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南门外官井支系吴氏合族史
清咸丰六(1856)年,遵义府城(今遵义市中心城区)官井吴氏《合族谱》纂成。《谱序》载:“原夫始祖讳泰字文瑞,自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七里乡入籍四川遵义军民府遵义县,住南门外官井。后又移居西乡西隅里二甲大兰头住。”遵义南门外官井吴氏世代口传:“先祖吴简,唐乾符三(876)年,随杨端的军队进入播州。今红花岗区南宫山地区就是唐末时期的白锦堡”(有史学家说在红花岗区深溪镇)。
2000年至2002年,遵义县三合镇杨方塘、金少县苦茶园、遵义县马蹄镇镇南隘、红花岗区忠庄镇吴氏后裔吴家良、吴镕基、吴绍基、吴庆昌、吴国灿、吴国文、吴国才、吴应发、吴乃昌、吴国欢、吴云昌、吴万钟、吴钟绮、傅星华、黄朝凯组成《遵义吴氏族史•播州南门官井支系》编纂委员会、特邀吴氏半子杨大苏为编撰,编修《遵义南门外官井支系吴氏合族史》。
《遵义吴氏族史 •播州南门外官井支系》收录清咸丰六年《吴氏合谱序》,《吴氏族规》影印件,遵义县三合镇杨方塘《吴氏族谱序》、马蹄镇镇南隘《吴氏史序》,金沙县苦茶园《吴氏族史序》、《播州吴氏祖先入播(州)图》……《字派世系》。
三合镇杨方塘、刀靶水,马蹄镇镇南隘,红花岗区忠庄镇,金沙县苦茶园吴氏宗族,尊山西太原府阳曲县七里乡吴简为入播始祖。
唐乾符三(876)年,太原人杨端奉诏募兵南征驱逐南诏,迳入白锦(《吴氏合族史》编撰杨太苏考证:白锦即今红花岗区南宫山)。50多岁的吴简携家带口随军进入播州,又随杨端征战四川东道(今重庆市),暂住荣昌县早谷滩。后蜀广政一(939)年,吴简的儿子吴宣,65岁时携妻挚子离开杨端孙子杨部射的家军,徙迁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石井里落业。后蜀广政二十三(960)年,吴宣的孙子吴仁领着家小从江西返回四川投奔杨端下四世孙杨实。宋宣和三(1121)年,播州降为城,播州城治所在今桐梓县。淳熙三(1176)年,杨轸袭任播州城统治者(城主),将治所从杨氏世居地白锦堡迁徙到穆氏世居地穆家川(今遵义市中心城区老城)。明正德五(1510)年后,吴宣后裔吴洪定居落业今红花岗区忠庄镇马坎村吴家寨。
吴洪爷爷追随播州杨氏,官至播州宣慰司主管建设总旗,家居官井(今官井路),生子吴坤。吴坤的儿子吴洪,隆庆四(1570)年袭父职,后被播州宣慰使杨应龙委任为播州西路总旗,主管马坎关、罗蒙关(今鸭溪镇乐理村)、镇南关(今乌江镇老君关)防务,举家迁出官井,创建忠庄吴家寨。明万历三十一(1603)年,吴洪兴兵反明,战死沙场。
清咸丰六年编修《吴氏合族谱》,因吴洪聚众反抗明朝官府,被官府定为“反贼”,吴洪上各世先祖有的失记,有的不能入《谱》,故尊吴洪的儿子吴泰为遵义军民府府城南门官井吴氏始祖。议定世系字派为:“泰邦宗祥,尔维伯思,世正智先,家国昌基。”1973年,吴家喜、吴宝昌、吴绍基议定,续世系字派为:“永明德新,普发盛荣,述时贤书,学慧永升。”
自后蜀广政二十三年至明正德五年的550年间,以20岁传延一代计,吴宣至吴坤之间有27代至28代世系失载;以25岁传延一代计,有22代至23代失录。清杨方塘《吴氏族谱•序》载:“吾家自列祖传,祖籍原来山西太原府阳曲县里甲地名大坝子人氏,乃唐时赵、钱、胡、涂、罗、郑、吴七姓,随助杨端平播入遵。杨端世守播业,吾家为辅。杨端27代玄孙杨应龙官土司,后因无道,差刘挺大将即征,应龙被逼死……”忠庄、茶园、刀靶、镇南的吴氏《族谱》、《族史》,尊明正德五(1510)年左右生于今遵义市中心城区官井路的吴坤为始祖,吴坤以上20余世先人未见记载。
苦茶园吴氏宗支字派世系:
“坤、洪、泰、邦、宗、麟、学、政、应、文、光、泽、成、家、国、昌、单。”
刀靶水吴氏宗支字派世系:
“坤、洪、泰、邦、守、天、玉、木、功、象、登、水、树、荣、在、钟、汉、本。”
镇南吴氏宗支字派世系:
“坤、洪、汉、大、国、世、尔、鸟、尚、绍、占、正、朝、廷、登、仕、显、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