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棣私塾培养出的“海丰吴氏”首名进士吴自肃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鹰翔棣州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30 8:26:24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无棣私塾培养出的“海丰吴氏”首名进士吴自肃

 

    作为封建科举预备教育之一的无棣私塾不仅见证了持续千余年的科举制度的兴衰,而且成为无棣掇英撷秀、科甲如林的“摇篮”。其中,“海丰吴氏”第一名进士吴自肃就是无棣私塾培养出来的一位佼佼者。

    吴自肃(1630—1712年),字克庵,号在公,山东省海丰县(今属山东省无棣县)人,清顺治十一年(1654年)中举人,康熙三年(1664年)科进士,授职江西万载县令,仕至山西河东道布政使司参议加一级。

    吴自肃是“海丰吴氏”第十世传人吴永孕的长子。吴永孕(1609—1694年),字绳甫,号耐翁,明痒生。吴永孕虽学识渊博,然每次科举都名落孙山。心灰意懒的他放弃科举仕进念头,在故里海丰一边耕作一边敦促子孙习儒读经。当时,吴永孕家业贫薄,常无隔夜米。可是,这丝毫也阻挡不住他对两个儿子以科举入仕的渴望,并将重振科场的希望寄托在儿子身上。他常对元配杨氏说,就是砸锅卖铁也要孩子们上私塾求功名。

    “私塾”又称“私学”、“私馆”、“乡学”,为民间私人延师开办的学校,它与“社学”、“义学”一样,是蒙童教育的一种形式。私塾始于周代,盛于春秋战国,至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无棣私塾已遍及县内大多数乡村,全县有私塾180处,学生1980名。

    在无棣,私塾以其资金来源可分为四类:一为“村塾”,一村或临近几村的部分农民自愿结合,推举出学董,延请落第秀才以教授子弟,上“村塾”者多为家境中等上下的农家子弟;二为“族塾”,利用家族公产或族人集资设立的私塾,入塾者皆宗族子弟;三为“家塾”,官僚、地主、豪绅等仕官富家自设学馆,教授本家子弟识字;四为“学馆”,仕途不得志的儒生自己在家或租房自行设馆,招生授业,收取学费。在无棣,每所私塾多为1名塾师(教师),学童(学生)不分班级,不定人数,三五人至一二十人不等,入学年龄亦不受限制,儿童、少年,甚至青年均可。

    吴自肃年幼时,海丰连年闹饥荒,饿殍遍地,家里仅靠租地灌圆以维持生计,所以吴永孕只能把吴自肃送到村塾去读书。

    吴自肃自幼就有惊人的才气,“生而颖异,就塾日记数千言甫能文,下笔辄擎长老”。吴自肃知道家境贫困,所以他格外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14岁那年,吴自肃进入私塾学习,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名贤集》、《千字文》、《千家诗》等,待学业略有进展后,再学“四书”、“五经”等清代科举通行教材,为将来到高一等的学宫深造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功底。吴自肃15岁那年以《成人不自在》为题写了一篇文章,轰动十里八乡。漫卷诗书喜若狂的吴永孕用他那双因耕作而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吴自肃的头,欣慰地说:“肃儿,为父虽饱读诗书,可屡试不中。我们‘海丰吴氏’要光大门楣,就靠你了!”于是,吴永孕在劳作之闲更加忘我地检查指导吴自肃在私塾的功课,讲字义、文义、经义,练“对课”(作对联),习写“八股文”,并取出先辈时贤文章不耐其烦地向吴自肃讲解。同时,四处访求名师硕儒,精心教诲。吴自肃曾经深有感触地说:“不孝之滥厕儒林,得力于庭训者实多。”后来,吴自肃果不负他父亲的一片苦心教诲,17岁即补博士弟子员,24岁在学宫月科“三试皆冠军”,25岁以第56名中举人,35岁中进士第21名,殿试二甲第35名,以自己傲人的取科成绩,光大了门楣,振兴了吴氏。

    吴自肃步入仕途后,能征善战,忠贞善政,“真乃忠臣良将也!”(康熙语)。同时,作为“海丰吴氏”第一位进士出身的官员,吴自肃非常重视文化教育。吴自肃在江西万载任县令五年,重兴教育,恢复学堂,亲自给诸学子讲授扶国爱民的道理。吴自肃升职离任时,万载百姓为其捐建讲堂,匾额曰:“南棠岘石”。万载百姓又为其建名宦祠,颂其功德。吴自肃以云南提督学政职在云南主持乡试期间,侧重选拔寒门学子,大开读书之风气,“以齐鲁文章,抗颜倡导,更拔其士之尤者,出资饩俾主讲席,率其子齿诸俊秀肆业焉。”吴自肃丁忧回山东海丰时,当地百姓遮道挽留,并为其建生祠,供祀在云南河东名宦祠中,刻石以书其德。吴自肃补任山西分守河东道时,捐俸银倡修蒲州文庙,又捐俸银六百两增建郡城书院,亲自为生员考课。“萁学宫共成说礼敦诗之美,拓讲堂而殿课兢进贤书”(《崇祀河东名宦录》)吴自肃病逝后,被列入山西河东名宦,以示奖励。

    吴自肃在朝为官时不但非常重视对自己所辖子民的文化教育而且也非常注重吴氏家族的科举试艺,他亲自作《作文家法》指导吴氏子孙试艺,“尽题之相,穷文之形,巨细综该,条理贯彻,如彼大匠引绳切墨,莫不方圆合度,长短协宜,虽有智巧,罔或逾越。”

    自从吴自肃成为“海丰吴氏”第一个进士后,极大地鼓舞了吴氏家族“以文教兴家、以科举入仕”的热情,吴氏子孙纷纷以吴自肃为榜样,刺股悬梁,奋发读书,以期科举取仕为官,家族兴旺发达。如此,吴氏家族渐渐地步入科场崛起之路,先后出了吴自肃、吴象宽、吴坛、吴熙曾、吴侍曾、吴式敏、吴式群、吴式芬、吴峋等9名进士,号称“进士世家”,并享有“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进士之家”美誉。

    “父因子贵”。吴永孕教子崇儒重文的心血非但没有付诸东流而且得到了丰厚的回报。吴自肃凭科举考试赢得“铁饭碗”成为国家“公务员”后,吴永孕终凭吴自肃被朝廷封为奉政大夫、云南提学佥事,彰显于世。也是“父因子贵”。吴自肃继承了其父“崇儒重文”的钵盂,培养出了“海丰吴氏”第二个进士吴象宽(吴自肃三子)和“海丰吴氏”第三个进士吴坛(吴自肃嫡曾孙),并以嫡孙吴绍诗(1699—1776年,字二南,号蚁园,江西巡抚、吏部侍郎加吏部尚书)赠荣禄大夫、刑部尚书。同时,吴永孕也以嫡曾孙吴绍诗赠荣禄大夫、刑部尚书。“海丰吴氏”四代出了三个进士、三个一品官,一时传为美谈。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被迫“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持续了千余年的科举制度在中国遂废止。到了20世纪30年代以后,新式学校在无棣日渐普及,但私塾这一封建应科教育体制仍占有一定的数量,虽几经废止,仍延续不绝。直至1945年,无棣县全境解放,各类初级小学、高等小学、中学取代了私塾,私塾方消失殆尽。同时,随着科举取士制度的最终废止,“海丰吴氏” 延续了200余年的“以文教兴家、以科举入仕”的光荣与梦想随之幻灭,吴氏家族逐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