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豐吳氏家族傳奇故事(一)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本站综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19 11:59:39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坡里捡来黄土砚,雪堂怀古吊眉山。

 

——“雪堂宝砚”之由来

 

   清代,一方望族而著称齐鲁的海丰吴氏,有进士之家,尚书门第之称。其家藏万乘,故事颇多。其中,“坡里捡来黄土砚,雪堂怀古吊眉山。”即为吴氏家族珍藏的秘诀之一。说的是嘉庆二十二年丁丑,吴式芬二十二岁那年,在黄州为官的祖父吴之勷得苏东坡“雪堂宝砚”。之事。吴之勷为此还撰写了《雪堂宝砚记》。以后又在故里——海丰(无棣)营造“宝砚堂”珍藏宝砚。故名——“雪堂宝砚”。堂前植古槐翠柳,堂中竖楠雕绣花屏扇,上挂“宝砚堂”竹青金子匾额,吴氏翰墨会友多在此处。

    吴氏官黄州,与苏轼有宿缘。说起吴之勷得雪堂宝砚的还有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哪?

雪堂宝砚由来——此砚系苏东坡在元丰三年到黄州任职所得。苏轼因 “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生性豪迈的苏轼,为黄州的人所接纳、喜爱。黄州太守徐大受、武昌太守朱寿昌、大画家米芾,甚至如潘酒监、郭药师、庞大夫、农夫古某等等,许多人都成了他的好朋友,他也不吝为这些朋友留下许多词句。如黄州太守徐大受,他本应是“看管”苏轼的上司,可他丝毫没把苏轼当作犯人,经常周济米粟,反而和他成了莫逆之交。获赠黄州太守徐大受宝砚。从此,苏子瞻饱蘸浓墨写下一篇篇锦绣诗文。元丰六年(1083年)重九,苏轼再次登上栖霞楼,此时徐太守已经离开黄州,苏轼仍作词留念: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吴氏家族仕宦群体在长期的从政生涯中,形成了忠君爱民,清廉俭朴,诚信公正,勤勉谨慎;兴文宣教,以德化民。自己独特的从政风格。一生追求吴之勷平和敦厚,善与人交,低调处世,潜心做学问的吴氏家训在吴之勷身上表现的尤为明显。他并把这种优秀的品质毫无保留的传承给其孙吴式芬。

深秋的一天,吴式芬随祖父登临黄州西山,但见满山绿树叠翠,枫叶欲燃。山坳处一寺院掩映在茂密的丛林里。祖孙二人信步前往,进入山门。一老僧趋步来迎。宾主禅房坐定,稍事寒暄,及切入正题。话题不知不觉谈到黄州团练眉山苏轼。大家深为苏公那份豁达,淡定人生,一衰烟雨任平生的豪情折服。言谈中,老僧察言观色,深觉得两位谈吐不凡,随起身到后禅房取来一黄色包裹,打开见一璞石,凹洼之处沾满胶泥。老僧说,此石是后殿倒塌时,在墙基下发现一石刻赑屃背有一铁质方匣,贫僧等以为发现宝贝,开启却是一端方砚。贫僧等才疏学浅,不辨文字。我的师傅长老云游前曾言,如有识得此砚文字者,盖是其主人。怎料想十年前,存放此砚的偏殿被山洪冲垮,宝物不知掩埋何处?前日,寺院小僧在寺外收割青菜,于瓦砾中得此璞石,不知是否那块砚石。吴式芬祖孙闻言,连忙起身,接过此物。逢昌,你来看看吧。祖父吴之勷手拈胡须说。吴式芬连忙起身,接过石头,让僧人打来一盆清水,亲自把石头浸入水中。少许,胶泥自然脱落。吴式芬小心翼翼的用手轻轻擦掉湿泥。璞石露出真面目——一方石砚。但见砚台的背面镌刻四字,奇怪的是,既不是大篆也不是小篆,形体古怪。看官怎知?吴式芬可是对金石有相当研究的人,只一眼就肯定的说:这是古玺文字。古玺文与六国古文十分相近,是古文之一种。古玺文字形体富于变化。有些字颇难辨识。我以为是:“雪堂宝砚”。下面还有苏东坡居士私印。此砚必为苏子瞻心爱之物无疑!吴式芬接着说,当年,苏东坡被贬黄州,所担任的又是一个协团练副使这样的微小官职,薪俸少得可怜,还要养活一大家子人,生活实在艰难。初到黄州时,他暂住在一个叫定惠院的寺庙里,转年冬天,他在黄州城东一块不大的废旧土坡上,亲自开荒种地,搭建草屋,并在房壁上绘上雪景,名日“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有诗为证:

“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桑三百尺。今年对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黄州的生活异常艰苦,但是在苏轼的笔下,却是充满了诗情画意。诗人对于物质上的窘困已经毫不在意,从此过起了怡然自得的田园生活。

祖父吴之勷接着说,据说他当年被贬到黄州时,潜心钻研吴道子的绘画,造诣颇深。还流传这样一个故事哪:

有一个卖扇子的老妈妈,因为扇子老也卖不出去,赔了本,还欠了人家许多钱,被告到官府,苏轼审理案子,问明缘由后说:“这好办,老人家你去把扇子拿来。”等把扇子拿来后,苏轼提起画笔,在每把扇子上画了画,很快,扇子被一扫而空。自然,债务也还清了。黄州太守才有赠砚美谈。

寺院长老不胜喜悦。佩服的五体投地,连声说,宝砚主人既是阁下无疑。几经推辞,吴氏祖孙把宝砚收下,次日又派人从自己的俸银里拨出几两赠与寺院。这可是吴家半年的口粮呀。

得此宝砚,祖孙不胜欢喜。吴之勷对吴式芬说,昌儿,我看重先贤苏东坡的文采,更是为其人品所折服。咱吴家为人为官之道应该很好的向苏子瞻学习呀。即兴写成《雪堂宝砚记》,激励后世子孙,传为一段文坛佳话。

有诗歌《雪宝堂观歌》为证:

我初得砚岁丁丑,摩挲恍见东坡叟。

流光弹指去来今,七百余年归下走。

暗中呵护如有神,心得所好笑在口。

灵迹显晦讵偶然?宦缘况是成后公。

公因团练来黄州,不如意事常八九。

风尘混迹渔樵间,且学渊明种杨柳。

。。。。。。。。。

传家籍作清白贻,永用宝之子孙守。

后尘愿步长帽翁,石墨镌华垂不朽。

铭心檀匣此逢持,真手不坏仁者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