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家码头与海丰吴氏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鹰翔棣州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30 8:15:13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吴家码头与海丰吴氏

 

    位于德惠新河山东无棣段北侧、距无棣县碣石山镇镇政府驻地东北2.5公里和2公里处有两个自然(行政)村——大吴家码头和小吴家码头。据吴姓谱书载: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吴姓从河北迁安迁此立村,因村址靠近德惠新河,经常有船只在此停泊,又因吴姓较多,故取村名为大吴家码头。明朝永乐十三年(1415年),吴姓又在大吴家码头附近立村,因村址小于大吴家码头,故取村名为小吴家码头。

 

    这里提到的吴姓即“海丰吴氏”六大支脉之一的吴士豹支系。

 

    吴士豹为吴汉(?—公元44年,字子颜,河南南阳人,东汉大司马,封广成侯)后裔,吴传之孙、吴汪社之次子。元朝元统三年(1335年),吴传从安徽省休宁县璜源村迁居大都(今北京),任翰林院宣使,官至户部员外郎。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徐达(1332—1385年,明朝开国军事统帅)攻克元朝大都城,元朝灭亡。元朝旧官僚被没收家产,或被杀被逐,或纷纷逃亡。吴传携子孙流徙于京师永平府迁安县(今河北省迁安市),寓居南门里,耕读为业,诗书传家。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1360-1424年,明朝第三代皇帝)下旨移民,补充畿南地区(今海河以南、沿南运河两岸的河北省东南部,以及山东省德州市东部地区)人口。当时,吴汪社有六个儿子,除排行第四的吴士义留居迁安县南门里原籍外,长子吴士安、三子吴士爱、五子吴士智、六子吴士旺奉旨南迁海丰(今山东省无棣县)、盐山(今属河北省沧州市辖);留居文安(今隶属河北省廊坊市,古为燕赵之地)建城的次子吴士豹也奉旨举家起程,迁往海丰。从此,吴氏五兄弟分散齐燕之界、渤海之滨,各自立村。再以后,吴士义之子吴高崇、吴高仁又迁入盐山立村,形成了“海丰吴氏”的六大支脉。因长门吴士安居山东省济南府武定州海丰县东南关村(今属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海丰街道办事处),历史上俗称“海丰吴氏”。“海丰吴氏”至今已下传二十五世,估计人口约8万人,其中吴士豹后嗣约3万人,主要分迁冀鲁两省,远及京津晋闽苏皖沪和东北三省,是“海丰吴氏”人口最多的一支。

 

    无棣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特别是 “海丰吴氏”家族以“一方望族”著称齐鲁,有“进士世家”、“尚书门第”之称。其中,“海丰吴氏”吴士安支系在清代人才辈出,盛极一时,从吴氏十世祖光禄大夫吴永孕到十九世孙中宪大夫吴峋,科贡举人20名,进士9人,家乘宝印为“祖孙父子兄弟叔侄进士之家”,有仕录考稽者逾百人,含一品官6人、二品官9人、三品官2人、四品官5人、五品官18人、六品官以下62人,素有“七巡抚、八侍郎、九封光禄,三翰林、五资政、十朝邦禁”之美誉。而“海丰吴氏”吴士豹支系亦是科甲连第、高官簪缨。据统计,从明朝起,吴士豹支系出了进士、举人、增贡、廪庠生员,内阁中书、州官县丞、奉直大夫、登仕郎、承德郎等科贡仕官名人达123人之多,堪称“海丰吴氏”一支奇葩。 

 

    吴士豹支系不但人才济济而且英杰辈出。远的不说,单说在解放战争期间,大吴家码头村的吴姓子弟为了“保家乡”、“保饭碗”,彻底翻身得解放,纷纷报名参军,涌现出一大批“母送子”、“妻送夫”的典型。1947年,大吴家码头村就组建了一个连的中国人民解放军,被无棣县人民政府命名为“参军模范村”,被渤海军区第四军分区授予“吴家连”红旗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