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古居:东阳老城地名述略(西南 南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立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26 11:01:15  文章录入:吴立梅  责任编辑:gohwu
 

 西南

 

老城西南卫星视图

南街西侧从北到南

新华里

新华里

居民区,位于南街北端西侧。一弄东西向,东连南街,西经朱开梅家门堂通银台第,长70米,宽2余。原名“当店弄”,因弄内西端北侧邻“银台第”处早年开有“同福当铺”得名。当铺设杜氏小祠堂北侧,广丰园菜馆南侧,即银台第与当店弄相交之拐角的朱复荣(朱开梅之祖父)家——俗称“姓朱门堂”。1918年,吴嘉芝、吴品珩、韦瑛等名流合资开设,资本3万银元,1931年前后歇业。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在当铺旧址开设“农贷所”,壁上依然挂着镀金的大“”字。以前认为当铺乃封建时代产物,因里弄北侧南街店面设新华书店,遂命名新华里。

金祥弄

 

金祥弄,图左为醉和春酒楼

位于老市府前之新华书店南侧,为一曲尺型里弄,介于新华里和腾蛟巷之间。东连南街,往西5090°南拐80后与腾蛟巷连接,宽2。“祥弄”系“墙弄”之雅称,因金姓人聚居而得名。设置门牌时讹为“金华弄”,因非主街,遂将错就错,相沿不改。

金祥弄南街出口之北侧,抗战后原有享誉一时的五芳馆,为民国年间餐饮业的翘楚。南侧为醉和春酒楼。

腾蛟巷

位于老城中部偏西南,南与镇圣巷平行,北连金祥弄。东西向,东至南街,西至红椿巷,长150余米,宽2余。

 

东望腾蛟巷口,图左为红椿巷区域旧城改造动迁组办公地

腾蛟巷是一条曲里拐弯的里弄,其形犹若蛟龙。南岑吴氏元房腾蛟派聚居在这一带。南岑吴氏旧时居城区六大族之首,俗称“南街吴”。“腾蛟”一名源于吴昉(1401~1494)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癸卯科中举,巷口原有为吴昉立的“腾蛟”牌坊。而“腾蛟”语典,出自王勃《滕王阁序》“腾蛟起凤,孟学士之词宗”。牌坊对面为学前巷(丁字巷。吴昉后裔众多,分衍横店三景头塘里、石龙桥、新荷庄和吴宁镇东蒋等地。世居腾蛟巷的有明代抗倭名将吴良知,其后裔则分衍磐安玉山元里及金华等地。

 

 

腾蛟巷中段

吴良知(1523~1586),字廷通,号兰谷。领兵不满千人,在台州、福州等处,三战三捷,歼倭寇数千,救还被掠男妇数千人。任南韶守备,剿寇数千。后历任浙江都司、游击将军、温处参将、广东琼崖参将,授昭武将军。工书画,善写兰。

  

玉池

腾蛟巷的中部北侧,有口方形池塘,名“玉池”,俗称“后塘沿”。东阳火腿业的先驱之一吴嘉芝(1871~1951)的第宅就在池塘西北,名曰“玉池堂”。民国初年,吴嘉芝坚辞浙江都督汤寿潜要他署理东阳知事的任命,到杭州、上海、南京、汉口等地创办东阳火腿公司,对东阳火腿业的发展贡献甚巨。

腾蛟巷重要单位不同时期有公安局、检察院、法院、政法委、共青团县委、报社、广播站(设玉池西侧厉志德寓所)、机关幼儿园等。

镇圣巷

  

从镇圣庙看镇圣巷西段

位于老城西南,因镇圣庙而得名。东西向,东至南街,巷口原有“醴泉”牌坊;西至老城城墙,即老吴宁中路(今名中山路)。长415米,东段宽2.5,西段宽近3。以镇圣庙为界,东段原称“下南巷”,与上南巷平行。而上南巷、下南巷分别与所处的上南街、下南街对应,其名也源于此。西段原称“西城街”,以处城西而得名。而道光《东阳县志》则称镇圣巷“今名江店巷”,或为江姓人开店得名。

 

东望镇圣庙

镇圣庙始建于明末,供奉“镇圣大帝”——真武大帝。相传这里曾有一书生,惧寒窗苦读,遂离家出走。事为真武大帝所知,化为一须发皆白的老人开导书生。书生出门不远,见一老者在磨一根铁棒,遂好奇而问。老人答曰:“只要功夫深,铁棒磨成针。”书生心有感触,返家苦读。——此过程与李白的经历相似,而李白之铁棒磨针故事或源于道教无极紫君以铁棒磨成针来劝诫静乐太子(即真武大帝之前世)潜心修炼的传说但后来的演变却不同。那书生不久又故态复萌,再次逃学,路遇一巨蛇,书生惊慌不已,恰遇老者路过,奋力斩蛇将其救下。谁知书生几日后又厌学离家,此番却遇巨龟挡道,仍得老者相救。书生不思悔改,仍弃书第四次离家。老者见无法感化书生,就撞石而死。书生悲痛不已,欲厚殓老者。此时,一道霞光闪过,老者尸身忽然不见,而天上仙乐悠扬,祥云奔涌,云端立着真武大帝,叮嘱书生努力学习。书生感动不已,方悟真武大帝三番五次显灵是勉黾自己,遂在此建造了“镇圣庙”。庙分前后两进,前进为歇山式骑路亭;后进为硬山式建筑,供奉的玄天上帝(真武大帝),脚踏龟蛇两神,为道教最高神祇。两旁分列周公、桃花女等神。

