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古居:东阳老城地名述略(东南隅)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立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22 8:34:00  文章录入:吴立梅  责任编辑:gohwu
 

东南隅

上市巷

位于老城东南隅。南北向,南接新宅巷与东岘巷之交点,北连丁字巷之东端,长50。南段东侧有仓后弄通往仓后里。

以地处上市头得名。《浙江省东阳县地名志》载:“相传,南门外有个西山寺,寺内和尚作风不正,南乡民众上城赶市,只得绕道杜店,从东岘门(小东门)进城,由此得名上市头。”按,东岘门之建,在明万历廿八年,上市头之得名当早于此。当地耆老称,因此地位于城南,曾为集市所在而得名。上市头众姓杂居。泮东徐氏始祖徐谐五代十国时由山阴迁居,后裔分衍地还有徐宅、高园下、桐川、勤裕、学龙口等地。上市头顾氏,始祖顾燮在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从上虞西华里入迁。另外有李姓王姓等。

 

今日上市头区域卫星视图

上世纪90年代黉门广场拓建后,此巷已不存。

仓后弄

 

东望仓后弄

位于老城东南隅。东西向,东连城廓南弄,西接上市巷,原长140米,现长110,宽2.5。东端南侧有仓后南弄。

该弄之南早年为仓基所在,故名仓后弄。元大德丙午(1306),县令郭英购乔氏旧仓建“际留仓”,为官府粮食储备仓,址或在孔山北麓、城廓南弄中段之西。弄东端北侧有仓后里和仓后塘。

仓后南弄

 

仓后南弄之北段

位于仓后弄东端南侧,东段与城廓南弄只隔一排房子。南北向再西折,与居民区“大屋里”相连,北通仓后弄,长百余米,宽2余。其名由仓后弄引申而来。

仓后里

老城东南隅之居民区。因地处官府粮仓之后得名,与仓后弄及仓后塘名称来源相同。仓后塘南抵仓后弄,东邻城廓南弄。旧时该塘为孔山至龙山水道的一环,或兼有官仓的消防功能。

里为宅院民居,老城区带“里”的地名颇多。《周礼·地官·遂人》“五家为邻,五邻为里。”《诗经·郑风·传》“里,居也。二十五家为里。”后演变为行政区划名,顾炎武《日知录·卷二十二·乡里》“以县统乡,以乡统里。”旧时行政层级为省、道、府(州)、县,县以下治理层级为乡、都、里、保、甲。其中“里”和“保”相当,为不同时期的命名。目前我国的台湾地区和朝韩等国还有“里”的行政单位,所辖数十户或数千户不等。

 

仓后塘及仓后里

道院巷

位于南街南段东侧。东西向,东连新宅巷,西通南街,长百米。以内有道院得名。道院巷一名,见于康熙《东阳县志》,清末吴允让手绘地图尚有此名,今人多不知其名。后来成为关岳巷的一部分。

 

昔日道院巷,今日关岳巷

南宋后期,县令郑镐始建道院于县衙之旁,供歇憩之用。道院之“道”,或为中庸修身之道,或为曹参“治道贵清净,则民自安”之道,详见孙德之《东阳县道院记》。

东岘巷

位于老城东南隅。呈西北——东南走向,西北连接上市巷与新宅巷的交点,东南为葛宅巷的东端,原长140米,宽2.5。为老城东南隅居民出入城的主要通道。

 

东岘巷之局部

此巷原名“仓前巷”,与仓后弄相对,因位于仓基前方得名。后因靠近东岘门(小东门)而改名。

东岘弄

 位于老城东南隅。南北向,南通东岘门,北连葛宅巷,长60余米,宽2余。以处于东岘门之内而得名。亦为老城东南隅居民出入城的主要通道。

东岘门

  

小东门已拆毁,地名仍得以保留,成为居民区的名称

    位于老城东南隅,为东阳老城八座城门中四座辅城门之一,俗称“小东门”。万历廿八年(1600)辟西岘门时配设。因其遥对东岘峰,故名。门内有东岘弄。东岘门旧址在黉门广场35号茅台酒专卖店位置。

葛宅巷

位于上市头西南侧。东西向,略呈南凸的弧形。东与东岘巷相接,形成90°交角,西连葛宅园巷,原长150米,宽2.5。巷中偏左正对东岘门(俗称“小东门”)。原为葛姓聚居地,始祖为唐末两浙路都统元帅柱下史、兼督婺州东南道事葛殷覆(874~952,唐末乾宁年间以游宦定居于此,发族而为泮南(泮水之南)葛氏,衍为上城、横塘、横池、葛府、双牌、横溪六派。中兴寺塔(俗称“南寺塔”)系其孙葛仁皎捐资建造。

 

葛宅巷区域卫星视图

葛宅园巷

 

