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目黄河岸 博浪相踵踪 黄河与新乡之六(原阳篇中)
黄河,曾使原阳一度成为洪荒四伏、灾难深重的泽国,也为原阳孕育了悠久的历史文化。仓颉造字的美丽传说,陈平为相的谋略智慧,张良爱恨分明的正直情操,娄师德的宽容与大度……14位官抵宰相的历史名人书写了原阳历史的无比辉煌。博浪沙、明清夏家院等有形的文化遗存是原阳文化厚重的翔实佐证。 历史学家曾定论“中华文化在河南,半部通史在原阳”。细细翻阅这半部通史,你会发现,每个篇章都浸润着母亲河的乳汁,每个故事都澎湃着滔滔的黄河。 7月28日至7月29日,记者再次偕同原阳县志办副主任吴峰,沿原阳中部8个乡镇,寻访与黄河相关的或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
固若金汤千里堤
2008 年,新乡市委编纂的《新乡韵——历史文化集萃》一书将“黄河金堤”列为新乡十大文化遗存之一。 如今的黄河金堤位于原阳县北部,西起荥阳界,过原阳祝楼,东北经圈里(古湾子头)、口里(古徐村堤)、磁固堤、师寨(古大堤)、再东北黑阳山、后堤、秦庄(古秦家堤),入延津县界。金堤在原阳境内从福宁集到秦庄一线尤为明显。 黄河金堤始建于春秋,历代加修,汉代称金堤,取固若金汤之意。史书载,东汉时期修筑金堤,征调数10万人,费时1年有余,使黄河水800余年没有发生大改道。公元1488年,河道大变,金堤逐渐成为废堤。清雍正年前,金堤停用,让给贫民开荒,长6000余米的大堤唯福宁集乡秦庄村一带遗迹可寻。
“ 四奇”宰相张苍
原阳有“宰相之乡”美誉,县志办编辑蔺瑞卿作《原阳赋》曰:“沿西汉而至宋,十四相而接踵。”吴峰认为,是黄河文化孕育了“宰相之乡”,而14位宰相中最令人称奇者当属张苍。 张苍于公元前176年任汉丞相,他才高、貌俊、位重、寿长,堪称“四奇”。张苍系今原阳县福宁集乡张大夫寨人,汉王大军渡黄河时,他因冒犯刘邦要被就地正法,却有人说这个人长得很帅免他一死吧,刘邦竟然同意。 张苍系中国古代史上唯一一位集政治与科学两种才能于一身的宰相级人物。他尤善算学和历法,提出了完整的度量衡理论,把算学研究成果直接用于国计民生;订正《颛顼历》,利于农业生产;其代数解法的先进程度较欧洲早1500多年。他还助汉文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成就“文景之治”大业。 据说,张苍系养生高手,活了100多岁。其死后葬于黄河岸边谷堆村,至今墓前存有“汉丞相北平侯张公讳苍之墓”石碑一通。
博浪一锥动天地 张良击秦传古今
古博浪沙位于古阳武博浪沙驰道边,因2000多年前张良击秦而闻名天下。 7月28日,记者来到古博浪沙纪念地(位于原阳县城关镇)。古色古香的博浪亭内树立一通高大石碑,系清康熙年间阳武县令谢包京所立,上书“古博浪沙”4个遒劲有力的大字。亭后还有博浪碑廊,其36通石碑均系后人敬仰留侯所立,亭旁还有张良大殿3间。
■ 击秦始末
公元前230年,秦始皇派兵攻打韩国,灭韩立颍川郡。 张良先祖五代为韩贵族,其祖父辈均为韩相。据说,张良相貌俊秀,文质彬彬,属典型的贵族青年,按常理他会仕途坦荡。是暴秦打破了他的梦想,背负国仇家恨,他不惜遣散万贯家产,结交勇士,伺机刺秦。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巡游途经黄河岸边的博浪沙,张良隐伏于黄河驰道边,力士抛出铁锥砸向嬴政,却误中副车。始皇下令全国搜捕10天,终未能破案。 张良逃到今原阳县齐街乡留侯村隐姓埋名,后来,张良被刘邦封为留侯,该村更名为留侯村。
■ 黄河情缘
