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珠玑巷”风波
前段时间不少宗亲在网上信息交流栏目内登载出自“朱氏巷”或“猪屎巷”短文,恰好与广东南雄市客家人祖地“珠玑巷”谐音。因当时忙于他事,无法顾及。今根据《中国吴氏通书》p34登载的“珠玑巷风波”摘录整理成文,或许对诸多寻根者有所启迪。
珠玑巷是现今居住在广东、广西、港、台、澳及南洋各地数千万客家人的故土。
其一、据民间传说,南宋期间,皇宫里有个姓胡的妃子耐不住宫廷的凄清生活,便设法化妆遛出宫门,来到停泊在京城临安一处码头的大商船上。这艘商船的主人便是珠玑巷富翁黄贮万,于是黄便将此逃妃带回家并秘藏起来,但后来终被 一个家奴告发了。于是,上边下令地方官着力搜捕,珠玑巷人得到消息后,生怕受到株连,便于一夜间逃散了。不少客家人的族谱中都 提到这件事,因而有一定的依据。但此事不是发生在南宋初期,珠玑巷人的向外大逃亡是发生在南宋初期的事,实与金的南侵及威胁有关。
其二、远在唐代玄宗年间,广东人张九龄曾任唐玄宗的宰相,在任期间,在大庾岭中间开凿出一条路来,即著名的“梅关古道”并在最险要处修筑了一道关卡,扼守住这个千年来的南北要道,此关即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岭南第一关”。大道筑成后,便有一些北方人越过“岭南第一关”来到大庾岭南麓。有一个叫张昌的人及其后代在这里发达起来之后,便在大庾岭南麓属广东南雄县境建起一座村庄,取名“珠玑巷”。后来历代战乱,特别是金国对宋的战争,黄河和长江流域许多受践踏的北方百姓纷纷越过“岭南第一关”许多人就在珠玑巷附近定居下来,于是这里先后出现大大小小几十个村庄,通称“珠玑巷”、“珠玑里”或“珠玑村。
其三、珠玑巷原来叫敬宗巷,据史料记载,珠玑巷得名始于唐朝张昌。昌之先,为南雄敬宗巷孝义门人。其始祖辙,生子兴,七世同居。唐敬宗宝历元年,朝廷闻其孝义,赐与珠玑绦环以旌之。因避敬宗讳,改所居敬宗巷为珠玑巷;另一说为“珠玑巷”本为北宋时开封府祥符县珠玑巷,南宋时这些人因战乱被迫离乡背井,对中原故土眷恋难忘,有人就把老家开封府祥符县的“珠玑巷”的名称用来称呼新居留地,于是便有了南雄“珠玑巷”(位于南雄市北9公里的沙水村)。
尤其是公元1126年底,金人攻破开封并掳走了徽、钦二帝,全国一片惊恐,使中原百姓纷纷南逃。江西、湖南各省百姓亦恐金兵再渡江南侵,也纷纷向南迁移,许多人越过“岭南第一关”,在珠玑巷一带定居下来。其次是逃避天灾人祸,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珠玑巷流行瘟疫,人死过半,不少人为逃避瘟疫陆续外迁。南宋绍兴元年(1131),以贡生罗贵为首珠玑巷有33姓、97户好几百人乘坐木船或是竹筏顺浈江而下去开辟新天地。临走前,他们隆重地祭祀天地,祈求老天爷保佑他们一帆风顺、逢凶化吉,并宣读誓词:“珠玑流徙,罗湛郑张,尹文苏谢,陈麦卢汤。温胡赵伍,曹欧李梁,吴冯谭蔡,阮郭廖黄。周黎何陆,高发其祥,九十七户,开辟烟瘴。三十三姓,永镇南方,子孙万代,为国栋梁。文经武纬,愈远愈昌。”
这些包括了一些吴氏人在内的迁徙队伍从浈江顺流而下,大部分到达珠江三角洲,亦有一部分沿西江而上进入广西,然后再从这些地方向各地迁徙。向外流亡的珠玑巷人的后裔今天至少有几千万人,其中有不少人在各行各业中很有建树,应了祖先“俞远俞昌”的祝愿。
棠阴吴耀彬摘录整理
二00六年仲夏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