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氏古居:东阳老城地名述略(东南 东街)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立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22 8:21:32  文章录入:吴立梅  责任编辑:gohwu
 

东街南侧从西到东

东街

老城“丄”形主街之一横的东段,以所处之地理位置得名。东西向,东至迎晖门(东门),西至老市府门前与西街、南街相连,长630米,宽5。为老城繁华街道之一,旧时繁华地段西起老市府,东至十字街。

 

东望今日东街

自西而东,南侧有老猪市、上梓城巷、十字街、禹门里、傅家巷、张宅巷弄、张家巷、考试门堂、舒家巷、河弄、东殿巷;北侧有老市府、解放路、下梓城巷、十字街、黑楼巷、胜利巷、吉祥巷、镇政府、县中队、看守所、东井巷。

老市府为旧时县衙所在,解放后为县委、县政府及各部委办局所在,撤县设市后为市委、市府办公地,直至2003108

老市府后院有纪念御寇殉职的县令张潮(872~945)而建的吴宁台。后晋天福八年943,括苍“魔寇”侵扰东阳。张潮率长子天贤带领乡兵迎战,擒获渠寇7人,斩首百余。“魔贼”败退,县境得以安宁。两年后,“魔贼”又聚集数万人,进逼东阳县城。张潮与长子天贤率乡兵数百出城抵御,终因力量悬殊,父子双双死难于南岭,时为后晋开运二年七月初二。魔贼又冲进县城,将张潮家中80余口尽行屠杀,洗劫七日而去。惟其妻鲍氏及幼子天宥幸免。后人遂命名张潮父子战殁的南岭为“官清岭”。东阳百姓怀其德,悯其忠,于县衙之后院凿池筑台,台内塑张潮及长子天贤之像,命名曰“吴宁台”。

 

 

处于老城中轴线上的原市委大楼及吴宁台

旧时东街的牌坊,西端街口有“承流坊”,周宅巷口有“由义坊”、“聚英坊”,张宅巷口有“仰高坊”,北十字街口有“万寿坊”、“父子翰林坊”,南十字街口有“文星坊”,上梓城巷口有为武状元俞葵立的“崇德坊”、下梓城巷口有“熙春坊”,吉祥巷口有“萃英坊”。另有“照春坊”等。

东街与南街的交角,旧有如泉馆,为东城最早的菜馆之一。旧时民间纠纷,当事双方往往投六族(城内吴、杜、韦、李、张、徐六大族)排解,如泉馆往往是当事方请客之所。

老猪市

 

老猪市北望,对面为解放路口小广场

位于东街西端南侧,今解放路小广场对面。南北向,南至民居,北通东街,长30余米。按其名,此处早年当为猪市场所在。上世纪30年代,白坦人吴维倬(1915~1973)等在此开设“吴宁医院”,为东阳最早的西医医院,该店自制之“雪花膏”享誉一时。

财税局、政协、侨联、台办等单位曾在此弄之西侧大楼办公。

上梓城巷

 

 

上梓城巷北望,西侧大部已拆

“梓城”为“子城”之雅称,旧县志也作“紫城”——东阳地名中同音互换现象颇为普遍。“子城”亦即旧时之内城。唐末县令沈彝宪筑土城,周10里,中为子城,此为子城肇始。子城的范围,东起十字街,南至葛宅园巷、上南巷,西抵棋盘街、西经泽巷,北界金泽巷、介福巷。上梓城巷位于城中偏东南,南北向,南接丁字巷(学前巷),北连东街,与下梓城巷斜向隔街相望,长130,宽2余。

梓城为东眷韦氏聚居处。始祖韦履淳,开元十九年(729)己巳进士,按《东眷韦氏家乘》,韦履淳任丞相府都事,因耿直忤宰相,天宝十一年(752)谪守岭南朱崖(今海南琼山县),量移(官吏因罪远谪,遇赦酌情调迁近处任职为量移古婺法曹参军,与戴叔伦交好,建中元年(780)随戴南来,居城北龙泉坊(今龙井巷南端),族衍为旧时城区六大族之一。李白曾有《见京兆韦参军量移东阳(此东阳指金华)》五言诗赠送:“闻说金华渡,东连五百滩。全胜若耶好,莫道行路难。猿啸千谷合,松风六月寒。他年一挥手,摇艇入新安。”

