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海丰吴氏概论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良  文章来源:吴良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2/13 7:51:48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海丰吴氏概论

 

海丰吴氏来自京师永平府迁安县,即今河北省唐山市所属的迁安市。

元朝元统三年(1335),新安休宁县璜源村吴传赴大都(今北京)在翰林院任职,为宣使,官至户部员外郎。吴氏在京住了34年,明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七月派大将徐达北伐,攻克元大都城,元朝灭亡。元朝旧官僚被没收家产,或被杀被逐,或纷纷逃亡。吴传带领子孙出城,一路东徙,到达京师永平府迁安县,据传卜居南门里,耕读传家,是为迁安始迁之祖。

永乐二年(1404),吴氏在迁安居住了36年,吴传殁葬迁安。其子汪社亦介古稀,有六子,吴士安、吴士豹、吴士爱、吴士义、吴士智、吴士旺。根据朝廷指令,除四子吴士义留守旧业,士安、士爱、士智、士旺奉旨迁徙,挑担步行,历经艰辛,到达盐山、海丰县境。因洪武年间吴士豹赴文安县建城,随而定居,时奉旨也举家起程,迁往海丰。后士义的长子、次子又随迁盐山,形成了海丰吴氏的六大支脉。

最终分居地是:吴士安居山东省济南府武定州海丰县东南关村(今属无棣县),吴士豹居海丰县大吴家码头,吴士爱居海丰县大梁王村,吴士智居北平直隶河间府沧州盐山县南王曼村(今属黄骅市),吴士旺居盐山县南吴褚村(今属海兴县);以后吴士义长子吴高崇又从迁安迁出,徙居盐山县中留村(今属黄骅市),吴士义次子吴高仁又徙居盐山县吴家阁(今属盐山县),后转徙大吴村。兄弟六人各自占产立村,并以长门吴士安居地,统称“海丰吴氏”,相沿至今。

明清两朝,海丰吴氏科甲连第、高官簪缨,出了一品官六人,二品官九人,三至七品官四十六人。计有两尚书、八巡抚、九侍郎、三十二大夫。有“进士之家”“尚书门第”之称。吴士安传九世至吴志远,福建邵武知县,升广西桂林府通判。十世吴永孕,诰封奉政大夫,刑部尚书,赠荣禄大夫。十一世吴自肃,山西河东道布政使司参议,刑部侍郎,刑部尚书,诰授朝议大夫。吴自治,累赠光禄大夫,江苏巡抚加二级。十二世吴象默,敕授文林郎,晋资政大夫刑部右侍郎,兵部侍郎,广西巡抚续调湖北巡抚。吴象宽,进士,湖北黄梅县知县,甘肃布政使。吴瑛,内阁中书诰赠光禄大夫,江苏巡抚,十三世吴绍诗,江西巡抚,吏部侍郎加尚书衔,诰授荣禄大夫,谥恭定。吴绍谟,诰赠光禄大夫,江苏巡抚。十四世吴坛,刑部侍郎,江苏巡抚加二级,诰授光禄大夫。吴垣,吏部侍郎,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广西湖北巡抚。十五世吴之勷,湖北安襄郧荆兵备道,诰授中宪大夫,晋赠光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吴之承,江苏海门直隶同知,诰封奉政大夫,甘肃巩秦阶道。十六世,吴侍曾,吏部文选司主事加二级,诰授奉政大夫,湖北安襄荆兵备道。吴衍曾,诰赠光禄大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吴廷其,江苏候补直隶州知州,诰授朝议大夫。吴怡曾,河南光州直隶州知州,诰授奉政大夫。十七世,吴式芬,翰林院编修,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加三级,著名金石学家,诰授光禄大夫。吴式敏,翰林院编修,山西正主考,湖北安襄郧荆兵备道。十八世,吴重周,诰授奉政大夫,礼部主事加二级,二品衔,河南开封府知府。吴重熹,直隶总督北洋大臣,钦差驻沪电政大臣,仓场侍郎,江西河南巡抚,赏戴花翎,诰授光禄大夫。十九世,吴峋,礼部郎中掌湖广道监察御史加二级,诰授中宪大夫。吴豳,广东佛山同知署理潮州知府,直隶候补道,诰授中宪大夫。吴封,江南江安督粮道,署两淮盐运使,诰授资政大夫。

海丰吴氏著述丰厚,号称家乘万卷。其学术大著有《大清律例统考》、《金石汇目分编》、《捃古录》、《捃古录金文》、《封泥考略》等;民国初年,吴重熹在天津编著的《吴氏仕德录》、《吴氏文存》、《吴氏诗存》、《吴氏试艺》,被称为吴氏“小四库全书”。

海丰吴氏在这片土地上世代生息繁衍。至今已有600余年,下传25代,估计人口逾8万。由于至今未统谱,有多少后裔外迁形成了规模,形成了村庄,不能详知。 现在海丰吴氏的播迁范围主要分布在无棣、阳信、沾化、庆云、沧州、盐山、海兴、孟村、黄骅、南皮、沧县、青县、静海、天津大港等区县,涉及山东、河北、天津三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