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举办吴鲁诞辰165周年高中状元120周年纪念活动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吴志柏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31 0:35:07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编者按公元1845年,吴鲁诞生于晋江池店钱头村。45年后,他大魁天下,高中状元。

今日,晋江市金戈王鞋服皮塑有限公司和泉州市文化局、泉州市博物馆、晋江市文体局、晋江市博物馆、泉州市历史文化研究会、泉州吴氏大宗祠管委会、晋江市吴文化历史人物研究会等单位将在吴鲁的故乡共同举办系列活动,纪念其诞辰165周年暨高中状元120周年。

本期《温陵志》特刊发吴鲁之曾孙、香港著名书法家吴紫栋先生的纪念文章《一代宗师》,与读者共同追忆这位泉州近代史上杰出人物的传奇人生。

我郡人才荟萃,代有贤人。清末状元吴鲁就是一位流芳千古的大宗师。

清朝的学政称宗师或大宗师。宗师的意思是众所宗仰的老师。学政是内阁派往各省主持科举考试及学务的大臣,正名为提督学政,通称学台,有崇高的地位。应试生员尊奉为恩师,甚至在其离任时都会为其树立一方德教碑,以示对老师的景仰。例如吴鲁在云南学政离任时,士绅举子就为其在林则徐去思碑侧立一方德教碑。安徽、吉林也都有吴鲁德教碑。

吴鲁高中状元后的二十年间,奉派三任学政,三任主考,为国朝衡文取士,革除科场积弊,建树良多,故有“六掌文衡”之誉。学政废除后,又奉派赴日考察学制,并出任吉林省第一任提学使,在东北大举兴学,推行新学制,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广受八郡绅民称道,最后在学部任职三年至终老,是有清同光时代一位学务名臣。

吴鲁出任学政次数之多,在清朝名列前茅。清朝出任学政达三次之多的,只有三人,吴鲁是其中一人。加上吴鲁是以状元出任学政,江春霖御史谓:“科名至大魁,仕宦至文衡,皆人生至荣。”故其清高,其荣耀自非等闲可比。

在仕宦生涯中,出任学政是一种殊荣。其中除了手握文柄的职能外,就是门生众多。无论那位门生仕途如何显赫,见到这位老师,都是自称学生。吴鲁门生许世英,民国国务总理,曾在福建巡按任上,前往吴鲁故乡“造谒师门”。其时吴鲁已逝,吴鲁季子吴钟善仅在泉州设香案受拜。

清朝有很多名臣都做过学政,试举两个与吴鲁有关的人:孙毓汶,探花,兵部尚书,曾任福建学政;翁同龢,同治状元,两朝帝师,大学士,是吴鲁在保和殿应试时的读卷大臣(即主考官)。吴鲁状元也都以门生身份尊他们为师。而皇帝钦点的状元,也就成了“天子门生”。

前年春夏间,笔者从上海往常熟,参观保护完好的旅游热点“翁同龢状元故居”,查寻有关吴鲁殿试资料。果然不枉此行,根据翁同龢日记记载,当日应试的殿试卷子,由翁同龢、徐桐、福锟、麟书、嵩申、廖寿恒、汪鸣銮等七位读卷大臣“复加评次”,公推吴鲁为第一人。而光绪帝及翁同龢属意的文廷式,则居第二。由此可知,吴鲁无疑是以高深学力夺魁。吴鲁历任主考,自当以其学问有直接关系。

学兼儒佛的一代高僧弘一法师,曾为吴鲁法书作跋,这是我郡文化人熟知的文坛逸事。根据丰子恺先生的回忆,弘一法师作评论必遵守“先器识后文艺”的原则,轻易不下一笔。法师跋文:“严肃端庄,能副其名。”看似论书,实评其人。直道出吴鲁所以令人起敬的本质。含意深长,有警世的隐喻,是法师慈悲心怀的开示。

2007年岁末交春,笔者在香港中央图书馆举办名为“帖学传统浅探”的个人书法展,并写出“吴鲁法书搜寻录”一文,着意介绍吴鲁。参观人数之多,反响之佳,为所罕见。字如其人,足见吴鲁法书的魅力。

在上述文章中,有论及吴鲁在书法史的地位。现在,我更认为吴鲁法书有开创性的成就,可与其传世诗文并驾齐驱,需要深入探索。经过这次展览,吴鲁法书的影响已从内地走进国际都会;吴鲁法书的传承也从家族走向社会,这是可喜的现象,是吴鲁文化传播的另一个新阶段。

吴鲁被尊为一代宗师的事实是早已存在的。但是吴鲁文化的传播似乎姗姗来迟,它好像一方宝光内蕴的古玉,潜质无限,不断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