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店柴埕吳家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半山客  文章来源:饶客网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2/23 0:32:28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新店柴埕吳家

吳氏相傳為為西岐泰伯之後,因泰伯入吳,吳人戴之為主,後世即以其國號稱為渤海東吳氏,視為吳氏之始也。千百年後其宗族移民閩、粵兩省分兩路南移,入閩始祖祭公字孝先,奉旨收捕黃巢叛黨,於唐禧宗中和4年(884)率兄第三十餘人由河南光州固始縣入福建。初居興化府莆田縣,然後子孫分支漳泉各地。另一支派則於五代年間後晉高祖天福元年(936)蜀國駙馬宣公由四川之良州攜妻子徙居江西省臨川縣石井,至宣公之孫宥公于宋仁宗天聖5年(1027)移居福建汀州府寧化縣,以後子孫移居福建漳州,廣東等地者日眾,遂為閩人及粵人。

而來臺之吳氏族人無論閩人粵人,其源流皆一本同源為祭公之後。新店安民街近及人中學處,有一吳氏族人之宗祠號曰「永思堂」,其族之祖籍為福建省漳州府平和縣,取名永思堂,是為了紀念其先祖艱苦的奮鬥,原本永思堂原建在廣東省潮州府饒平縣埔平寨一株梅樹下,當時由於群居之族人眾多,宛如一個巨型的家族城寨一般。時值明朝末年,國家動盪不安,有一流寇余秉仁聚眾攻寨,吳氏族人拒戰匝月,卻因為祖宗忌辰一時群飲失守,閤族罹難者多不勝數。故後代子孫相傳至今,乃不與余姓人士通婚。

而永思堂為吳逸觀所居,其生二子,長子為吳正直,於明朝末年遷入福建遂為開漳之祖,稱為一世祖。至六世祖吳樸厚生五子,長子吳廷陞在和邑,其餘皆渡海來臺,次子吳廷實為原住民所殺;三子吳廷意住彰化、嘉義處未知絕續;五子吳廷在無娶;唯四子吳廷祿在淡水廳拳山堡大坪林十四張庄開闢土地為渡臺開基主。

吳廷祿娶妹娘為妻,下生七房,分別為長房文心(天記)、次房文會(地記)、三房文錫(山記)、四房文章(川記)、五房文滿(日記)、六房文貴(月記)與七星文才(星記),家境富裕,因念及木本水源之恩,將六子文貴撥回福建和邑顧守墳墓並買和邑東門外厝為祖祠,自第九世起,這七房均遵照所編之二十四字昭穆以傳後世告慰先人:「永長嘉芳、振祖榮宗、克生俊秀、為有賢良、忠孝繼起、善守用光」。

自廷祿公逝世之後,七房子孫從十四張開枝散葉,大房除留在新店外亦遷往士林,二房在八芝蘭堡建屋號咸齡,三房在牛稠湖口建屋號「永思堂」,五房在暗坑柴埕建屋號「吳厝底」,即現今安民街之永思堂。原來的吳厝底是由吳文滿的三子吳永現帶頭興建,現在氣派雄偉的吳厝底則是於民國73年(1984)因公廳老舊改建而成的,而後亦號「永思堂」。其建築形式為二層樓,為一頗似家廟的宗祠。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家庭或祠堂的祖宗牌位都在中間神明的旁邊,然因永現公是秀才,永思堂內供桌上神明位於側面,祖先牌位則在中央,和一般民宅公廳有所不同,據說是有御封「秀才」之故。吳家世代務農,除勤奮耕作之外,先祖亦秉持「讓他、閃他、不理他」的處世哲學,因不與人爭,默默耕耘,反而使得家產大量累積,當時暗坑的頂城、下城、十四份、吳厝底、虎仔山一帶幾乎都有吳家土地,吳家在暗坑是有名望的大戶人家。

渡臺開基祖吳廷祿生於清康熙58年(1719),卒於清乾隆51年(1794),故推算其家族來臺約有270年左右,按民國41年(1952)出版之吳氏大族譜記載,當時在新店地區之吳氏家族約有120戶,現已傳到第十五世榮字輩,其在新店地區開墾之功及人丁之盛不可勝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