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谱设置文化教育篇:OK   二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展明  文章来源:至德文化博览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10/11 18:40:33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族谱设置文化教育篇:OK   二

二、设置教育篇  突出施教为先

我们在族谱中所说的教育篇,主要是指由吴驹及其后裔捐资集资,以及贡献人力物力,或牵头兴办的教育事业。它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又是培植文化的工具,在任何地区、任何民族都不可缺。潮阳吴驹系,以及与潮阳吴驹系有关地区的吴氏教育,从唐代至今先后创办的有学宫、学馆、义学、社学、书院及近现代族人兴办的各类学校,共计20所,其中民国前11所,民国至今9所。从《中华吴氏大统宗谱》办公室归宗谱近800部来看,作为专门记述教育的并不多见。有的虽然设置了《教育篇》,但打开一看,内容非常单薄,看不出一个兴旺家族对当地教育事业的贡献,或者看不出该家族教育事业的发展脉络和特色。那么吴驹系兴办教育的特色是什么?

第一,以施教为先,舍得投资  北宋大理寺评事吴德昱卸职返乡,捐资和发动族人在长房祠堂旧址创办“追远堂”,培养了一代人才。南宋理宗时,吴椿(进士,河源主薄)禀承其父吴少颜晚年“扬祖德清廉为本,辅族里施教为先”的遗训,施田数百亩入石塔寺,置乡学,办社学,惠及族人和乡里。以后历朝历代办学不止。从上世纪改革开放以来,族人先后在海门、阿龙、河陇、洋美、洋溪、李者等地创办了可观的现代幼儿园、小学和中学6所。旅泰宗亲吴逸坚、吴成生捐资400多万元,兴建植秀、生成两所现代化的学校。更为突出的是上世纪90年代初,由胪溪村领导人员吴楚龙、吴联荣等牵头和带领族人及有关人士捐资集资2030万元,加上旅泰侨领吴宏丰(捐839万元)、吴娘锡(789万元)、其他吴氏侨胞共计捐2000万元,合计4030万元,兴建占地面积150亩,建筑面积4.2万平方米,长一公里的芦溪教育村,由幼儿园、小学、中学三大部分组成的现代化学校,誉满神州

第二,把支助学子入学当成族人应尽的光荣职责  宋代获“双郡马”之称的迪功郎吴少颜(1186-1250),晚年还乡,将朝廷赏赐的钱财,用于兴学和支助学子入学等公益事业,施田260亩入龙井渡亭桃花山接待庵,为学子往返接待及常住费用。其子吴大椿承父志,施田1360亩入石塔寺,置乡学,设社仓,以惠族里。如此大小事例,代代均有。民国期间,吴绍文、吴崇庸父子在禾皋上乡创办“四维学校”,除承担该校经费外,还长期免费给该乡吴、陈、高、曾四姓子弟入学。吴开利创办上厝小学,动用公蒸,免费给本堂适龄子女就读。改革开放后,民间助学奖学兴起,胪溪吴楚龙、吴联荣等集资230万元,侨领吴宏丰捐68万元,均作奖学奖教基金专款。

第三,敢于人先,站在教育改革创新前列  如果说唐宪宗元和十四年(819),韩愈第一次在潮州兴办学校的话,那么隔了60年后,吴驹任潮阳县令时则在潮阳兴办学宫,开潮阳兴学之先河。从宋至明清几代,不管是办私熟、义学、社学,甚至开办书院,吴驹后裔均一路领先。清末戊戌变法和“五四”运动后,在“救亡图存”、“教育救国”等爱国口号的激励下,潮阳吴氏教育站在改革的前列,将所有的社学、书院等校名一律改为学校,改革传统僵化的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开设符合时代潮流的课程,同时宣传革命道理,传播爱国主义思想,培养了一批批的实业人才、教育人才和爱国志士。特别是上世纪改革开放30年来,所创办的各类学校,率先走科教兴国和面向现代化大步前进之路,取得了举国瞩目的成就。以芦溪教育村为例,其中学拥有物理、化学、生物实验室和仪器室、语言室、电脑室、美术室、地理室、英文打字室、多媒体阶梯教育室、电教广播室、图书阅览室。据说,正在筹建名人和爱国主义教育室。体现了当代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教育事业的辉煌成就。            (连载未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