在城关镇古博浪沙与齐街乡留侯村,当百姓都把张良当作“老乡”,他们祖祖辈辈都认定张良出生于黄河岸边,其事业起点就在黄河岸边。 尽管《中国历代名人辞典》说张良为今安徽亳县人,可原阳人却认为,张良出生地就在齐街乡。据县志办编辑考证,张良后裔的《张氏宗谱》上清楚地记载着,张良祖上由曲沃迁居泰山天洲。而古时的齐街乡古称就是泰山,由此推断,张良出生地系当时的开封禀(音)延天洲,即今天的原阳县齐街乡留侯村。 据吴峰介绍,《张氏通谱》记载,张良为通谱中的第80世,其第75世至79世为韩相。第78世张开地,公元前337年,定居泰山天洲,是为禀(音)延派之祖。第79世张平,有3个儿子,分别叫张胜、张良、张原。留侯村张良庙中至今遗存有石碑,其碑文中也印证了张良祖上举家定居泰山天洲一事。
■ 不为成就霸业,只为光复祖国
史家认为张良系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助刘邦大汉业城的一代名相,而博浪沙后人则认为张良一生以光复祖国为己任,灭秦后,真心实意“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在黄河岸边家乡父老的心中,张良这个当年血气方刚的贵族青年是何等亲切,那个位居宰相的一代名臣又是何等潇洒和自我。 作为一个文弱书生,张良不具备横刀立马杀敌的能力,于是他投奔了强悍的刘邦。他为汉王朝建立作出了突出贡献,智擒秦将,计取关中,鸿门化险,调韩信,联英布,拉彭越,垓下会战,定都关中。鸿门化险后,项羽封刘邦为汉王,张良决定回韩国。刘邦表示理解他光复韩国的政治理想,赠“金百镒,珠二斗”。不料韩公子被项羽所杀,光复理想彻底破灭,他重新投奔刘邦。 刘邦建汉后,张良选择隐退。国仇家恨已报,遗憾的是韩国难以复兴。他不屑于追逐荣华富贵,也不畏惧“兔死狗烹,卸磨杀驴”的威胁,更不是所谓的“善全有术”,而是人各有志。他对刘邦说:“我家世代为韩国丞相,韩国灭亡后,我不惜万金家资,替韩国报仇,使人刺杀秦皇,令天下为之震动。如今凭三寸不烂之舌成为您的军师,并被封为万户侯,作为一芥平民,已经辉煌到顶点,我张良已经很满足了。我宁愿抛弃一切人间富贵,追随道家大师赤松子去云游四方。” 史家眼中之张良或许更为真实和理性,而黄河岸边百姓口耳相传的张良又可爱又可敬。
大水冲了龙王庙
■ 宣化寨的来历
城关镇宣化寨村位于黄河故道区,是一座仅500余口人的小村落。相传大禹治黄在此安营扎寨,玉皇大帝、碧霞 元 君、四海龙王聚首召开“治黄会议”,共同制定“恒疏顺导”的良策,才使横流不羁的黄河有了归路。会议还决定在此设立龙王庙,由东海龙王镇守河邦,当时的宣化被称作“落仙盘龙地”。 西周时期,宣化出了一位美貌又手巧的杏兰姑娘,她用黄河水养育的花草格外鲜艳而茂盛。周武王就在此建立国家级花园,命杏兰推广栽培技术,沿官道广栽鲜花。因举国鲜花多出于此,所以“落仙盘龙地”又称“鲜花寨”。 明嘉靖皇帝选美,术士推断此女定在黄河岸边阳武一带,且“头顶金碗,手执绿伞,红衣绿库,流萤护辇”。结果鲜花寨何天修之女秀苇入选,因此鲜花寨又名“选花寨”,后来以讹传讹,变成宣化寨。
■ 龙王庙显露真面目
明嘉庆年24年,黄河决口娄堤,浊浪滔天,无数村庄变成泽国。因泥沙沉积,常年享人间香火的宣化寨龙王庙消失了。洪水过后,村民眼见宣化寨沦为沙丘,只得重建家园,无暇顾及龙王安危,庙宇就逐渐被人淡忘了。 1991年农历二月初二,在这个民间俗称龙抬头的日子里,埋藏于地下数百年的宣化镇龙王庙真的抬头了。如今的龙王庙庙主娄季祖对庙宇出土情景记忆犹新,他回忆说,当时清理运出了好些泥沙,龙王庙才露出真面目,里面有4通石碑,9尊神塑。据考证,此庙重建于元末明初,座河南御水北,系当地百姓为祈风调雨顺而建。 村民都说,这真叫“大水冲了龙王庙,自家人不认自家人”。亏得庙宇深埋地下数百年,要不赶上“破四旧”早就被毁了。
宰相肚里能撑船
