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自珍与吴式芬对孩子教育的对话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张永军  文章来源:海丰吴氏蒙学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30 8:10:29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原题《龚自珍的遗恨与吴式芬的后福》
作者:张永军 来源:鲁北晚报
龚自珍和吴式芬都是清末名臣,两个人最大的不同体现在孩子教育上。吴式芬在教育孩子上,非常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而龚自珍的长子龚橙因为疏于调教,虽然小小年纪,却非常的狂傲,后来竟投靠了英国人,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火烧圆明园,成为千古罪人……

    □张永军(无棣)      
                    
    吴式芬和龚自珍是多年的好朋友,虽然他们一个祖籍山东海丰(今山东省无棣县),一个祖籍浙江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但因为两个人出身相似(都出身于世代官宦学者家庭),遭遇相同(都科举坎坷,龚自珍先后参加了六次会试,

    38岁才中进士;吴式芬三试中举,考中进士的时候已有四十岁出头),而且,两个人都酷好金石收藏。因此,当道光十六年(公元1836年)已官至翰林院编修的吴式芬暂居于北京宣武城南坊的时候,他和慕名前来拜访的的龚自珍一见如故。尤其是得知两家竟然隔巷毗邻而居,他们两个人更是惊喜非常。从此,每当罢朝之后,吴式芬和龚自珍两个人经常把收藏的金石拓片相互传赏。在两年多的朝夕相处里,吴式芬和龚自珍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后来,吴式芬离京赴江西补南安府知府,龚自珍特意组织了王菉友、汪孟慈、陈颂南、念庭、何子贞等不少好朋友在宣武城南广恩寺设宴为吴式芬践行。分手后,两个人仍然不时有书函赠答、诗词唱酬,光龚自珍就在短短时间内给吴式芬写了十八封信。在信中,两个人或谈国事、或论金石,或道珍重,可以说无话不谈。

    当然,在相互交往中,吴式芬也发现自己和龚自珍在性情志趣方面有很多不同。比方说,在待人接物上,吴式芬秉承中和,龚自珍则不免偏激;在个人喜好上,吴式芬潜心金石,龚自珍更倾心诗律。两个人最大的不同,则体现在孩子教育上。吴式芬在教育孩子上,非常注重日常行为习惯的培养,他手上专门有一本家传的《授蒙浅语》,这上面对于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如何运笔写字、请教师长,都一一讲到、说明。吴式芬严格遵照《授蒙浅语》的要求教导孩子。是以,他虽然19岁就做了父亲,但他的长子重周被他教导的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人见人夸。龚自珍尽管也多次劝勉孩子们要踏实做学问,但每每更心仪顺其自然,不讲求细节。他的长子龚橙因为疏于调教,虽然小小年纪,却非常的狂傲。因此,龚橙虽然自幼聪颖,有“神童”之誉,但因为放荡不羁,并不被人们称好。

    吴式芬看在眼里,急在心上,曾数次劝告龚自珍注意孩子的教育问题。甚至在他四十三岁喜得次子吴重憙后,在孩子的“百岁宴”上,他仍然对前来道贺的龚自珍提起。可惜,龚自珍并没有真正听进去,有时,吴式芬说得多了,他还以"扫一屋"和"扫天下"来回敬,说"树大自直",孩子只要聪慧,长大后自会成才,无需讲求小节。最后,吴式芬只得摇摇头,对自己的夫人刘氏夫人叹息道:可叹定庵(龚自珍字定庵)宏才大志,却对孩子教育一窍不通,我恐怕他的一世英名要毁在孩子的身上了。

    吴式芬的担忧后来果然不幸言中。龚橙长大之后虽然学富五车,却放荡不羁,挥霍狎妓,有才无德,甚至自号“半伦”——咱们中国人讲究“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分别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可这位龚大公子则除了自己的小老婆别的通通不爱,故自号“半伦”。最令人不齿的是,他后来竟投靠了英国公使威妥玛。1860年,英法联军侵入中国,龚半伦随英舰北上来到北京后,将辫发盘到头顶,戴洋人帽,穿白色西装,出入洋兵营盘,狐假虎威,好不得意。随后,他将联军引进圆明园,并抢先一步单骑直入,取珍宝重器以归,大发横财。然后,就有了那场震惊中外的大火……这场大火燃烧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天还烧得所有的中国人心痛,也让世界上所有有良知的人心痛。而吴式芬的次子重憙,则秉承家传,好学求进,自律自强,后来做到了北洋大臣,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较大影响。海丰吴氏,更因为家传严谨而成为“一方望族”著称齐鲁,有“进士世家”、“尚书门第”的美誉。

    吴式芬和龚自珍,他们一个因为孩子青史益芳,一个却因为孩子声名有染。清人赵翼说,名父之子多败德,这诚然不是必然规律。但家教不严而使名父出逆子,按照“子不教父之过”的说法,龚自珍的“遗恨”和吴式芬的“后福”,他们不同的教育方式,或可给我们留下几多教益、几多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