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吴”字篇(二)——西周鈡鼎文“吴”
本文考证“吴”字,从殷商甲骨文、西周金文、吴国剑戈文、秦国石鼓文、楚国简帛文、东汉说文中的吴字,考证到汉语方言语区之吴。考“吴”的范围,包括族名吴、国名吴、地名吴,不含姓氏名。
2、 西周鈡鼎文“吴”。
己发表和著录的西周青铜器中,有“吴”字的共21种36件。
其中西周早期的6种7件,有吴盘(集成10066)、吴盉(集成09407)、吴鼎(2件,集成01814、02250),吴卣(集成05025)、师酉盘(穆王时器)、吴父壶(集成09587)等。
西周中期的7种8件,有班簋(集成04341)、静簋(集成04273)、同簋(盖体1套2铭,集成04270、04271)、吴方彝盖(集成09898)、伯頵父鼎(集成02649)、伯頵父簋(集成04027)、颟簋(集成04195)等。
西周晚期的8种21件,有卌二年逨鼎(2件,盛世吉金67页)、卌三年逨鼎(10件,盛世吉金66页)、《逨盘》(盛世吉金67页)、吴虎鼎(《考古与文物》1983.3P70)、大簋(2件,集成04298.04299)、吴豕父簋(3件,集成03980-03982)、[害夫]叔簠(集成04552)、吴姬匜(集成10186)等。
按西周金文之“吴”的内容,可分吴大庙、吴大父、吴林三大类。
第一类:吴大庙。以穆王时的《师酉盘》为例。西周初建时,原本游猎、游牧部落的父传子,兄传弟,弟传长孙的祖制旧俗仍在。武王立国,立下了祭租同祭三代五祖的规矩,父亲文王,祖父王季,大伯和二伯仲雍分列王季左右,太祖父古公亶父追封为太王。都同列于大庙中享祭。武王过辈后,历代大庙都祭祀四代六祖。后王则设另庙祭祀。
吴大庙在出土文献中的出现,见证了史载泰伯、仲雍曾让位于季的记载是实。
西周前期穆王时的青铜器《师酉盘》,铭有:“隹王元年正月王才吴各大庙”。此证穆王在登基的元年正月去吴大庙祭祀。吴大庙就是祭祀吴大伯等的祖庙。 这是《师酉盘》铭文中的吴字
第二类,吴大父。西周中期懿王时的《同簋》中,出现了“左右吴大父”之铭。西周经一百多年传承,历经文、武、成、康、昭、穆六代王,都任用吴大父们为近臣,左右吴大父还可能世袭,吴大父的职责,战时是带兵勤王、征伐,平时为王室管理狩猎场的山林、负责供应祭祖时的牲畜。
《同簋》铭文:“隹十又二月初吉丁丑,王在宗周艾白右,同立中庭,北卿,王命同左右吴大父,司易林吴牧,”是说周王要左右吴大父继承祖业,管好山林。这说明泰伯一族很可能没有奔吴,而在周原为王室效劳,或者只有一小部分人南下,泰伯本人并没有去江南。而泰伯、仲雍的直系子孙世袭为官。 这是《同簋》铭文中的吴字。
第三类:吴林。2003年1月,陕西宝鸡眉县出土27件青铜器,尤以《逨盘》的长达372字的超长铭文惊动世界。铭文详细纪录吴族8代忠实效劳西周12代王的谱系,记载各代征战功绩,治理吴林维持祭祖大业的功绩,直到西戌入侵,吴逨匆忙挖坑窖藏祖器,随幽王逃难流亡,“吴”随西周的灭亡而消声匿迹。
《逨盘》(中),《逨鼎》(右)。
《卌二年逨鼎》铭载“司工散右吴逨,”《卌三年逨鼎》铭载“司马寿右吴逨,”其中“吴”应为官职,逨为名。司工散和司马寿为周王御前的仪礼官员。
《逨盘》铭文局部
这是《逨盘》铭文中的“吴林”两字。吴林应是后世帝王训练狩猎、射箭武功,养殖祭祀牲畜野兽的特殊山林,秦石鼓吴人写的也应是这类‘吴林’。清代也有这种‘吴林’,只是名称变了。
西周最早的《吴鼎》、《吴盉》上的“吴”字,画成图腾状,像个演杂技的艺人。
根据西周金文所有“吴”字的考证,历代周王始终对大伯一族恩宠有加,世袭为吴林总管,时常委以重任,授之征伐大权。吴族是周王朝的宠族,并未弃之海滨。
本节主要参考资料:《中国古代青铜器》 马承源著 08.1上海人民出版社版
《金文人名汇编》 吴镇释编撰 06.8中华书局版
《金文庙制研究》刘正著 04.1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