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峋情注乡梓修书院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鹰翔棣州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30 8:24:50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吴峋情注乡梓修书院

 

    吴峋从京城辞官回到故乡山东海丰(今山东无棣)后,看到昔日陪伴自己和“海丰吴氏”子弟们读书的希贤书院杂草丛生,墙皮脱落,不禁暗暗伤神。他对族人们说,“海丰吴氏” 之所以能有“进士世家”、“尚书门第”的美誉,希贤书院功不可没!于是,他拿出一部分钱物,对希贤书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使希贤书院重新传出了朗朗的读书声。

    吴峋(1837—1892年),字庾生,号绣峰,为“海丰吴氏”19世孙,清同治四年(1865年)科进士,是“海丰吴氏”家族中第九名进士,也是“海丰吴氏”家族中的最后一名进士,官至礼部郎中,掌湖广道监察御史加二级,诰授中宪大夫。

    吴峋修缮的希贤书院院址位于山东省武定府海丰县城里西街北侧(今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海丰街道办事处西关村),原名“海邑社学”,始建于清乾隆四十二年(公元1777年),停办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

“书院”之名,始于唐代。至五代时,书院始具有学校的性质。明代后期,书院遍及州县。无棣有记载的书院只有一所,即希贤书院。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福建福州人林芳春来海丰做县令,购置了67亩学田,又在“海邑社学”增建房舍5间,使书院的房舍达到25间,并将“海邑社学”更名为“希贤书院”。

    书院是我国历史上科举取仕的一种特殊教育体制,希贤书院亦是如此,其教学目的主要以应科举考试之需。希贤书院设董事会,由县内乡绅硕儒组成。董事会推举主持书院工作的山长(后称院长)负责书院行政管理。山长延请学行素著的举人任教,课程以读经为主,兼攻理学,尤须熟读《二程遗书》、《朱子圣书》、《小学》等。书院肆业生童分两类:一类为准备应乡试的生员,编为“文生月课”,每月定期来书院听讲,并送诗文请教师批改;另一类是经过考试合格或以相当程度入院专攻经史的文童编入“童生常课”,常年住书院攻读,以备府试应考。希贤书院藏书计300余册,供生童诵习。

    鸦片战争后,延续千年的科举制度渐渐衰落。特别是清光绪二十七年(公元1901年),清政府废除科举考试用“八股文”后,山东海丰希贤书院遂于清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年)停办,“寿终正寝”。同年,海丰县在希贤书院旧址开办了海丰初等小学堂。清光绪三十年(公元1904年),以进士授海丰知县的杨增辉创办了海丰高等小学堂,学堂堂址亦选在原希贤书院旧址,设一个班,有学生30余名。中华民国四年(1915年),无棣县在希贤书院旧址创办师范讲习所1处,初建时招生一个班,计26名,学制3年,中华民国七年(1918年)停办。中华民国十三年(1924年),无棣县在希贤书院旧址重办师范讲习所,仍设一个班,教职员5名,招生50名,开设国文、算术、物理、化学、地理、历史、心理学、教育学、音乐、美术、体育、手工等课程。开学三个月后,迁至县城东关,更名“东关师范”,中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停办。

    吴峋情注乡梓,葺城池、修书院、举义学,因操劳过度,中年即逝。乡人感其德,谥曰:“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