娄师德,唐朝宰相,今原阳县官厂乡双楼村人。他“称名相,列青史,享世祀”,不仅为阳武县第一人,就是洋洋中华史册能与之称伯仲者也寥寥无几。宰相肚里能撑船的故事就源自娄师德。 博浪境内黄河几次改道,风沙盐碱模糊了人们的视线,诸如娄师德墓葬,黄河故道很多文化遗存都处于考古价值高而观赏价值低的境地。如今的娄师德墓冢位于师寨镇安庄,东西长7.5米,南北宽6米,高1.45米。据县志办编辑蔺瑞卿介绍,墓前原立两通石碑,1966年被毁于“破四旧”时期,其中一通上书“唐封阁老平章娄贞公之墓”。
■ 唾面能自干
官场尔虞我诈、宦海沉浮,娄师德却总是面带微笑。有人讥讽他为“乡巴佬”,也有人笑称他为“弥勒佛”,不论中听与不中听,他还是一副笑脸相迎。 据说他有“唾面自干”的雅量。《新唐书》记载,娄师德教其弟隐忍之术,其弟答道:“兄长放心吧,以后就是有人往我脸上唾一口,我也不还口,自己擦去就是了。”而娄师德却说:“擦去易激起对方恼怒,不如让它自己干掉。”
■ 无私举贤能
大忠似大奸,大奸似大忠。娄师德是忠还是奸?镌刻于墓冢前的一副石联“才猷兼将相,度量纳乾坤”为其盖棺定论。关于他的几则小故事很能说明问题。 公元694年,娄师德任监察御史,赶上吐蕃犯境,唐将刘审礼战死,危急关头,娄请缨出战,他晓谕大唐国威,陈述种种厉害,使吐蕃罢兵,大唐西域化险为夷。后来,武则天亲自讨伐吐蕃,娄师德征杀战场,八战八捷。 据说,娄师德生活作风很过硬,女皇不信。有一天女皇精心打扮一番,召娄师德密谈。女皇谈笑风生,莺声燕语,夸赞他工作干得好,辛苦了,还挑逗他说:“此地唯有朕与爱卿,寡人与卿同欢,实乃对卿抬爱。”娄师德回禀:“人各有志,不可勉强,欺君之罪,臣实不敢为。”女皇乐中带嗔地说:“你真是个贞公!”娄师德随声附和:“谢主赐封!” 随着《狄仁杰断案传奇》的热播,观众对狄仁杰这位一代名臣有了更多了解,殊不知国之栋梁狄梁公正是娄师德举荐的。起初,狄仁杰并未得到女皇重用,娄师德屡次举荐非亲非故的狄仁杰。后来女皇问狄仁杰:“师德贤良吗?”狄回答:“不过一介武夫,军事上尚可,却不知有何贤良之处?”女皇笑答:“你就是师德极力举荐的,他确有知人之明,荐贤之德啊!”狄仁杰感叹道:“娄公大德,我和他差远了!”
朱元璋游黄河得城隍护佑
坐落于原武镇东街的城隍庙坐北朝南,现存有4座殿,石刻20余通。大殿明显有元代建筑风格,残存有二龙戏珠等彩绘。 据庙主郭俊卿介绍,城隍乃是“剪恶除凶,护国保邦”之神。该庙自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一直被粮食部门作为粮仓使用,很少有人见其全貌。在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中,大殿全貌得以重见天日。2009年,经省文物局专家考察鉴定,该大殿为明早期砖木结构建筑,部分建筑保留着元代建筑风格,是省内规模最大、年代最久、保存最为完整的一座城隍庙。 此庙位于黄河故道区,与黄河颇有渊源。公元1369年,明太祖朱元璋游历黄河,大臣们说黄河无风三尺浪,劝其走陆路,而太祖自视乃真龙天子,恶浪也得让他三分。当他游至原武时,黄河猛然间狂风大作,情势十分危急。忽见一帮身穿原武府衙号服的队伍围住龙舟,护拥着他与大臣靠岸,随后,这帮人马不知去向,原来是原武城隍。太祖遂敕封原武城隍为“显佑伯”,城隍庙香火更加旺盛。 记者采访原阳中部8乡镇的最后一站是全县黄河故道区最大的地方财主私人住宅、北方明清民居建筑——夏家院,现为原阳历史名人馆所在地。夏家院有房屋150余间,占地8000余平方米,其房屋木柱笔挺,屏风图案华贵,门窗巧辟蹊径,走廊错落环接,树木栽种有度,饰物布局得体。 在黄河风沙的侵蚀下,夏家院与县内其它文物一样,都有待进一步修缮。原阳历史名人馆李馆长告诉记者,上级部门即将为夏家院拨款修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