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幢家庙,二条古街,三间祠堂,四座门楼……这些古老的建筑包容了丰阳古村的全部内涵。听说丰阳本来叫凤阳,为避明太祖朱元彰故里的讳才改称为丰阳……。这里流传着一个哀婉凄迷的故事:五代时期,南唐后主李煜在宋太祖赵匡胤的步步进逼之下,派遣一支劲旅向南进发,企想开拓一块净土为根据地,以为退路。然而不到一年光景,南唐小王朝即被宋军灭亡了。失去了国家的征南统帅只好望天长叹,弃甲隐居于此。
北宋咸平三年(公元1000年),隐居于此的南唐征南元戎的孙子吴世范却高中了北宋朝廷的进士,官至太子中丞,河南御史,朝散大夫。明清时期这里又变成了通往湘南、桂东的繁华商道……这就是丰阳,一个处处散发着古代出将入相、文治武功的华夏古文化的村庄。
四座门楼:南唐元戎遗韵丰阳村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那气魄恢宏的四座门楼。丰阳的四座门楼分布在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南门楼是全村的大门,重檐飞翘,气魄恢宏,门楣石匾上“南极生辉”四个大字流畅洒脱。门楼前用青石砖条砌成的高约1.5米的半圆形的台阶。台阶上是一块10多平方米的地坪。地坪用光滑的鹅卵石铺成精致的花纹图案。花纹以门楼的大门为圆心,成半圆形一圈圈向外铺开。半圆形的地坪中心又有一个也是用鹅卵石排列成的“钱字符”图案。
从门楼侧面沿着石砌的台阶可以登上二楼。二楼内悬挂一口锈迹斑斑的大铁钟,钟上镌铸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八个大字。古钟虽然年代已久,但敲起来依然声音洪亮。二楼的神坛上供奉着关羽和孔丘的神象,以这种方式供奉神圣,大概是丰阳人的独创。丰阳村始祖是征南元帅,靠的是武功,三世祖吴世范进士及第官至御史大夫,凭的是文治。崇文尚武、文武双修是丰阳吴氏的座右铭。丰阳人将至圣先师孔老二和神武圣君关二爷这“二圣”的神位摆在一起,以明心志,以励前人,这是理所当然了。
东北两座门楼的建筑与南门楼相似,只是供奉的神象不同,南门楼上供奉的是南海观世音,北门楼供奉的是北帝圣君。
三间祠堂:尽显丰阳文化底蕴丰阳是一个三千多人口的大村子。村民绝大多数姓吴。丰阳村里共有三座祠堂。称为:吴氏宗祠、学忠公祠、胜求公祠。吴氏宗祠是丰阳吴氏的众祠,称为“大祠堂”。吴氏宗祠坐落在南门楼的左上方,座北朝南。祠堂面阔十多米,井深为一进两厅。两厅之间有一个大天井。天井两旁有迥廊相联。大门前两根粗大的木柱支撑起向外飞出近两米的飞檐。木柱的石础是两只石头小象。大门两旁摆放着两座巨大的镇门石狮鼓。最让人们新颖的是:敲击镇门石狮子的任何部位,都能根据声音来辨别狮子的雌雄。可见这对石狮子的制造者是多么的匠心独具。大门的门顶上挂着一块“吴氏宗祠”的大匾额。大门两旁还挂着一副木刻的对联。上联是:敬祖崇宗传万代,下联是:元兴枝盛接千秋。这是一副坎字联。对联之首坎着丰阳吴氏的始祖吴“敬元”的名字。
后厅的神坛上层层叠叠地摆放着吴氏历代祖先牌位。整座祠堂既体现了丰阳的历史文化,也是祭祖祀宗、缅怀先人的地方,还是族人聚会处理族里事务的场所。
二条古街:繁华明清商道丰阳古村的整个建筑格局是这样布置的:前临泸溪,后枕凤山。东、西、南、北四座大门楼框定了整个村子的格局。一条东西走向的主巷道上连着三条分巷,有如长藤结瓜一般把村子里所有的住宅串在了一起。主干道和分巷道都用鹅卵石铺垫,排列整齐的鹅卵石街道既实用又美观。丰阳村这种集族群、分宗室的建筑居住方式,有利于维系氏族关系、团结协调发展,是中国古代氏族社会居住习俗遗留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