附近也为俞姓居住地。南宋时期东阳城内四名家,为“东李、西乔、南俞、北杜”,俞姓即其中之“南俞”。《金山俞氏宗谱》载,监察御史任上退休的俞文杰,为访友来到东阳,见山川毓秀,民风淳朴,遂定居横店八面山下。其子俞伦迁水阁,其孙御医俞全从水阁迁居城内崇德里。后裔分衍于北江、六石、怀鲁等地。南宋末年曾出过叔侄武状元俞葵与俞仲鳌。俞葵为俞氏八世祖,俞仲鳌为俞葵胞兄俞兰长子。北端巷口临东街处原有为俞葵立的状元坊,旧名崇德坊。

 

上梓城巷6号韦氏古民居东侧门

十字街

位于老城中部偏东,旧名柴市街,因其北端吴宁一校东侧为柴市。后因该街与东街相交如“十”字,故名。为老城东部重要的南北向街道,南与上市头相接,北端与介福巷之东端构成直角,原长370,宽3米,东街将此街分隔成长度大体相等的南北两部分。南十字街口有“文星坊”,也名“清美坊”,康熙《东阳县志》作“德润坊”,为东眷韦氏十四世祖、进士韦希颜立。其后韦氏迁居这一带建宅立祠,被视作东眷韦氏发祥之区。

 

今日南十字街

十字街南段曾拟名“黉兴路”,现长110,其东侧有县府招待所,现为“东阳宾馆”。宾馆之一部分为木香李氏宗祠旧址。

禹门里

位于东街西段南侧,东邻傅家巷,西邻南十字街。南北向,南连长门堂弄,北接东街街面屋,长60。以旧有“禹门坊”得名。牌坊为“居贫养亲,诚意甚至”的明代正德年间孝子王晁立。禹门为黄河龙门之别称,《神童诗》有“禹门三级浪,平地一声雷”之句,喻人科举及第。

旧时巷口有石狮,俗称“狮子台门”。按照封建社会规制,七品以上官员的宅第方可置石狮。品级可从石狮上的卷毛螺髻分辨,一品13个,称为“十三太保”,以下每降一品减一个。石狮子的摆放,左雄右雌,成双成对。雄狮一般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意为“张灯结彩,权(谐“全”字)定乾坤,国泰民安,有‘球’必应”;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意为“母仪天下,太师少师,子嗣昌盛,千秋万代”。

旧时图书写便利,讹为“女门里”。

 

禹门里

傅家巷

位于东街西段南侧,中间有两处直角弯,东与张宅巷弄平行,西与禹门里相邻。南北向,南连城廓西弄,与城廓塘仅一路之隔,北接东街,长110余,宽2.5

 

傅家巷北段

此巷原名“孙家巷”,孙姓聚居。后因傅凤歧在嘉庆、道光年间任县署粮房总管,在县衙东侧创“傅鼎和绸布店”(今解放路北口小广场西南角位置),兼营南北杂货,子孙代继,财力雄厚,遂在此营第宅,孙姓则外迁,因易名“傅家巷”。巷西有“傅家巷建筑群”,为市重点文保单位。傅姓系杰溪傅氏,始祖傅毕忠于南宋嘉定元年(1208)自义乌南园入迁东阳,后裔分衍此巷及棠隶、青塘头等地。

 

傅家巷中段之老房子,门额所题为来自《诗经》的“爰得我所”

张宅巷弄

 

已失其名的张宅巷弄与城廓西弄相连处

位于十字街之东,因张氏聚居得名。南北向,南至城廓西弄,北至东街,长105,宽2.5米。中段西侧现存青石侧门窠之民居“新花厅”,其西侧即为“旧花厅”,与傅家巷相邻,原均为垕堶吴氏住宅。该巷已拓宽,直通吴宁镇中学(现为吴宁一校)大门。巷名今已废弃。

