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僻宁静山清水秀的桂东新坊乡龙溪村,曾经有一位驰骋沙场保家卫国的清代提督(相当于今省军区司令员)——吴治汉。提督是一位“高干”,照理来说,应有详细史料。然而,笔者在查阅清朝同治和1998年版《桂东县志》时,仅有:吴治汉,清代总兵,提督,封建威将军和“达勇巴图鲁”(满语,勇士的意思),葬新坊乡的记载。除此,再无详情,他的史事和史迹鲜为人知。
出身贫寒的提督戎马一生,历经清朝5位皇帝执政时代
吴治汉(1837~1912),原名治宦,字仕君,号云台。桂东县新坊乡龙溪村人。
咸丰四年(1854),吴治汉投入广东武童军营。咸丰六年(1856),投入曾国荃的吉字营。其后,吴治汉随曾国荃吉字营开赴江西,为曾国藩助战。在攻打太平军占领的安福县城时,他因英勇战斗,蒙赏蓝翎。以后的几年,他随曾国荃的吉字营挥师东进,攻克万安、吉安、安庆……职务从千把总(武官,七品)、守备(正五品)、都司(正四品)、参将(正三品)、副将(从二品)、总兵(正二品),擢升至提督(从一品)。朝廷赏赐“达勇巴图鲁”称号,诰封建威将军,三代享受一品封典,头顶戴双眼花翎。光绪元年(1875),奉札解脱军装。光绪七年(1881),衣锦还乡。
光绪十年(1884),法军侵占越南,骚扰我国西南边境,中法战争爆发。为维护中国领土完整和民族利益,吴治汉被朝廷委以中国军方的管事前正营,赴越南作战。1885年,他率军攻克法军占领的谅山、文渊、长庆等州府,挫败了法军侵略者嚣张气焰,得到朝廷的赏赞。
中法战争后,他被派赴广东任职,先后在环州、广州、高州、雷州任过参将、广东省水师中的提标左营游击、总镇、副将等职,直到1911年告老还乡。回乡后,次年病逝,享年75岁。他一辈子历经了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5位皇帝执政时代。
提督古宅气势恢宏,具有清朝典型的名门望族住宅特色
吴治汉的故居坐落在龙溪村新排组的一座山脚下。这是一爿清代古宅,占地面积约15亩。坐北朝南,前后三栋相连,三进六厢四合院式。前栋前面辟有“广场”,可供晒谷和休闲。广场两边建有“龙虎门”。后栋与中栋之间,有一布满苔藓的空旷天井,呈长方形。天井中置一约米深的圆形“荷花池”。中后两栋门窗朝向天井,有游廊相环。此外,还有杂屋三廊,作舂米、厕所、牛栏和堆放杂物。
古宅是硬山顶土木结构,青瓦盖就。除窗子镂雕细刻,有花格子,其余构件很简单。没有照壁、彩绘和雕梁画栋的装饰,外观也不飞檐翘角。 从山坡往下俯视,整个古宅被一两米高几百米长蛇似的干打垒围墙圈起来,像一个大庄园。在大庄园内,有田有土,可耕田种菜栽花植树。
吴治汉的后代吴雍民老人说:“房屋是吴治汉所建,有正屋41间,杂屋16间。曾有一条3华里的石板铺成的路,直到松树下组老祠堂,是清朝典型的名门望族。”
“土改时,吴氏古宅住进了方、郭、扶等姓氏的村民,包括吴姓在内共有一二十户人家。大跃进时,作了梨树下、鹅形排、新排三个生产队的分配站。又办过大食堂。古宅墙边曾建有比烤烟房稍高的一座炮楼,楼上四边设有小窗孔,便于窥视外敌和打枪防御。坍塌于上个世纪70年代。”村支书扶少游对笔者说。
龙溪村村民对吴氏古宅有一种传说,说古屋是按“正中子午山向”构建,也只有吴治汉这样的“高官”才敢这样建。平常百姓家建房,方位都会摆偏一些。曾经住进里面的几十户人家,没见过几个发财提干转运的。大家为了美好前程,另谋了“高枝”,陆续乔迁了出来。说不够条件享受这一“厚遇”。
石狮,化字塔,衣锦还乡的提督为后代读书捐田修路
龙溪村有出外创业,回乡建屋的习惯。吴治汉回到家乡,在新排组建造了气派的屋宇。请来数名广东石匠,凿打了三对石狮,并建有一尊化字塔。为村中修路和修缮吴氏祠堂。捐赠田亩60担,作为祭祖和吴氏后代读书费用。
三对石狮中最大一对古石狮,高大壮观,现摆放在龙溪村松树下组倒塌的吴氏祠堂门前,通高212cm,长120cm,宽48cm;次之的一对,置放在河对岸的营里组,吴氏忠房祠堂门前的田沿,通高140cm,长98cm,宽42cm;最小的一对,在黄坪组村民吴正河家门左右两边,通高92cm,长78cm,宽38cm。
三对石狮相距间隔二三华里,都是用麻青花岗石凿打精雕而成。每对石狮口含石珠,毛发曲卷,对视相戏,活泼可爱。
老人们说,吴治汉自己没读过书,却特意建造一座化字塔来珍藏字纸,珍惜文字。化字塔是一楼阁式建筑,在离最大的石狮10来米远的路口。外形像座宝塔,精致玲珑。建筑材料也是麻青花岗石,平面呈八角形。化字塔通高268cm,直径142cm,共三层。第一层和第三层有不同的浮雕图案,第二层正面开有炉口,用以焚化字纸。顶层上有短檐翘角,塔刹置石刻葫芦宝瓶。
据吴治汉后代,今年93岁的吴诚功老人说,吴治汉告老还乡时,还有凉伞、牌匾、刀剑、盔甲和笏等,由于历年来的运动,如今已了无踪迹。
古宅、石狮、化字塔似乎在叙述着曾经辉煌的历历往事,历经无数风雨沧桑,尽管残败和陈旧,却仍然展现出当年恢宏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