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玠吴璘祠堂所在地——益门镇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正茂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9/21 21:14:51  文章录入:渭水龙  责任编辑:gohwu
 

吴玠吴璘祠堂所在地——益门镇

吴正茂

益门镇 即今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之神农镇。1958年,因建益门乡于益门堡而得名。位于清姜(古名清江)河西岸,距市区8公里。自宝鸡农业学校登西山,至西北方向有一隘口,即为益门镇旧址。益门镇作为古代宝鸡通往四川的门户,其在当时的政治、经济中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在大散关前,与关内之二里关遥遥相对,因是古益州之咽喉,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史载有凡有事梁益者,必取道于此,故名益门。昔为南北货物主要集散地。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陕西等地行中书省平章政事、大将李思齐(13231374),为防备明玉珍之蜀军北攻,在此筑城镇守,故曰此地为“益门堡”。明洪武二年(1369),明中山王徐达屯兵于此。《宝鸡县志》载:元末,李思齐在益门山口筑城为镇,屯军以防备朱元璋的蜀军,明初,徐达收汉中,自长安引兵屯益门。其与史实是相吻合的。又《大明一统志》载:“宝鸡县西南有益门镇二里散关巡司。弘治六年(1493)宝鸡县令许庄修城堡,曾题“益门雄镇”四字嵌于牌楼。关于益门雄镇的规模,在明代成化年间宝鸡县进士白鸾(今渭滨区益门镇刘家槽村人)所作之《益门镇记》中有这样的记载:“逐傍山之北麓,磊石为基,砌砖为台,裹铁为门,构楼三间其上,即完切美;余嘉许令尹之贤,窃自喜载名其上,于是乎记”。由此也可想象其当年的雄姿了。清康熙十三年(1674)康熙下令撤藩,三藩之一之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叛清,二月吴军出栈道控制益门,康熙十四年(1675),清军五百余人守于此地与吴三桂部作战,当年十月,吴派将士石存礼领兵八千,出栈道,再次夺取益门,并分七营,窥视宝鸡,此时遇陕西提督王辅臣拥吴叛清,清军力弱,清军将领下令:“有能攻克隘口者,赏与克州县城同”,士气大涨,英勇作战,连破吴军七营,缴获不少武器,直到康熙十八年(1679),清军攻破益门。相传当年吴三桂领兵至此,遇渭河水涨,无法作战,又遇士兵得痢疾,寻遍良方,无法治疗,有村民告诉吴三桂,在益门山上有一药王庙,可以求药,吴立即派人求药治病,后士兵全部恢复健康,吴三桂甚为感动,令士兵采来大石,亲笔题写“益门镇”,凿刻后立于益门山中,但遗憾的是至今没有找到任何记载,更无此碑。清康熙皇帝的十七子——果亲王爱新觉罗·允礼16971738 )曾有《益门镇》诗一首描述古益门镇的雄姿,诗曰:“峭仞奔霆会益门,乱峰中袅一丝行。更登大散关头望,无数云山此送迎。”更有甚的是,清人曾任陕西学政的许荪荃在《自益门镇一带山行》中,细致入微的描述了益门古镇的自然风光,诗曰:“天机世惟深,游兴吾不浅。风昔庐向约,此日怀抱展。驱车历翠微,策仗凌碧献。千盘道弥上,百折势仍转。阳产五色芒,雨余花蕾泫。杂树互散亏,前途乍隐显,长啸问山灵,五丁何代遣。”像宋代苏轼,明代何景明、王旸,清代王士正、李星沅、杨甲木等等,都为古益门镇留下了脍炙人口的绝美好词,使其入载史册,青史留名。当时,益门镇还很兴盛。经大散关出入关内的客商、驮队均在此歇脚。   

  同治六年(1862),太平军在加固城堡时,将“益门雄镇”石额镶于城门上。清末民初,由于战乱,盗匪迭起,常骚滋扰益门,致使住户搬迁,商贾逃避,益门镇日益萧条。民国二十二年至二十四年(19331935),益门镇清姜石拱桥修起后,川陕公路、长益公路、宝成铁路,接通,汽车东通西安,西接川、云、贵,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代替了古栈道的肩挑畜驮,其军事要塞防御地位逐渐萧条。   

古蜀道北端——宝鸡市益门镇,是古代蜀道的北起点。二十世纪40年代川陕公路代替古蜀道,由益门作起始向南而去,经汉中直至四川,道路难行,唐代诗人李白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之说。解放后又在公路的河对面修筑了铁路——宝成线,这是新中国的第一条电气化铁路。益门,因商旅发达,市面热闹繁华,且益门石桥为当时清姜河上唯一桥梁,商旅过河须由此经过,可与宝鸡市旧址纸坊头之繁华相媲美。其又是长益公路的终止点。据新编《长安县志》载:“长(起今西安市钟楼)益(终止宝鸡益门镇)公路即今日西宝公路南线, 全长219公里。为陕、甘、川三省连接西安、宝鸡之主要干线,始修于民国20年(1931),30年(1941),应抗战需要,沿线各县征民工,整修周至、眉县段,新修眉县至益门镇段,长益公路因陋就简全线贯通。从此,来益门镇歇脚的客商、驮队日益减少,益门几乎“报废”。

