远千里探亲访友,最受宠爱的礼物是吃的食物,农民纷纷逃荒保命,谁还有时间从事农业生产?尽管封建王朝历代统治者都很重视三农,但史书所载明确提出三农重要性的封建官员,韦承庆是第一人。

韦嗣立

韦嗣立系韦承庆同父异母兄弟,其忠孝与才干不在父兄之下,武则天时期,他官至宰相。

韦嗣立积极上书谏言且针砭时弊,要求教育改革和刑法改革。他认为,学校的作用太大了,所以国家应该设立太学,地方开设中小学,这样国家的接班人,各级官员的候选人以及全国各方面的优秀人才就都能培养和选拔出来了。他大胆地指出武则天任用酷吏之弊端,其文如下:司法界形成了一种上挂下连、株连亲朋的坏风气,致使野心家看准机会,离间之计屡屡得逞……被歪曲事实而获罪的人不计其数,过去错杀一个孝顺媳妇上天就会降灾警示世人,而今滥杀这么多无辜,上苍岂能不被震怒?

走进陈平户乡
  
原阳县阳阿乡阳阿村(汉代时称户村)为西汉丞相陈平故里。汉武帝三年该村建陈平祠,后经两次修补,现存大殿3间、6通石碑。大殿两侧楹联为翌献表重建高祖基业,扶铁伸再定汉室乾坤,殿内供有陈平塑像。

据说,陈平幼时家贫,喜读书,胸怀大志,相貌丰俊,风度翩翩。后来,陈平当上县宰,乡人夸他分肉均匀,他说:将来我治理天下如同分肉一样公正。

陈平投靠刘邦后,为刘邦屡出奇谋,助其安邦定国。

散金反间计

公元前204年,汉军受困于楚军。陈平对刘邦说,项羽手下不过范增、钟离昧等良臣,不如用黄金贿赂楚将士,散布范增、钟离昧等心存怨愤要联汉灭楚。项羽好猜忌,必疏远良臣,其势力就会大大削弱。刘邦依此计,项羽果然上当。

劣筵待楚使

项羽怀疑范增有二心,派人入汉营探虚实。陈平令人摆上丰盛筵席,让楚使眼馋,他却在背后悄声吩咐军士,还故意让楚使听见:原来是项王使者啊,我还以为是亚父范增的使者呢!并命人把丰盛的筵席撤了,换上粗劣的筵席。楚使向项羽汇报后,项羽与范增的隔阂更大了,不久范增便忧郁而亡。

放女诈降

项羽困刘邦于荥阳,韩信又不相救,汉军无粮草无救兵,眼看就要城池不保。陈平就假称汉王要投降,民心已乱,还趁夜间放出2000多名女子去迷惑麻痹楚军,然后刘邦的部队趁敌人不备冲出荥阳。楚军得知中计,已无能为力。

无奈封韩信

正当汉军水深火热之时,韩信却兀自攻破齐地,自立为齐王,并故意告知刘邦。气的刘邦大骂来使,陈平急忙制止,附耳低语道:汉军处逆境需韩信解围,何不顺水推舟封其为齐王。大王若不封,他必翻脸,那灾祸马上就会降临。于是,刘邦就封韩信为齐王。韩信见大王信任,马上派援兵。

刘邦云游云梦泽

刘邦称帝后总感韩信势力大,群臣要求派兵惩治韩信。陈平献计,让刘邦佯装云游云梦泽,并通知各诸侯会合陈州,在韩信放松警惕,出郊迎接时拘捕他。刘邦依计行事,果然使韩信中计被擒。

解白登之围

韩信重兵在握有反叛之嫌,陈平随刘邦前往征讨,被匈奴冒顿单于围困于白登77夜。陈平寻来一画匠画了一个绝代佳人,送与单于妻子阏氏,说汉皇愿向单于献此女以求解围。同时厚礼贿赂阏氏,阏氏贪图金银,又怕失宠,就极力劝单于权衡利害网开一面。单于依言解围,使 刘邦 君臣得以逃脱。

陈平一生处事治国多以谋略为上,去世后葬于故里户牗,因黄河屡次泛滥,陵墓被冲入河道,留下陈平祠供后人瞻仰。有人说陈平多以阴谋治人,有失光明磊落;有人说他深谋远虑,既成就大业,也善保自身,实为千古第一文臣;也有人说历代政治家哪个不是以谋略惊世而留名千古呢?陈平乃是典型的一代贤相。孰是孰非,众说纷纭,一代明相陈平之威名如黄河水生生不息,他的睿智与远见为故道人民永世赞叹。  

原阳县阳阿村是陈平故里.jpg (117.24 KB, 下载次数: 0)   

2010-8-12 10:53 上传  

下载次数: 0  

      

      

韦氏祠堂内悬挂的两块古匾是当年清道光年间重修时所挂.jpg (128.43 KB, 下载次数: 0)   

2010-8-12 10:53 上传  

下载次数: 0  

      

      

位于原阳县城关镇的张苍祠.jpg (159.17 KB, 下载次数: 0)   

2010-8-12 10:53 上传  

下载次数: 0  

      

      

位于原阳县陡门乡的唐朝丞相韦思谦的家族祠堂.jpg (133.57 KB, 下载次数: 1)   

2010-8-12 10:53 上传  

下载次数: 1  

      

      

雄伟的黄河大堤.jpg (97.47 KB, 下载次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