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致公党上海支部主委吴幼英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3/2 18:56:15  文章录入:OK  责任编辑:OK
 


中国致公党上海支部主委吴幼英提议放缓高铁建设速度,调整高铁运营政策。据悉,这一提议将纳入3月3日北京召开的全国政协会议。

民主党派成员反对扩建高铁

上海日报(Shanghai Daily)今天报道,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年度会议本周在北京登场之际,至少有1份提议缩小高铁规模方案,将提交高层谘询小组会议讨论。

反对扩建高铁的批评人士认为票价太高,且在很多地区,高铁服务并不符合一般游客需要,许多高铁列车旅客数量本来就稀少。国致公党上海支部主委吴幼英说,在对包括沪宁线、京津线在内的一些高铁线路进行调查后发现,中国高铁每公里的车费比日本和欧盟国家的同类服务高出25%至33%。

吴幼英对上海媒体表示,考虑到中国人在平均收入上和这些国家的巨大差距,中国目前的高铁票价绝不是普通民众可以接受的。

2006年十二月七日,致公党上海市委领导班子届中调整,吴幼英当选致公党上海市委主委。

吴幼英,汉族,江苏吴县人。一九四六年6月生于香港,是瞿秋白的第二个妻子的妹妹的女儿



中国致公党1925年10月10日在美国旧金山成立,是以归侨、侨眷中的中上层人士和其他有海外关系的代表性人士为主组成的政党。致公党上海市委是致公党在上海的地方组织,现有党员2250人。

瞿秋白祖籍无锡宜兴,在常州出生,

受瞿秋白之继女瞿独伊(曾用名沈晓光,是吴幼英的表姐)的嘱托,吴幼英到瞿秋白曾经任教的江溪学校前来学校看望师生

瞿独伊,曾用名沈晓光。1921年出生于上海,1928年至1941年在苏联生活,1946年分配到新华社工作。1950年3月,她和丈夫李何一起受组织委派到苏联创建新华社莫斯科分社。1957年回国后,在中国农业科学院工作。1978年后,在新华社国际部俄文组从事翻译和编辑工作。1982年离休。

杨之华(1901,2-1973,10)瞿秋白的第二个妻妇

瞿秋白,丧偶后,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任教。时年24岁。杨之华,浙江萧山一家道中落的绅士门第小姐,当地出名的美人。20岁时,和浙江有名的富二代沈剑龙相爱成婚。沈和朋友一起到上海后,经不起十里洋场、灯红酒绿的生活引诱,堕落了。此时,杨之华已生下一女。1922年杨之华只身跑到上海,参加妇女运动,认识了向警予、王剑虹等人,并于1923年底被上海大学社会学系录取。

瞿秋白当时是社会学系的系主任,他风度翩翩、知识渊博,在师生中声望很高。杨之华第一次听瞿秋白的课,就对他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

杨之华学习努力,又是社会活动的积极分子,瞿秋白与她渐渐熟悉起来。瞿秋白还做了她的入党介绍人。然而,当杨之华感觉到两人互有好感时,内心充满矛盾。她选择回避,跑回了萧山母亲家。面对人生的重大抉择,瞿秋白也苦苦地思索:既然沈剑龙已经背叛了杨之华,为什么我不能去爱?既然我真心地爱她,为什么不敢表示!于是趁放暑假的机会,瞿秋白大胆来到了萧山杨家。    

当时沈剑龙也在杨家。不曾想,沈剑龙竟然和瞿秋白一见如故,对瞿秋白的人品与才华十分尊敬、仰慕。面对复杂的感情问题,他们三人开始了一场奇特的“谈判”:先在杨家谈了两天,然后沈剑龙把瞿秋白、杨之华接到他家去谈,各自推心置腹,互诉衷肠,又谈了两天。最后,瞿秋白又把沈剑龙和杨之华接到常州,再谈。当时瞿家早已破落,家徒四壁,连把椅子都没有,三个人就坐在一条破棉絮上谈心。谈判结果是在上海《民国日报》上同时刊登三条启事:一是沈剑龙与杨之华离婚启事,二是瞿秋白与杨之华结婚启事,三是瞿秋白与沈剑龙结为好友启事。    

1924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纪念日这一天,瞿、杨在上海举行了结婚仪式,沈剑龙亲临祝贺。从此,瞿秋白和沈剑龙也成了好友,经常书信来往,写诗唱和。更有意思的是,沈剑龙送给瞿秋白一张六寸照片——沈剑龙剃光了头,身穿袈裟,手棒一束鲜花,照片上写着“鲜花献佛”四个字,意即他不配杨之华,他把她献给瞿秋白。