 民国时大资本家孙墨佛,在清姜河边修筑长水渠,开设水磨房三座。到后来,仅存的三家脚店也停止了营业,两家药铺,一家带染坊,若不是为附近山村农户之需,也会倒闭。建国前,益门镇有四家杂货摊贩,九家熟食摊贩,只在粮食、柴炭、牲畜上市时方便客商,供附近农民生活所需。  

益门镇的古庙宇,更是数不胜数。有通仙观、诸葛亮庙、老子说经台、药王庙、祖师庙、灵官庙、菩萨庙、关帝庙和吴公祠等。据《宝鸡县志》载:宝鸡县南益门镇之通仙观,旧址乃散关令尹喜故宅。其宅院内有道家创始人老子给尹喜受经的“说经台”。益门之东有冯家塬,今为区内著名的农家乐民俗村。冯家塬之南有诸葛山,乃汉诸葛亮伐魏时屯兵处。《三国志》载:“蜀汉建兴六年(228)春,亮(诸葛自称)出攻祁山,不克。冬,复出散(指散关),围陈仓,粮尽退。       

其中吴公祠,又称吴涪王庙、武安王庙、吴玠吴璘庙,其中祭祀南宋抗金名将吴玠、吴璘昆仲。吴玠(10931139),字晋卿,甘肃静宁(今庄浪县)人,年十八,以良家子从戎,隶曲端军中。通兵法,善骑射,宋川陕宣抚使张浚惜其才,荐任为秦凤路兵马副总管兼凤翔知府。富平战后,与弟吴璘守和尚原,得到凤翔军民的粮草支援,击败前来侵犯南宋的十万金兵。绍兴四年(1134),改守仙人关,屡建奇功,官至四川宣抚使、川陕宣抚副使,淳熙中,追封涪王,谥武安,世称涪国武安王。吴璘(11021167),字唐卿,吴玠弟,兄死,代兄掌军中事。绍兴十一年(1141),收复秦州(今天水一带),秦桧主和,秦州又属金。三十年(1160),金海陵王完颜亮发动战争,璘力敌督战,收复郡州多处。官至太傅。,封新安郡王,后封信王,谥武顺。其昆仲于大散关,八十余载,忠义报国,屏守川陕边陲,为南宋王朝立下了不世之功,名垂千古,故后人有“三秦雄关名千古,二吴豪气传万军”之美誉。祠建于今益门镇益门村之关帝庙,当地民众尊称其为“宋世大王”。 清代著名诗人杨甲木有诗赞曰:“高原虎踞万山中,赵宋二吴立战功。西北能争秦栈险,东南可使蜀江通。厄关有将擒千虏,当道无人返两京。试看岩头玠璘迹,顿令血泪洒秋风。”原祠有三处,其中以益门镇之吴公祠规模最大,今仅有残迹留于关帝庙内。关帝庙庙内的石碑很多,其中较为著名的有清嘉庆十年(1805),宝鸡县知县何其英,在益门镇、大湾铺等处所立之《永革陋规碑》。关帝庙简直就是现代宝鸡的一个小碑林。再者,就是祖师庙的祖师圣像,为生铁铸成,坐像比常人站着还略高。其左右为龟、蛇二将,龟上卧着蛇,蛇头为仰式。其庙本建在半坡,清代时,吴三桂部从蜀经此,遇大雨,其部不能渡渭水,在祖师像前祈祷朝拜,祈求平安,后果安然无恙。其灵验程度,传乎其神,至今,影响仍然很大。  

建国后,川陕公路,宝成铁路的相继开通,交通日趋便利。益门镇已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仅留残迹),已无险可守,无需设防。取而代之的是与清姜河相望的姜城堡军工大工业区。在和平时期,益门堡已迁移至常羊山下,村子由益门堡、益门镇、西山(即古时之戬社山)三个自然村组成。站立于古益门镇山上,看到令人欣喜一幕的是,益门地区姜炎文化积淀深厚,仰韶文化,周秦文化屡有捷报;工厂林立,机声轰鸣,经济繁荣,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回顾历史,展望未来,古老的益门镇正迈着轻巧的步伐,焕发着迷人的青春,为这块古老的土地赋予了勃勃生机,为新世纪的宝鸡大城市建设,将增添新的光彩。

          刊于《宝鸡文史资料选辑》第22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