 

新花厅青石侧门门窠,门额篆字系出自屈原《九歌》的 “蕙蒸”

张宅巷

位于东街中段南侧,张宅巷弄之东,舒家巷之西。南北向,南通城廓东弄,北连东街,长110,宽近3。巷西北现为小型停车场与小公园,隔东街与吉祥巷相望。以仰高张氏聚居得名,巷口原有“仰高”牌坊。仰高张氏,源出中山贵溪,始迁祖张盓宋时自天台入迁此地,遂以“仰高”名族。

 

张宅巷北口

巷西曾有章侍郎祠。章曾任本路提举,置立社仓,故建祠致祭。但该祠清中叶后已不存。

考试门堂

《浙江省东阳县地名志·吴宁镇区图》有考试巷,此巷位于东街中段偏东,东邻舒家巷,西邻张宅巷。南北向,南连城廓东弄,北接东街,长90米。但当地居民称不知有此巷,只知有考试门堂。考试门堂原来面积较大,有数百平方米。道光《东阳县志》载“试院图”,此处为东南西三面皆有垣墙、北临东街的一片空地,当为儒童考试入场前的集中之所。194958日下午,解放军入城后在此集结。现仅存舒家巷和张宅巷之间临东街的几十平方米。

  

考试门堂一隅

考试门堂对面之东街中段北侧原为试院,故名。县试本无专门试场,届时在县衙内布置临时试场,文童赴试需自带桌凳。清嘉庆年间,知县向肇嶐捐廉千两在萃英坊旁始建试院,被称为东阳“千古未有之盛事”。后人为纪念向肇嶐,在试院内设“向公祠”奉祀。金华知府、状元吴廷琛为之作记。萃英一名,为英才荟萃之义,颇切合试院。科举废后,民国期间设为法院,1949年后设过党校,其后为县监狱所在,县中队驻防,后来易名看守所。

舒家巷

位于东街中段偏东之南侧,西邻傅家巷,北端与该巷仅一屋之隔;北端东侧有一窄弄与河弄相连。南北向,中间有两处直角拐,南连城廓东弄,北接东街,长100,宽约2.5

此巷因舒姓聚居,故名。舒氏祖居上卢湶塘北,始祖舒绰隋朝时由庐州舒城迁居,中唐宰相舒元舆系其后裔,舒姓也成为唐时邑内巨族。子孙散居邑内横店中信堂、万户(均称“双岩舒氏”)、兰溪市及江西、湖北、安徽等省。

 

舒家巷局部

东殿巷

位于东街东段,西邻舒家巷。南北向,南折西连龙山路,北连东街,由北而南,为一陡坡,总长110米,宽近3

 

东殿巷北段

陡坡南端东边为龙山,为老城东部之制高点,旧有康济庙,即东殿,为东城四大城殿之一,巷名也由此而来。乔行简曾读书于此,贵显后于十月初一夜迎灯报答之。十月初一庙会源于此,为东城四大庙会之一。

河弄

位于东殿巷北端西侧。东西向,东起东殿巷,西迄舒家巷,长约50。范围不大,仅几幢房子。处龙山之下,早年有水道,传说乔行简从孔山乘小舟到此读书,故名。

河弄西端6号系烈士胡阿林故居。胡阿林10911933),原名侠民,又名逸民,学名贤。胡村上宅人,后徙居东街。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从苏联回国,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一军团团政委、红一军团二师政委。参加中央革命根据地第四、第五次围剿作战。1933127,在赣南大雄关战斗中牺牲。

 

河弄6号胡阿林烈士故居

迎晖门

老城东门之雅称,初称“望岘门”,远望东岘峰之意。又称“向日门”,为东阳老城八门中四座主城门之一。迎晖为迎对朝晖之意。明隆庆《东阳县志》则载为“迎阳门”,义同。隆庆元年(1567),县令陈应春完成修筑。

自十字街到东桥(叱驭桥)区域称“东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