杨之华的妹妹杨之英是吴幼英母亲,吴幼英的父亲吴元坎是赴日留学生(杨之英也是赴日留学生),吴元坎一生从事新闻翻译工作,精通日语和英语。1941年,第二次世界大战进入了极其关键的一年,盟军亚洲司令部急需既懂英语又懂日语的翻译人才,吴元坎由此应聘,成为驻印盟军的高级翻译。从1941年起,吴元坎夫妇在印度工作、生活了四年多时间,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即使远在海外,吴元坎夫妇也一直牵挂着命运多舛的祖国。1946年,二战的硝烟虽已散尽,饱受战火洗礼的祖国却面临着两种命运、两种前途的决择。此时,吴元坎夫妇毅然放弃了国外优厚的生活条件,举家返国。在归国途中,吴幼英降生在香港。

在吴幼英的一生中,有两位亲人对她的成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一就是她的父亲,他淡于名、远于利,常叮嘱孩子要朴实、诚恳,他的教诲给吴幼英打下了生活的底蕴。其二就是她的姨妈杨之华——革命先烈瞿秋白同志的爱人、著名的妇女运动领袖。

吴幼英小学毕业后来到北京,在杨之华的身边学习、生活。至今她还清晰地记得杨之华给她辅导功课、讲革命故事的情景:“当时,我放学回家后,总是倚在门口,等着姨妈归来。她经常检查我的作业,给我讲革命斗争的往事,教会我如何坚强,教导我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

同样,杨之华的为人处世风范也使她印象深刻:“她身为高级领导干部,却从来没有‘官架子’,对秘书、对司机都是那么真诚、那么亲切、那么热情,在我以后的工作中,一直以她为榜样。”

吴幼英在姨妈的熏陶下不仅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培养了正直刚毅、嫉恶如仇的品格,更重要的是像杨之华这样的整整一代老布尔什维克对共产主义理想的执著追求深深打动着她幼小的心灵,使她从小树立了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忠诚。她立志做一名人民教师。中学毕业后,她考入北京师范学院历史系,毕业后在教师的岗位上一干就是十六年。

吴幼英利用分管区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的机会,借助于卢湾区境内的中共一大会址、中山故居、周公馆、共青团中央旧址、韬奋纪念馆等一大批革命历史遗产以及众多革命志士留下的丰富历史资料,推动编写《卢湾史话》。后《卢湾史话》经改编成为《我们的卢湾区》一书,被列为全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乡土教材,很受师生欢迎,当时的国家教委到对此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1993年4月,吴幼英被选为上海市卢湾区副区长,分管教卫文体工作。

上海中心城区寸土寸金,当卢湾区政府专辟三万多平方米土地、投资近3亿元人民币建设区体育中心及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决定一经作出,便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家一方面钦佩卢湾区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的魄力与勇气,另一方面也担心这项耗资巨大的工程会否沦为华而不实的“门面工程”,在建设工程中政府能否解决好纷繁复杂的各类矛盾。从2001年8月该工程完成立项,到2002年11月12日工程打下第一根桩,先后历经选址、规划用地、建设用地动拆迁、配套征询、各类办证及设计、勘察、监理、招投标等诸多工作,特别是工程涉及的动拆迁单位较多,需要克服的困难也较多。为此吴幼英倾注了相当大的精力,目的就是要使这个功能齐全的体育中心及青少年活动中心能早日落成,为卢湾区乃至全市市民提供现代化的体育活动场所。对于中心的功能设计,吴幼英特别指示设计单位应同时兼顾重大活动及人民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充分做到一地多用,多重功能,资源共享。尤其是对周围居民反响较大的射击场,不仅从“扰民”的地面设计变成了完全隔音的地下设计,更通过多家单位共用共管,大幅提高了场馆的利用率,真正把爱民与节约的理念落到了实处。尽管这块上海中心城区最大最集中的群众体育活动场地尚未竣工吴幼英就已走上了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工作岗位,但她依然关心着工程的进展情况。

2003年7月,吴幼英再次面临人生中的角色转换——出任上海市监察委员会副主任。尽管接到任命通知时吴幼英感到有些突然,但她依然毫无怨言地接受了党和人民赋予的新任务。监察工作涉及面广、信息量大、系统性强。这些对当时已年届57岁的吴幼英而言,挑战性相当大。但她依然有如当年完成从教师到党政机关工作人员身份转变那样认认真真虚心求教、从头学起,并很快胜任了新的岗位。

------------

关于民主党,香港民主党与香港公民党(香港议员吴霭仪所在的党)2011年2月23日在香港立法会前香港民众示威 http://www.youtube.com/watch?v=Srzau-e3cTU (本人自拍 翻墙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