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小洋楼吴颂平旧居:买办之家的陈年往事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佚名  文章来源:城市快报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8/5 7:59:43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吴调卿
 

  如果时光倒流回到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那时的天津五大道地区自然是另一番景象。作为天津英租界内重要的居住区,那时五大道的小洋楼内居住着当时天津社会最具显赫地位的人物。走出洋楼大门,他们在天津各界均能呼风唤雨;回到家里关上大门,一个个大家族的恩爱情仇又继续上演着。那时,就在这豪门林立的英租界里,有一个家族因家大、业大、房子大而十分显著,这家的主人叫吴调卿,因此,他们的房子被称为“吴家大院”。

  吴家的后代告诉记者,当时他们在天津的房产十分庞大,单单在睦南道就有半条街的房子。然而将近一个世纪的光阴,却将这个显赫家族的印记几乎擦尽,曾经无比豪华的吴家大院早已消失,只有昆明路上那处娴静的二层楼房保留着吴家在天津的唯一记忆。而当初建起这栋小楼的主人吴颂平,作为吴家的长子,在这栋房子里写下了一个买办之家的豪门故事。

  从“汇丰吴”说起

  吴家小洋楼的故事由这家的“老爷”吴调卿说起。“买办”这个词对于如今的人们而言,它只是一个属于逝去时代的专有名词,但在旧时的天津,“买办”却是这个城市里颇有影响力的人物。那时,天津有著名的“四大买办”:泰来洋行的王铭槐、太古洋行的郑翼之、汇丰银行的吴调卿、怡和洋行的梁炎卿。

  据吴家后人记述,吴调卿幼年时家中生活艰难,曾在一家笔庄当学徒,在上海当过外轮的跑舱。17岁时,他进入汇丰银行账房做练习生。吴调卿利用闲余时间,自学英文,逐渐得到总行买办和洋人的器重。1880年,汇丰银行筹划设立天津分行,吴调卿经过上海总行买办的保荐,到天津参与筹备。1882年天津分行开始营业时,吴调卿担任首任买办。

  尽管在身份上是官僚资产阶级的买办,但吴调卿却对天津近代的实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不但是汇丰银行在天津的首任买办,同时,还成为天津早期民族工业投资者的代表人物。先后办起了天津自来火公司、天津硝皮厂、天津织呢厂、天津打包公司、天津电灯厂、天津自来水厂、门头沟通兴煤矿公司……在天津1900年之前创办的4家新式企业中,属于吴家的就有3家。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吴调卿开启了天津火柴的历史。

  火柴最初称“自来火”、“洋火”,19世纪中叶从欧洲传入,由于使用便利而逐步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十九世纪八十年代,天津的火柴进口量迅速增加,不仅供应天津市场,还大量运销华北地区。吴调卿看中了这个大有潜力的市场。1887年,受李鸿章委托,吴调卿创办了天津自来火局。他明确宣布公司全部是华人资本,意在与洋货展开竞争。1897年,吴调卿又投资白银25万两创办了天津第一座毛纺织厂,还与德国兴隆洋行合资开办了一家打包公司。1900年以后,吴调卿投资15万两于北洋硝皮厂,得到正在推行北洋新政的袁世凯的支持,该厂经营状况甚好。吴调卿还作为合办人,于1888年创建了天津英租界的煤气公司,投资了天津电灯公司和自来水公司,并与英国人合资兴办中英门头沟通兴煤矿公司,任中方董事长。除了主要在天津的外国公司投资外,吴调卿还是香港、上海几家英国公司的股东。可以看出,吴调卿创办的企业,全部是与人们日常生活相关的民生企业,吴调卿因此成为近代天津具有重要影响的实业家,他的庞大家业也因此开始创立。而最能显示他家业恢弘的,便是后来建起的“吴家大院”。

  “吴家大院”记忆

  在吴家后人提供给记者的一份家族资料中,吴调卿的孙辈详细回忆了曾在天津非常显赫、但如今却痕迹全无的“吴家大院”。事实上,这个大家族近百人的命运大多是从这个大院里开始书写的。

  1882年,吴调卿从上海到天津担任汇丰银行天津分行经理。到天津定居不久,吴调卿的三太太就开始为他生育子女,因为妻妾、儿女众多,也因为吴调卿当时的社会地位,他在天津的达文波路(现建设路)建起了规模宏大的私宅,这个房子被称为“吴家大院”。