葛宅园巷北望

位于剧院之东。南北向,南端连葛宅巷和南殿弄,北连关岳巷,90米,宽2.5。此巷之得名当为南宋参知政事葛洪(1152~1237)居此建私家园林。原有“梅竹轩”及其读书处“蟠室”。葛洪府第属于“东阳开五府”之一。南宋名臣李大同的府第(康熙《东阳县志》主编、邑人赵衍将李大同府第列为“东阳开五府”之一,但颇受疵议)也在其南,即今剧院之后半部。但岁月变迁,土地易主,成为原南岑义房“天官第所在。天官第之名,源于南岑义房先祖吴希纯1398~1454吏部稽勋司员外郎。1905年,吴允让于此创办广益初等小学堂1927年,东中首次招收女生,又在此设女生分部。明清时,葛宅园巷区域成为南岑吴氏义房的聚居地。

 

原葛宅园巷南街出口,里仁牌坊旧址

该巷原通南街,巷口原有“里仁”牌坊,与隔街拦路井巷的“连豸坊”相对。道光《东阳县志》载:“(牌坊)在葛宅园巷口,今因左折分下吴宅巷(即南殿弄)。” “里仁”一名,出自《论语·里仁》“里仁为美”。南岑吴氏义房有“里仁”派,人口众多,人才辈出。除城区外,还分衍江北锦坊、横店湖塘头、南马下和塘和湖溪擎天丘、光明等地。

也园里

 

也园里

位于南殿弄东南,规模不大,众姓杂居。创建者乔乃迁1899~1964),字耐青,大联沧江人。保定军校第八期步兵科毕业,曾任黄埔军校少校兵器教官,执教第四期,学生中有后来成为著名将领的林彪、萧克、刘志丹、张灵甫、胡琏等。1928年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部参谋处处长,官至国民政府军政部少将高参,退居故里后在后岑山创办青光初级中学。“也园”一名,系“虽为蜗居,也是一园”的缩略。

中百里

居民区,位于南街南端东侧。中有一弄,东西向,西连南街,东接民居,长80余米,宽近3米。因位于中百公司区域,其南为百货大楼,故名。此区域处南门(双岘门)东侧,多为老城墙基址。

仓前巷

    即东岘巷,释名见“东岘巷”。

长弄堂

 

长弄堂局部

    位于老城东南隅北侧。南北向,南接城廓西弄,隔弄与城廓南弄相通;北与禹门里相连,多弯曲,长130,宽2。因里弄曲折绵长而得名。

城廓西弄

位于老城东南。东西向,东连城廓东弄,西通十字街,长160,西段宽仅2余。

 

城廓西弄西段,图左为东阳宾馆

以“陈家塘沿”得名,“城廓”系“陈家”之讹写。弄北“陈家塘”, 原水域面积颇广,夏日耕牛歇憩之所。当地耆老称,因耕牛不免拉屎尿于塘内,塘水用于酿酒,其酒特醇厚芳香。或有微生物起作用。塘南原有玉带桥,道光《东阳县志》载,“在东岘门内,葛乔二太师住处”。俗谚“玉带桥有带无桥,花园塘有塘有桥”,因玉带桥只有几块石板,实则无桥;而李品芳故居前的花园塘则塘和桥均有。或疑城廓为“城郭”的讹写。郭为外城之意,与子城相对而言。唐末始筑土城,周10里,内为子城;外为郭城,民间或讹变为“城郭”。此塘或为筑城取土形成。

 

旧时陈家塘,今日面积大为缩小的城廓塘

本世纪初,吴宁镇中学(现为吴宁一校)主出入口跨城廓塘与城廓西弄相连,学校正门遂设于城廓西弄西段南侧。此巷之中部南侧、城廓塘之西南有苗圃新村,因其地上世纪之初作苗圃而得名。

城廓南弄

位于老城东南隅。南北向,南通吴宁东路,北连长弄堂与城廓西弄之接点,长170米,宽近3

 

城廓南弄北段

因处城廓塘之南得名。弄南段东侧原有吴宁镇中学大门;弄南段西侧今婺剧团一带为一小丘,旧名孔雀山,简称孔山,与东门的里孔山相对,也称“外孔山”。南宋宰相乔行简在此建“乔宅园”,内有“巽风阁”。巽在八卦中方位为东南,阁处老城东南,其名有自。乔行简1156~1241),南宋大臣,官至左丞相兼枢密使,爵封鲁国公,秉国政七年,持重治国。吴宁乔氏源出陕西新丰,在南宋有6人中进士,为南宋时期东阳城内四名家“东李、西乔、南俞、北杜”之一。

城廓东弄

位于老城东南隅,因处于城廓塘东而命名。东西向,“V”字形,东连龙山路,分两岔西连城廓西弄,总长200余米,南岔宽4,北岔宽二三米,南岔与青春北路相连。

此弄南部吴宁镇中(今吴宁一校)校园东南隅为凤凰山,略称凤山,为老城东南三山之一。

 

城廓东弄北岔

龙山路

位于老城东南隅。西北——东南走向,西北与与东殿巷及城廓东弄相连,东南通吴宁东路,长160,宽3.5

因东有龙山而得名。老城东南三山并列,龙山为东城制高点,龙山之西、城廓东弄旁为凤山(凤凰山之简称),城廓南弄南段西侧有孔山(孔雀山之简称)。

 

南望龙山路

龙山路南端东侧为影城,西侧有矿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