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左台吴氏资料之四---元谱中一些遗漏的解悉 打印本文 打印本文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  
作者:徽州老吴  文章来源:徽州老吴博客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0/6/20 10:47:05  文章录入:gohwu  责任编辑:gohwu
 

关于左台元谱中一些遗漏的解悉

近年由于互联网上关于族谱论坛上的交流,发现许多原来收藏在祠堂图书馆中各地族谱内容有许多不一至,远的如长沙王吴芮就有出自於季札和夫差及多个版本,左台吴谱也一样,如我先祖用清公有六子和七子之误差,启公二子和一子之误差,进公五子和七子之误差,误差是如何产生呢?今认真的逐字查核左台谱序及各条后,就不难解释了。

明清以后,徽州族谱以祠堂为一宗修续宗谱,徽州宗祠绝大部份在明代以后修建,之前的唐、宋、元靠各支各派编辑整理,各支各派分居各地,就是在同一县里也距高百十里,联络也不方便,要编修一派一支族谱并非易事。左台谱自北宋七十五世仁福公於宋熙宁中(1073年)到再七十八世士志、廷瑞收集编辑到王弼编的元谱刻印1286年,历经200年。

元代王弼公谱中有记载左台谱自元王弼公编谱除访问各支各派外,主要以墓莹为依据的,即按照墓碑上立碑人来确定父子再写入谱中的。徽州的古代丧葬有两种方式,一是主人生前就做好坟墓,死后几天选好日辰入坟莹;有的生前没有做好墓的,先入厝,每个村庄都有一处或几处厝房,厝房如小砖房,里面可放置三五个棺木,厝房丧葬制可能与徽州人其子孙大多在外地做生意,父母亡故讯息不能及时送达,所以子孙不能及时奔丧有关。儿子三五天赶不回来,尸棺又不宜在家中久放,于是就有暂放厝房的临时办法,等到儿孙到了和坟墓修好后再择日进坟。徽州的坟墓一定要有墓碑,墓碑前面的左下款有墓葬主人的儿子及孙子名字和立碑的时间,如果立墓时有的子孙不在或不知道下落,是不会在碑上写上子孙之名的。这就是王弼的左台谱中为什么后世不一的来由。

宋代以后大批的徽州的男子“十三四岁,往外一丢”,出外经商,有的在家从小定亲或娶亲男子,几年一次回乡与亲人团聚。还有一些定亲或娶亲男子,往往出外多年没有回家或与老家失去联系,这些情况比比皆是。由于谋生的艰难和路途遥远,许多男子自踏上出外之路,一生甚至下几代人都没有返乡,父母去世安葬没有回来也就可以理解了,墓碑上也就不会写上失散的子孙名字,由此在家乡宗谱上就没有记载。但他们记住自己父亲和爷爷的名字,以便子孙日后回来寻根。这些徽州后人,有些在外地繁衍成大族,建立宗祠,单独立谱,由于过去通讯交通不便,相互间没有联系的原因,所以就出现了用清公有六子和七子,启公二子和一子,进公五子和七子之误差了。类似这种情况不仅吴氏,有就是其他姓氏也很多。

如一位香港方氏知名商人,祖上长毛时从歙县去江苏,后人在香港发展成了大企业家,前几年寻根才寻到祖宗之地,并捐巨资修祠修路。

近年来通过网上和通讯联系进行寻根问祖的很多,有的祖上明代迁外,有长毛时期出外,有的知道祖上是徽州和迁出祖名字,南京炼油厂老工程师吴顺生宗亲代表海内外上百多亲人几次赴歙寻祖,他的曾祖玉庭公十六岁长毛时带着老母和妹妹外出谋生,最后在江苏宜兴落脚,并创出一番家业,到这几代有口上百人,五代人上百年中经历了长毛、清未、抗战几次战乱,牢记住歙县和玉廷名字,顺生老人几次往返歙县几个吴姓居住地寻根都没找到,最后在我整理的石潭春晖堂宗谱中寻到曾祖名字,原来他的那个村庄离我出生地才二里地的石汰。但也有一些吴姓宗亲,仅知道祖上徽州,和近几世上代名字,先祖的名字记不住,具体地名也不知道,这就非常难查了。也有一些生活艰难,几代人无闻无息,但他们记住老祖宗的名字和走出地。

盛世修谱,随着国内修谱寻宗的热潮和网络的联系方便,日后这类宗亲相会的喜讯还将不断地增多。

为供丈家研究,现将几套核对过的谱序和早期祖公谱及生卒年月考证、编谱祖公的世系、一起编辑。

                                              2006年12月於深圳