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县《吴氏家谱》 今年886岁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张登军  文章来源:四川在线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21 9:09:58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安县《吴氏家谱》 今年886岁

  一部历经宋代、清代、民国三个时期编修的《吴氏族谱》,迄今保存完好。前不久,安县档案馆工作人员在进行档案清理时,发现了这件“藏在深闺”的“宝贝”。

  “这是迄今为止,四川省内已知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的家族族谱。”昨(24日)上午,安县文化馆馆长刘佑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对新发现的《吴氏族谱》做出了上述评价。

  根据族谱文字记载,《吴氏族谱》始修于公元1124年。尤为珍贵的是,宋徽宗、朱熹、文天祥等曾先后为其作序,从而让整个族谱独具史料研究价值和文物价值。

                                 清理档案发现最老族谱

  前不久,安县档案馆工作人员对馆内档案进行清理,在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发现了这本《吴氏族谱》。

  《吴氏族谱》共分五卷,为石板刻印线装本,保存相当完好。从上面的文字记载显示,《吴氏族谱》始修于宋宣和六年(1124年),清代、民国时期曾两次重修,期间进行多次补修。根据族谱记载,安县花荄吴氏家族系唐史臣吴兢之后,自宋代迁福建漳州龙延州,清顺治年间九世周泰公从漳州迁江西南安府上游县,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由江西迁西蜀绵州安县西昌镇(今花荄)。同时,族谱对吴氏家族的起源、延续脉络、迁徙线路等,均有详尽的记载。

  《吴氏族谱》的发现,被安县档案馆视为宝贝珍藏。安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获知这一信息后,经县领导特批复印全套进行研究、考证,最终认定,《吴氏族谱》是迄今四川省内保存最完整、年代最久远、记录家族史最完整的族谱。

                              宋徽宗亲笔为族谱作序

  经过研究,安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发现,《吴氏族谱》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在于,宋徽宗、文天祥、朱熹等历史名人都曾先后为族谱作序。

  安县文化馆馆长刘佑新介绍,根据族谱文字显示,《吴氏族谱》在编修之初被作为御制族谱编修,宋徽宗赵佶亲自为族谱作序。此后,南宋理学家、教育家朱熹,南宋著名政治家诗人、状元王十朋和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等都曾先后为族谱作序。

  一个普通的家族族谱,为何会吸引当朝皇帝和众多的名士作序?刘佑新分析说,这很可能与吴氏家族显赫的家史有密切关系。根据《吴氏族谱》记载,吴氏家族自唐以来有不少人入朝为官,有的官至吏部尚书、礼部尚书,将军、举人更是举不胜举。文天祥在序中记载,吴氏学者二十有二,举于乡者五十有七,荐于漕者三,于礼部及精究科者九,而特恩科世赏拜爵者又三十有四人。到清代,吴昌先、吴昌平又分别中文武进士,还有不少太学生。

                                 一个家族的和谐样本

  记者了解到,与别的族谱不同的是,《吴氏族谱》记载的内容丰富,在记载家族史的同时,还总结了家族兴旺之道,记载了族训、族规及更多的为人之道。

  根据《吴氏族谱》记载,吴氏家族自古就要求族人孝父母、睦兄弟、笃宗族、严教训、戒争讼、尚节俭、勤职业、填交游,认为德美则气和,必众、必多、必长、必久,告诫吴家子弟要知宗、知家、知亲,将不知家族亲情的人视为不智、不义、不仁的禽兽,并将此作为族训、族规予以规定,历代相传。同时,族谱中还记载了吴氏家族的祭祖仪式,并有和艺、诗抄等内容。巧合的是,就在几天前,安县文化馆工作人员针对《吴氏族谱》查阅相关资料,在文化馆的馆藏档案中,发现了三道清道光年间,根据圣旨内容显示,这是当朝皇帝为表彰吴氏家族在德行修为上的典范,特地颁发的圣旨。

  刘佑新认为,《吴氏族谱》的发现,对于研究中国家族的演变发展,研究安县的社会发展、家族兴衰将起到重要作用。更为重要的是,族谱中有关家族的忠孝、仁义和睦之美德的记载,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也将起到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