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峰吴氏根在兴宁
(一)
西峰岽麓,虎形山下,繁衍着一支泰伯吴氏!自我端兴公在此开基始,已下传十一代,历时约三百年。据二OO五年年终统计,有八十二户,可谓人丁兴旺,枝繁叶茂!
但是尽管人丁兴旺、枝繁叶茂,却似无本之木、无源之水。我罗峰吴氏究竟何时何地来之何方,至今无人确切知晓!
尽管修有族谱,但谱中只字未见,在这棵吴氏参天古树上,我们究属哪一主干哪一细枝?这是我辈的当务之急。
仅听上辈传说,我罗峰吴氏是广东兴宁三兄弟打“打铁子,,来到此地的,
属渤海堂。还有更可值得相信的也是我族人大多知晓的是,约在六十年前的一九四五年秋冬或是次年的一九四六年春,兴宁老家曾来人找到我们,要我们回原籍造谱还是修祖坟。当时我们选定了人员,置备了衣帽,凑足了盘缠,租借了马匹,准备前往。可能因当时国共内战形势日趋恶化,最终未能成行。痛失了一次认祖归宗的极好机会,令人叹惜!根在何处?更时时萦绕在我们心中,挂在我们的口头。
现在,为完成吴氏统谱的修造和追忆六十年前之憾事,我等决心搞清魂牵梦绕在心中的问号。根据上辈传说,我们反复研读了《中国吴氏通书》,特别是广东兴宁篇,把视线主要集中在兴宁吴氏四支中人口最多的法猷公第五子开儒名下,通过吊线谱的粗略勾划,发现开儒公的十二代孙也是“端”字辈,似乎与我端兴公所处年代大抵相同。
希望之火在心中燃烧。二OO五年初,我们发函联系,投石问路,接着三
月、七月两次亲上兴宁,得到兴宁宗亲的大力支持。
初次踏上兴宁故土,心中倍感亲切。我们很快很顺利地找到了兴宁宗亲联络处,受到他们热情接待。寒暄过后,我们热烈的目光在谱中流连往返,却始终未见我端兴公之大名;在绵延数百年的众多外迁人员的名册中也名落孙山,榜上无名!次日我们在家主任冠宏的陪同下,去祖籍总地塘乌池,期望在此有所收获。经阅其谱,此乃长房之主居地也!返回县城,再查五房开儒名下一九三O年谱时,惊喜地发现了开儒十世孙(泰伯八十世)朝宸,“生子三:长伯生,次仲生,三季三,俱移居江西赣州府沙石铺圩”之记载,与我上辈传说宣传吻合。未曾料到的是,原以为我端兴公即为上辈传说三兄弟之一,但从族谱看,三兄弟之下才是“端’’字辈,说明我端兴公乃三兄弟其一之子,朝宸之孙,系开儒十二世泰伯九十世。从该谱及.《中国吴氏通书》可看出,我端兴公乃江南吴氏始祖吴宣之后,其世序排列为:泰伯(一世)……吴宣(六十八世)……泰甫(七十二世)……法猷(七十八世)——开儒(七十九世)……朝宸(八十八世)——三兄弟(八十九世)——端兴(九十世),而我罗峰吴氏现今的作,良、谋、文辈,则依次为九十七、九十八、九十九、一百世。经了解对比,我罗峰吴氏与兴宁祖籍繁衍进度,同步并行。
(二)
第二次七月之后,正值盛夏,骄阳似火。兴宁宗亲三主任善庭、步云、冠宏与我等同车共跻深入实地,搞清楚了三兄弟原居住地。那是兴宁最山之地,四十里外的永和镇跌马寨。根据《中国吴氏通书》,“法猷五子开儒”,“由叶塘乌池油寮围迁到永和镇七层,后创业于跌马寨”,及谱卷七中,朝宸“公妣合葬榭高寨顶下”,我等先到跌马寨找到村支书吴小波了解情况,问及“榭高寨’’此地,彼等茫然不知,后我等打摩的驰上年之榭高寨即今之“寨下窝”,或叫“上寨一组”。次日我等直趋榭高寨,于族人吴添华府中品茶叙旧。当提及三百年前族内支系或某人时,众皆面面相觑:当提及榭高寨有朝宸三兄弟之墓时,一年长者称确有其墓,并说他还是廿多年前去祭拜过。当我等想欲亲睹该墓,老者竟欣然领路,令我感动。然而封山育林,茅高沟深,中途被阻,只得望山兴叹,怏怏而返!
在与众宗亲的交谈中,得知开儒公三世后由七层进入跌马寨创业,后因人多田少,于七八世起逐步迁至数里之外的榭高寨下,过几代又往附近的板子岗等地扩散。在当地扩散的同时,外迁赣、湘、桂、川、黔、滇的热潮也在掀起,我端兴公父辈三兄弟就是在这个潮流中来到我地的。
两上兴宁,风尘仆仆,但收获颇丰:一是搞清了我罗峰吴氏之来龙支系,
二者摸清了我端兴公之祖籍地。
据前所述,我端兴公并非由兴宁来此的三兄弟之一,而是三兄弟其一之子,那么我端兴公到义划三兄弟中谁之子,另外两兄弟又去向何方?这是我等拟中第三次兴宁之行的目标。此行计划在今秋冬之时。此行计划在今秋之时。届时拟再细查族谱,摸清朝宸三兄弟朝宣、五弟朝富,上溯至开儒,下延至最近支系,尔后上门访谈。其次进山谒墓。确切找寻朝宸之墓,期盼在墓碑上有所突破。愿祖宗在天有灵,助我完成此等亘古及今之夙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