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吴氏探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会意  文章来源:自己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28 14:46:37  文章录入:wuhuiyi  责任编辑:gohwu
 

 姓 氏 起 源

姓氏: 吴 祖籍: 吴郡 
祖宗: 泰伯 郡望: 延陵郡 
分类: 以国为氏    
姓氏(总论) 
    史料记载的吴姓主要有四大来源:(1)《通志·氏族略》记载:'泰伯封于吴,子孙以国为氏。'即吴国始祖泰伯、仲雍的后代。(2)是颛顼帝的名臣吴权的后裔。(3)出自舜帝有虞氏。(4)出自夏代著名弓箭手吴贺。这其中又以第1支的影响最大。传说泰伯兄弟本该在古公禀父去世后继承王位,但是,他们认为弟弟季历的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有君王之材,就把继承权让给季历,然后由季历传给姬昌。为了断绝别人拥立他们的念头,泰伯、仲雍便逃到偏远的东吴荆蛮地区,断发纹身,与当地人一起生活。这便是历史上著名的'泰伯让王'的故事。泰伯来到荆蛮,自号'句吴‘和'攻吴'。荆蛮人被他的义举感动,纷纷前来投靠,有千余家之多。吴国就在这个基础上逐渐发展壮大起来,建都于吴(今江苏苏州)。由此还可知,吴姓与周姓原本是一家。从泰伯开始,传到19世孙寿梦时,开始称王,国势日渐强盛,领土不断扩张,直至浙江嘉湖和安徽等地。古代的吴国即是吴姓的发源地。历史上著名的'卧薪尝胆'的故事中被越王勾践攻灭的吴王夫差,正是泰伯的后裔。吴国当时的属地范围,在今江苏无锡一带,并由此不断向四处延伸,发源于江、浙一带的吴氏,此后很快繁衍到邻近的齐鲁之间,扩散到山东境内,据《元和姓篡》载,凡山东吴姓汉人,大多是寿梦第4子季札的后代。另有一种说法指出舜的妻子被封在虞地,而虞与吴音相近,其子孙因此得姓。(《姓氏急就篇》)如果照这样来说,则吴姓的起源就还要早于周代了。
姓氏起源:
    0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0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
     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 

  

                             

     郑重声明:以下是我祖吴氏仲芳以上老祖的新译版本,相比我们家族岔子吴村现存老谱全而详细。  

    仅供热爱本家族的后人借鉴阅览或保存!不可翻版复制!否则后果自负!  

南支十九世孙:吴会意 (第119世)   2010年

 

编者注:本文图片没有正确上传,希望作者把图片传至wwd9@163.com以便更正,多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