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25军老战士——吴顺智、吴战行、吴先元、吴文桥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gohwu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1/1/5 11:29:54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红25军老战士——吴顺智、吴战行、吴先元、吴文桥

吴顺智(照片)点击查看原图

吴顺智同志1914年1月生于河南省商城县,1932年2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红25军,193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了徐海东将军率领的红25军长征。红军时代,历任班,排长,连指导员,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二师副营长,团副参谋长,营长,解放战争时期,任县大队副大队长,31军副团长,

1951年月1月任28军244团团长,1954年月1月离职休息待分配,吴顺智同志先后了参加了劳山,榆林桥,淮海,解放上海,东山岛等著名战役。吴顺智同志忠于人民,忠于党,作战勇敢,光明磊落,朴实直率,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中共党员,老红军,吴顺智同志(正师职)于2003年7月4日在合肥病逝,享年90岁。

吴战行(照片)点击查看原图

吴战行,1918年出生于新县箭厂河乡竹林村一户农民家中。他的家乡箭厂河是大别山区革命的策源地,地方党领导人吴焕先、曹学楷在这里宣传革命,发动农民,建立农民协会和革命武装。吴战行受革命的影响,于1932年5月参加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被编入国际少年团第五连任战士。不久,在战斗中负伤,由于受张国焘“左”倾机会主义的危害,红四方面军在反国民党第四次“围剿”中失利,被迫西征川陕。

吴战行伤愈后,根据地形势日愈艰苦,他到处寻找红军部队。1933年5月,他加入红二十五军,被编入七十五师二二三团任通信员。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吴战行由于负伤被留在根据地。伤愈后,找到中共鄂东北道委,参加了便衣队训练班。毕业后任便衣队指导员,带领便衣队活动在灵山一带,战斗在敌人的心脏。其后,红二十五军由皖西到达鄂东,吴战行被编入独立团任手枪队排长。1936年5月,任手枪队队长。
  
  抗日战争开始后,红二十八军改编为新四军第四支队。吴战行任四支队手枪团排长,参加了无为、卢江战斗。1939年10月,新四军进行整编,吴战行任新四军第二师九团机炮连指导员。在攻打复兴集战斗中负伤。1940年1月,调任二师印刷厂厂长。1942年5月,任二师师部指导员。同年12月,入抗大八分校学习。1944年6月,调任甘泉支队组织股长。华中党校毕业后,任建阳纵队政委。
  
  解放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五分区独立团政委、苏北军区独立团政委、苏南军区教导旅机炮团政委。参加了淮南煤矿的护矿斗争和淮海战役、渡江战役。参与指挥和领导苏北地区的解放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吴战行历任华东警备十旅政治部主任、华东公安十七师政治部主任、江苏省公安总队政委、连云港要塞政委、守备十八旅政委、六十八军政治部主任、山东建设兵团政治部主任、山东省军区顾问等职。在长达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多次负伤,被评为二等甲级残废。1983年因病在济南去世,终年65岁。 
  
  
  吴先元(照片)点击查看原图

吴先元,1898年出生于新县箭厂河乡竹林村,早年丧父,靠母亲给别人做针线活维持生计。幼年时在本村读了两年私塾,因家贫被迫辍学,先随师学木工活,后给地主当长工,受尽了剥削和压迫。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吴先元在本族弟兄吴焕先的教育和影响下,1927年2月参加了村农民协会,同年11月参加了著名的“黄麻起义”。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长期担任村苏维埃主席和合作社主任工作。1933年5月,吴先元转入部队工作,先后任红二十五军经理处总务科长、红二十五经理部主任。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北上长征,吴先元留在根据地坚持斗争,任皖西道委经济处主任,翌年4月任红二十八军经理部主任。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吴先元克服重重困难,为红军、道委机关、后方医院提供物资保障,为红二十八军坚持三年游击战争作出突出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吴先元任新四军第四支队供给部长。为保障供给、支援前线,他发动群众,大力发展生产,积极创办和扩建医院、兵工厂、被服厂,使第四支队能自立更生、独立自主进行抗战。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吴先元任新四军二师供给部长。1945年任第五师供给部长,为军队提供了必需的物资保障。
  
  1946年6月,国民党进攻我中原解放区,根据党中央“立即突围,生存第一,胜利第一”的指示,中原主力部队进行战略转移,经过浴血奋战,7月底突破敌人包围。部队突围后进入陕西省镇安县境内,敌人尾追紧逼,战斗频繁,加之疾病流行,少数同志因年大体弱和疾病影响,无力跟随主力部队继续前进,上级批准担任中原军区供给部部长的吴先元和张成台、李期祥等五位同志暂时离开部队,化装奔赴延安。8月10日他们行至镇安县文家庙附近时,不幸惨遭国民党杀害,是年48岁。
  
  1954年清明节,当地政府对他的遗骨重新安葬,1982年树立纪念碑,1998年将其遗骨迁至鄂豫皖苏区首府烈士陵园安葬。

吴文桥(照片)点击查看原图

吴文桥,1919年12月出生于新县箭厂河乡何岗村一户贫苦农民家中。1928年冬参加童子团,并任村儿童团团长,为红军和苏维埃政府站岗、放哨、查路条。1935年12月参加红军,先后在鄂东北便衣工作队、红二十八军学兵连、游击队、军交通队任战士。在鄂豫皖苏区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
  
  抗日战争时期,吴文桥被编入新四军第四支队,历任四支队司令部交通队班长、政治处特务员、排长、党支部书记、连指导员。193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12月,他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五分校学习。在学习期间,担任队学习组长、党支部委员。1941年1月,调到刘少奇同志身边工作,任特务员、党支部委员、党小组长。由于工作出色,曾受到军长陈毅、参谋长赖传珠的表扬。1943年5月,调到延安抗日军政大学第七分校,在干部队队长、党支部书记、指导员。在校工作期间,他工作积极,先后三次被评为模范党员。同年11月,在抗大七分校冬训军事大练兵中被评为二等学习模范、二等模范射击手和模范干部。1944年9月,被评为一等模范工作者,出席了延安联防军英模大会,受到了毛主席、朱德总司令和周恩来副主席的接见。毛主席在他的日记本上题写了“英勇奋斗”,并将绣有“为人民服务”的手帕赠送给他。
  
  解放战争时期,1946年1月,吴文桥进入东北,任吉敦军分区总支部书记。1947年9月,调任东北民主联军第十纵队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党支部委员,后任十纵队后勤部政治处副主任、党委常委。后任四十七军一四○师四一八团政治处副主任、党委常委。参加了东北秋季攻势作战和辽沈战役、平津战役以及南下作战、湘西剿匪等。
  
  新中国成立后,他任四十七军后勤部政治处主任、党委常委。后调任军卫生部政委、常务书记。不久,又调任军后勤部副政委。抗美援朝开始后,他随部队入朝参战,并代理后勤部党委书记。归国后于1953年5月入中南军区第一文化速成班学习,并兼任学习班区队长、支部委员。1955年3月,调任海军南海舰队后勤部政治部主任、党委常委、监委副书记。1962年3月,入北京政治学院学习,兼任党支部副书记,党小组组长。1963年8月,回南海舰队工作。1955年9月被授予上校军衔。1981年11月离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