  吴家大院的恢弘,堪比旧时的王族府邸。他的一个孙女婿在回忆文章里写道:“那个房子的豪华简直难以想象。”他的孙女吴佩珠回忆,吴家的这处老宅排场很大,足有几十亩地,中间一栋大楼,周围有许多房子,其中不仅有商会、马号、裁缝铺、理发店、鸽子楼,还有很多供出租的房子,俨然像个小社会。吴调卿的儿孙们在这个大宅院里,开始了不同于常人的传奇人生经历。

  但在吴家人的记忆中,“吴家大院”并不止这一处。随着家业的扩大,上世纪二十年代,吴调卿在英租界的香港路建起了一个更为现代的宅院。在吴家后人的印象中,这个“大院”比原来那个更洋气,无论是设计还是布局都效仿西方建筑。院子中间是一栋带屋顶花园的大楼,是吴调卿和几位太太居住的。临街有四栋三层的小洋楼,吴调卿的4个儿子每家一栋。大楼的底层有大理石地面的大厅,里面可以放电影、举行舞会。院子中间有网球场和花园,周末常有亲戚朋友来打球……而那时的吴调卿除了这座吴家大院,还在睦南道购置了多处地皮和房产。

  在“吴家大院”住了没多久,1927年吴调卿去世。吴调卿的几个太太和儿子继续居住在那里,后来,大家陆续搬出“大院”,各家都搬进了属于自己的房子,“吴家大院”空置了起来,并最终被拆掉。在这期间,吴调卿的儿子吴颂平在不远处的昆明路上建起了一座美丽的花园洋房,随着两处“吴家大院”的消失,这个小楼成为大家在天津的最重要回忆。

  吴颂平和他的亲人们

  与旧时代的众多大家族一样,吴调卿的家里妻妾成群、儿孙满堂。他有九位太太,孙辈几十人。而他的长子吴颂平则是这个家庭里仅次于父亲的权威人物。

  吴调卿的孙辈称吴颂平为“大爸爸”,在他们的记忆中,这位大爸爸因是家里的第一个孩子而享有很多特权,但也因是长子,他相应地承担了很多家庭的责任。

  按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吴颂平既是“海归”,又是“富二代”。他曾赴美留学过,回国后担任过多个社会职务,既经商也从政。他在父亲去世后,更多地承担起作为一个大家族家长的责任。

  在吴调卿的九位太太中,他的三太太是整个家族中的主事人。她不但为吴调卿生养了三男两女,还负责管理日常家务。这位旧时代的家庭主妇一生果敢坚韧,最终以99岁的高龄寿终。而作为长子的吴颂平,在人生的后半段一直以照顾自己的母亲为生活的主题,母亲去世五年后,吴颂平逝世。他的两个子女及十几个侄子侄女中,多数人后来都移居海外,并在华人世界里占据一席之地。从“吴家大院”走出的吴氏后人们,每个人的命运和人生经历都堪称一部传奇。

  作为买办之家的长子,吴颂平在事业上的成就并不如父亲显著。但作为一名文物收藏家,他却在生前身后做了很有意义的事。1990年9月,吴颂平的子女委托在天津的亲人,将他生前所收藏的文物精品198件,全部捐给了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这些凝聚了一生心血的收藏,曾令吴颂平对自己心生感叹:“吾虽不才,但每当茶余饭后,一炉檀香为伴,哼上一段京剧,就觉得是最大的人生享受了。”

  昆明路117号

  吴颂平旧居

  特点:该建筑建于1934年,由奥地利建筑师盖苓设计,为砖木结构二层楼房(局部三层),平面呈八字形,红瓦坡顶,外檐为混水墙面,局部硫缸砖清水墙。立面构图简洁朴素,形体特点鲜明,高耸的双坡顶错落有致,建筑整体大方而端庄。

  吴颂平

  (1882-1966),名熙忠,祖籍徽州,父吴调卿为天津四大买办之一。吴颂平出生于天津,北洋巡警学堂毕业,捐得候补知府衔,后赴美学习军事,回国后任山西教育厅厅长。天津沦陷后,曾任日资企业大华煤油公司常务董事。专家支持金彭育记者苏莉鹏摄影崔跃勇本篇资料及老照片由刘斯源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