 

镇圣巷东段,左为原人武部大门

镇圣巷北侧自东而西不同时期有人武部(一度称“兵役局”)、社保处、市政府、市计委、量具厂、司法局、卫生局、计生委、教育局、市档案局、吴宁二校、教育局教研室等单位。西段南侧有粮食局。   

吴宁二校校址大部原为岘西杜氏宗祠建筑群。大宗祠外,有亲贤祠、全四公祠、崇德寺、广孝祠等,镇圣巷西端北侧还有两座贞节牌坊。1929年教育局曾在此举办“师范讲习所”培训师资。吴宁二校前身为南湖小学,杜佐周、杜锦堂等于抗战胜利后创办,以杜姓始祖杜烨之号命名。解放后,长生路的私立广益小学、外托的新潮小学并入而为吴宁二校。杜祠东南隅之广孝祠南侧曾为东城第一台发电机机房所在。

张家弄

位于镇圣巷之南。东西向,东连南街,隔街与银行弄相对;西至民居,与朝北厅隔屋相望。长50,宽仅1.8。因张姓人家聚居而得名。

 

张家弄北侧,东临南街

月门里

 

月门里

位于南街南端西侧,南连上南巷,北至民居。因其入口处原有圆月形洞门而得名。韦姓人聚居。原有小弄东通南街。主体建筑三幢房子三个院落,为抗战期间建造。

上南巷

位于老城西南。道光《东阳县志》“今名蒋宅巷”,原为蒋姓聚居,有为嘉靖五年(1526)进士蒋瑜而立的“监察御史”牌坊。东西向,东通南街,清代时街口原有“通儒”牌坊,与关岳巷隔街相望;西连棋盘街,长150,宽2.5。月门里、新月门里、川堂弄、十三间头在其北,蒋厅在其南。众姓杂居。因处上南街,故名“上南巷”。

上南巷东口通儒坊处,为许氏始居地。通儒坊之建,按《仰高许氏宗谱》,五代时期,孝子许孜裔孙许志从钱塘回迁东阳南街,在其长子许烨帮助下“建坊曰‘通儒’,即以‘通儒’名其第”。许志之孙许吴为仰高许氏、昭仁许氏的共同祖先。后裔分衍城内西街、桐川里、六石、华阳、一都许、许村、西山许宅、紫薇山、上宅许塘里等地。晚明南京兵部尚书许弘纲15541638即紫薇山人,在城黑楼巷建寓所,后寓所售予木香李氏,其址现为市重点文保单位“城东花园”——李品芳兄弟故居。

桂坡李氏的桂坡坊也始建于此巷。明初为举人李叙立,明万历年间迁至新安街。该地原多桂花树,也含“蟾宫折桂”之意,坊上石碑刻录桂坡李氏科举中式者及职官。十字街区改造后,该坊原址保存。桂坡李氏系唐宪宗李纯之裔,为南宋时期东阳城内四名家“东李、西乔、南俞、北杜”之“东李”。始祖李舍于南宋绍兴元年(1131)徙居城南积庆坊,后迁居东门头,分衍李宅、更楼下等地。名人有李诚之、李大同、李大有、李裕、李贯道等。

 

西望上南巷中段

汤家弄

位于南街南段西侧,与剧院相对。呈西北——东南走向,中间有拐弯,东起南街,西迄长生路,长130,宽2余。有支弄北通上南巷,称汤家西弄。为汤姓人聚居区域。中山汤氏始祖汤雄于南宋乾道年间寓居东城南门里,即今汤家门堂。汤家弄之名即由此延伸而来。后裔有清代名儒汤嘉璋、汤庆祖(号五岩)等。因东通南街,南邻汽车客运站,汤家门堂周边旅店众多。

 

汤家弄内的旅馆

门堂之南为新华书店,此处原为王氏宗祠。门堂处原为空地,旧县志标作 “官基”,上世纪80年代在此建造二轻公司门面房。此处原有陈恒大店铺,系陈瑞福所开。陈瑞福之弟即东阳早期留学生陈履泰(1888~1912又名瑞禄),应是东阳最早发现砩矿的人。1913年,迁居朝北厅的玉山人徐元章在汤家弄6号陈恒大店内厅堂开设女子私塾,开东阳女子教育之先河。

 

汤家弄南段

西墙弄

位于南街南端西侧,南街西侧由南往北第二弄。东西向,东连南街,西至民居,长60,宽2.5。旧城地名中“墙弄”颇多,往往狭窄。此弄处于南街西侧,因名。

 

仅存一截的西墙弄

日新弄

 

拆迁中的日新弄入口

位于南街南端西侧,南街西侧由南往北第一弄。东西向,东连南街,西至民居,长50,宽2.5礼记·大学》有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之语。或云命名时以老居民屠日新之名冠之。然细究其名深意,仍出《礼记》。育婴堂原在此处,清康熙三十年(1691)朱惟正舍基建造,乾隆十四年(1749)县令刘居敬重修立碑,道光七年(1827)县令党金衡重建。

弄内有1959年底建成的颇负盛名的东阳旅馆。

 

东阳旅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